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記者 金鷺 張璟璟 實習生 伍子涵 通訊員 王虎羽
目前正處于禁漁期,寧波人很難吃到「透骨新鮮」的海鮮。
不過,記者今天從市科技局了解到,經過十年努力,寧波已攻克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難題,累計育出苗種120餘萬隻、養成500克以上商品烏賊11萬隻,創造了國內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歷史記錄。最快今年7至8月,市民將可在市場上採購到大批鮮活的虎斑烏賊,一飽海鮮口福。
「這標誌著寧波人工養殖虎斑烏賊取得新突破,為開展大規模養殖奠定了基礎。」項目牽頭人,寧波大學教授蔣霞敏這樣告訴記者,目前,這一市級重大科技專項已通過專家驗收,相關技術已經在浙江、福建等地開展應用推廣,效果顯著。
據悉,虎斑烏賊肉質爽脆,上世紀70年代在東海有分布,無論是生吃還是紅燒都別具風味。然而,這一美味卻一度遭遇過度捕撈,在東海幾乎滅絕。
為了豐富寧波水域海鮮品類,從2011年開始,寧波市科技局即對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技術開展支持,組織寧波大學、寧海縣雙盤塗水產養殖公司、象山來發水產育苗場等單位,向這一「世界級」難題開展攻關。
要養活虎斑烏賊絕非易事。蔣霞敏教授告訴記者,由於該烏賊有噴墨的習性,長途運輸難養活,團隊只能在廣東租賃水產育苗場,等野生虎斑烏賊產卵後,再以「南卵東調」的形式將烏賊受精卵運送到寧波水產育苗場內進行人工育苗。
幾年來,團隊突破了開口餌料選擇、鹽度控制、分級養殖、大規格苗種培養等難題,將養成率從30%提升至70%,極大地提升了本地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在寧波大學團隊幫助下,我們今年再度改良了餌料選用、優化了分級措施,成活率大大提升。」象山來發水產育苗場負責人黎盛告訴記者,烏賊苗種還未長大,已經有不少酒店下了訂單,平均每隻烏賊能賣到一百多元,每年可為養殖場增收二十萬元以上。
由於這一品種的烏賊經濟效益好、抗病性佳,今年,寧波培育的這批苗種供不應求,不少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養殖戶登門拜訪,討教技術、搶著購買苗種。
據了解,該項目已入選寧波科技創新2025重大專項,未來幾年,團隊將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針對虎斑烏賊開展「全人工規模化育苗」,破解種質退化、全人工繁育等技術難題,加大虎斑烏賊苗的供應力度。
「下一步,寧波將幫助科研團隊集聚國內科技資源共同攻關,讓更多虎斑烏賊『遊』上桌,將虎斑烏賊打造成寧波的一張『金名片』。」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