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最新的數據,抖音的用戶總數已經接近4.8億,快手也接近3.7億人。在閒暇排隊、吃飯等號、打車坐地鐵的時間,也發現人人都在刷短視頻了,感覺才沒火幾年的公眾號等圖文平臺,一下就過氣了。
正好最近聽了一個千人媒體峰會,就聽了下午的場,不過觀點還是蠻鮮明的,圓桌論壇的話題很有意思,那就是:
現在在短視頻和直播的環境下,是不是圖文已死,企業必須要進軍短視頻才行?
一個很應景的話題,相信不管你處在哪個行業,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短視頻的影響。
討論的參與方有投資人,有品牌方,有服務方(傳媒、軟體及新媒體內容製作等),其中有一些觀點非常不錯,所以整體出來,供後續思考:
1. 投資人的視角:
在投資人沒有所謂的圖文或者短視頻一說,投資人看的是產品的賽道,也就是產品所處的行業,你的公司市場份額能達到多少,未來的增長潛力有多少,也就是未來獲取利潤的能力。至於你是做圖文的還是短視頻的,並不構成決定性要素。
2.品牌方的視角:
像元氣森林這種從出生起就有網際網路基因的,與傳統企業想要往網際網路轉型的品牌完全不同,短視頻和直播帶火的產品,更多的已有的知名品牌,而沒有知名度的小的新興品牌,更多的是要考慮從品牌層面去深挖,做好基礎性的品牌信息的建設,讓用戶認識到品牌的價值,圖文和視頻都只是傳播渠道裡面的與用戶去溝通的觸點。
3.服務方的視角:
傳統企業的數位化一定是未來十年內都要做的事情,服務方更多的還是幫助品牌方做好交易,真正能夠轉換視角,從產品的視角轉換成用戶的視角,把自己薅羊毛的心態,轉變成對每一個私域流量進行全身心的整個生命周期精細化的管理。
2020年,市場環境確實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包括對我個人一樣,對營銷的理解又多了一層。
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個人都有流量焦慮,我最近在測試圖文平臺的時候,心中也一直有一個疑問,是不是流量多就是好事,所有平臺的流量都需要嗎?我能夠為這些人做些什麼?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
其實問題追問到最後,還是關於價值的問題。
特別喜歡歐萊雅那位傳播總監所分享的點:
專業內容的輸出和數位化的傳播,是一個持續要做的事情。把品牌講成一個愛服、理性護膚的故事,針對流量要做區分,不是所有的熱點都要追,不是每個流量都要拿,真正把品牌的價值講到1個用戶心裡去,要好過講給1000個對你無感的人,因為1個人可能會給你帶來10個好的傳播,一個黑粉卻會黑掉你100個人。
聽完之後,感覺做品牌、做營銷不是一個商業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那就是如何做取捨,畢竟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