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06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廖小清 縣委報導組 胡江平 祝雅斌)【人物名片】廖紅俊,51歲,常山縣新昌鄉黃塘村黨支部書記。
黃塘村是常山最偏遠的山村之一,從縣城到村裡有1個小時車程。乘車經過山路十八彎後,記者來到青山環繞的黃塘村,卻見一片繁忙的景象:建築工地上機器轟鳴、車流不息,工人們緊張作業……
「村裡正在建旅遊集散中心。」在隆隆的機器聲中,廖紅俊扯著嗓子告訴記者,這個中心投資300多萬元,明年5月就能接待遊客了。
黃塘村地處偏遠,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還有豐富的螢石等礦產。過去,村裡曾引進客商開礦,雖然增加了集體收入,但山體被挖得傷痕累累,生態破壞嚴重。
「這種錢賺不得,得不償失啊。」2002年,廖紅俊當選村支書,開始謀劃山村的轉型發展之路。但是不採礦,村裡靠什麼發展,村民靠什麼致富?眼前的綠水青山進入他的視野:這不就是一座座金山銀山嗎?
廖紅俊和村幹部從治理村容村貌幹起,拆掉露天廁所,整治「赤膊牆」,清理河道垃圾,實施村莊亮化、綠化工程,昔日髒亂差的山村變漂亮了。
「美麗鄉村也要出效益。」這些年,每當廖紅俊看著古樸的山村、秀美的山巒、清澈的河流,一個生態休閒旅遊計劃應運而生,其中一個項目就是漂流。
去年,這一項目開始實施,但說來容易做來難。「為試船,他自己被撞得遍體鱗傷。」村民陳榮祥說,每次買船回來,廖紅俊總搶著試漂。由於有的船質量不好,加之河道尚未處理好,試漂時幾次翻船。為確保遊客漂流安全,廖紅俊和村幹部四處尋找質量過硬的船隻,還到江山、柯城等地漂流基地取經。
今年8月,常山第一漂——「八面山漂流」投入營運,當天吸引300多名遊客前來體驗。今夏,村裡僅漂流門票收入一項就有近30萬元,還解決了3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在這一項目的帶動下,村民還開起5家農家樂,更多的村民賣起了番薯幹、山茶油等土特產。
在廖紅俊推動下,目前村裡成立了山茶油專業合作社,發動農戶參股,入股農戶的山茶油實行統一精加工、包裝和銷售,解決了銷售難問題,還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如今,村裡還和省農科院合作,種植食用菌、紫番薯、黑木耳和向日葵,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了。
【黨員心願】好生態一定能出好效益,「生態飯」也肯定越吃越香。綠水青山盤活了,村民的日子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