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著你~
「宜均」是指江蘇宜興生產的一種帶釉陶器,一般認為從明代中葉開始流行,清代繼續發展,其中以乾隆、嘉慶年間宜興丁山的葛明祥、葛源祥兩兄弟所燒造的最為著名。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兩件「葛明祥」款宜均器,本文略作介紹,以與同好共賞。
一、「葛明祥」款橄欖瓶與象耳瓶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兩件「葛明祥」款宜均器,分別是橄欖瓶和象耳瓶。其中「葛明祥」款橄欖瓶,高20、口徑4.5、底徑8.4釐米,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歙縣城關區政府撥交,瓶小口,無唇,瓶身作橄欖形。
中部腹徑最大,上下對應漸收,器型相當規整,器身通體施深藍色窯變釉,釉面光潤、勻淨,底部不施釉,露紫紅色胎體,底部正中有陽文「葛明祥制」四字楷書印章款,字體清晰、遒勁。
「葛明祥」款象耳瓶,高25.8、口徑12.3、底徑11.5釐米,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界首城郊合作社撥交,此瓶廣口,圓唇,鼓腹,腹下漸收,淺圈足,瓶體肩部貼塑一對象耳,象耳塑作長鼻、大耳。瓶身施深藍色窯變釉,釉面光潤,色澤優美,口沿施醬色釉,瓶底不施釉,露紫紅色胎體,底部正中有「葛明祥造」四字楷書印章款。
《中國陶瓷史》在介紹宜均器時,重點提到葛明祥,並說:「其製品有『葛明祥』或『葛明祥造』等款式。但這種帶款的器物,目前所見到的大多是晚清的仿製品,比較能肯定的,只有一種類似橄欖式的瓶。」 安徽博物院藏「葛明祥」款橄欖瓶多次經專家鑑定,均被確認是葛明祥真品;「葛明祥」款象耳瓶製作精緻,釉色絢麗,也應為葛明祥真品。
二、宜興宜均器溯源
江蘇省宜興地區有著悠久的陶瓷燒造歷史。從已有的考古材料看,宜興地區發現過十餘處漢代釉陶窯址和六朝時期青瓷窯址,唐五代時期窯址多達數十座,僅宜興張渚一地就發現宋代龍窯遺址四五十座,這些充分說明宜興陶瓷業發展脈絡清晰,窯火不斷。
明代中期是宜興窯輝煌的開始,明清文獻多有對宜興紫砂器和宜均器的記載。宜均器是以宜興本地陶土製胎,大多也是紫泥胎,只是在紫砂陶胎外加施了釉,成為一種釉陶器,而其釉似鈞窯窯變釉,故稱「宜均」或「均陶」。
宜均器知名度雖比宜興紫砂器略低一些,但也見於明代文獻記載。明代谷應泰《博物要覽》中介紹「均窯」時有記載:「近來新燒此窯,皆宜興砂土為骨,泑(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耳。」 這被認為是關於「宜均器」的最早記載,清代吳騫在《陽羨名陶錄》中就已引用了這段文字。
明代燒造宜均器的名家是「歐子明」,或稱「歐窯」。清嘉慶年間成書的《景德鎮陶錄》卷七「古窯考」中專列「歐窯」一條,記述說:「明代燒造,為江南常州府宜興人,以其姓歐,皆呼為『歐窯』。有仿哥窯紋片者,有仿官、均窯色者。彩色甚多,俱花盤奩架諸器。其紅藍紋釉二種尤佳,昌南唐窯曾仿之。」這裡所說「昌南唐窯」是指乾隆年間唐英主持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瓷器。眾所周知唐英所仿皆為歷代陶瓷名品,歐窯在仿燒之列,可以想見其在清代人眼中地位之高。
三、清代宜均陶名家葛明祥
葛明祥是繼歐子明之後又一位宜均陶名家。清末寂園叟《陶雅》將歐、葛二人相提並論:「明人歐子明所制宜興花盆之屬,每有陽文『子明仿古』字樣,是曰『歐瓷』。亦猶之葛明祥也,葛乃乾嘉時人。歐、葛瓷釉略相似,在灰墨藍綠之間……日本人美之,以為海鼠色,且謂四時花光,皆與之相宜。」
葛明祥在繼承「歐窯」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釉色與歐窯相仿,但品種更加豐富,也更注重實用性和美觀性,所燒造的宜均器不僅在國內銷售,而且暢銷海外,時人稱之為「葛窯」。日本人對其評價最高,譽之為「海參器」。
宜均器多為仿均窯的窯變釉或乳濁釉,但也有白釉等單色釉品種。正如1982年中國矽酸鹽學會編寫的《中國陶瓷史》給出的定義:「宜均指宜興生產的一種帶釉的陶器」,並說:「品種甚多,釉色以天青、天藍、雲荳居多,此外尚有月白等……胎有紫色與白色兩種。白胎用宜興白泥製成,紫胎用宜興紫泥製成。」實際上,清代宜均白釉陶器確實是比較多見的,如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清代晚期的宜均白釉風燈。
總之,「宜均」從字面意義理解是「宜興仿均釉陶器」,但實際上其外延要更廣一些,包括了宜興生產的所有帶釉陶器。
原文作者:劉東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9月刊《鈞釉為表 紫砂為裡——從兩件清代「葛明祥」款宜均器說起》(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歡迎關注【收藏家】百家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