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疊金·壬寅立秋》
宋代: 黃升
西風半夜驚羅扇。蛩聲入夢傳幽怨。
碧藕試初涼。露痕啼粉香。
清冰凝簟竹。不許雙鴛宿。
又是五更鐘。鴉啼金井桐。
西風蛩聲,入夢幽怨,秋已悄然而至。碧藕試涼,清冰凝簟,氣候已截然不同於夏夜。何況五更鐘響,井桐鴉啼,在在皆是秋聲。季節移人之感,為此詞造出一種特有的氣氛。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代: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鏡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詩人看見自己兩鬢花白如雪,蒼老了。但他不驚不悲,而是平靜淡漠,甚至有點調侃自嘲。
《立秋》
宋代: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秋聲:秋天西風吹得樹木蕭瑟作響的聲音。
滿階梧葉:據說在立秋的時節,梧桐的葉子最先凋落。
《舟中立秋》
清代: 施閏章
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
陰雲沉岸草,急雨亂灘舟。
時事詩書拙,軍儲嶺海愁。
洊飢今有歲,倚棹望西疇。
此詩記立秋日舟中所見所感。連年的饑荒,垂老的身世,眼前荒涼的江景,融於一體,寄託了詩人無限的感痛,真實地透露了清初社會的黑暗。
《立秋》
唐代: 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立秋日登樂遊園》
唐代: 白居易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遊。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立秋日》
唐代: 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
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
心中舊氣味,苦校去年時。
《立秋日》
唐代: 司空曙
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
澹日非雲映,清風似雨餘。
捲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靜多翻燕,波澄乍露魚。
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
《立秋日》
唐代: 劉言史
商風動葉初,蕭索一貧居。
老性容茶少,羸肌與簟疏。
舊醅難重漉,新菜未勝鉏。
才薄無潘興,便便畫偃廬。
《立秋後》
宋代: 蘇轍
伏中苦熱焦皮骨,秋後清風渥肺肝。
天地不仁誰念爾,身心無著偶能安。
詩書久為消磨日,毛褐還須準擬寒。
謾許百年知到否,相從一日且盤桓。
《立秋夕》
宋代: 武衍
水花香弄晚風清,閒立梧桐看月生。
夜漏向深秋始覺,一天星溼露華明。
《立秋》
宋代: 範成大
三伏燻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漁家傲》(七夕立秋)
宋代: 秦觀
七夕湖頭閒眺望。風煙做出秋模樣。
不見雲屏月帳。天滉漾。龍軿暗渡銀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況。玄蟾烏鵲高樓上。
回首西風猶未忘。追得喪。人間萬事成惆悵。
《立秋夕涼風忽至炎暑稍消即事詠懷寄汴》
唐代: 白居易
嫋嫋簷樹動,好風西南來。
紅缸霏微滅,碧幌飄颻開。
披襟有餘涼,拂簟無纖埃。
但喜煩暑退,不惜光陰催。
河秋稍清淺,月午方裴回。
或行或坐臥,體適心悠哉。
美人在浚都,旌旗繞樓臺。
雖非滄溟阻,難見如蓬萊。
蟬迎節又換,雁送書未回。
君位日寵重,我年日摧頹。
無因風月下,一舉平生杯。
願惱人的酷暑褪去,不惜任由光陰漸催人老。
河水入秋便逐漸顯得清淺起來,月亮要等到午夜才會徘徊於水天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