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筆下的立秋詩詞,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2021-01-08 草夕寸品文史

立秋,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此日標誌著暑秋交替,自此之後,陽消陰長,夏季將盡。關於立秋有種說法是「一葉知秋」,《夢粱錄》記載,在宋代的立秋這一天,宮中會將梧桐樹植於殿下,等到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穿禮服、執朝笏高聲奏曰:「秋來。」這時梧桐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報秋意。秋天是成熟的季節,也是落葉的時候,沒有了春天的生機,夏日的蔥鬱,秋天顯得有些寂寥,自唐宋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吟詠立秋的詩詞。在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我們一起感受古詩詞裡立秋時節。

《立秋日聞蟬》【宋】楊萬裡老火薰人慾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站在立秋的晨光裡,抬頭看曠遠的天空,夏秋交替,旖旎多情。從此,夜晚有了明月微風,夜清如水。天地有了輕霧暗籠,寒蟬聲微。今夜的蟬鳴依舊擾人,不過卻有了另一番意義,在陣陣鳴叫聲中我們會迎來一個新的節氣——立秋。

《立秋》【宋】範成大三伏燻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立秋雖然有秋,天氣卻依然炎熱,夏季的酷暑仍舊沒有消退,只有在立秋之後,等待著一場秋雨一場涼,才能徹底告別炎熱,迎來涼爽的秋天。四季皆有美,秋天不僅有秋高氣爽,也有豐收的喜悅,只是一年已經過了一半,不免讓人有些憂傷。

《立秋》[宋]劉翰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寫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變化。有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如「滿階梧葉」,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有的變化不是很顯著,如首句通過聲音能判斷出是來自「乳鴉」,次句寫立秋夜扇的風特別涼爽。這都反映出詩人對事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特別細緻。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唐·白居易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故人千萬裡,新蟬三兩聲。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立秋之日,白居易來到曾經賦詩唱和的曲江邊,想起了他的好朋友元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白居易和元稹就是名副其實的知己好友,人生的起起伏伏變幻莫測,無法預料,但是在遙遠地方能有一個好友在惦念,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也許你身在他鄉,也許你忙碌於自己的生活,但是請在立秋之日,想起你的好友,想起你的知己,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緣分吧!

《詠廿四氣詩 立秋七月節》唐·元稹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白居易寫立秋思念元稹的深情,而元稹的立秋是怎樣過的呢?元稹比白居易小七歲,兩人同年及第,並成為終生摯友和詩友。二人一手倡導了新樂府運動,被世人稱為「元白」。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來臨了。夏日的暑氣未消,秋風已攜涼而至。季節的更替讓元稹有些心緒不寧,不知不覺的有了一些愁緒。「傷春悲秋」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情緒,秋天的寂寥沒有讓人感到高興,反而還在思念夏天的勃勃生機。

《立秋前一日覽鏡》唐·李益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過於年華蹉跎而志業無成。在封建士人中,多數是明知無望,卻仍抱希望,依舊奔波仕途,甘受淪落苦楚。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鏡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詩人看見自己兩鬢花白如雪,蒼老了。但他不驚不悲,而是平靜淡漠,甚至有點調侃自嘲。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的命運也如此,不容超脫,無從選擇,只好面對肅殺的秋風,接受凋零的前途。生命易逝,歲月無情,秋天是成熟的季節,也是萬物凋零的開始,面對這種無法改變的宿命,只有努力不懈,才能不負韶華,讓人生無憾!

《秋詞》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象徵著肅殺,所以古人詠秋往往都帶著一絲悲涼。傷春悲秋是常態,但是卻有人背道而馳,也因此留名詩壇,這就是劉禹錫,一反悲秋的傷感,寫了這首積極豪邁的秋天誓言。「七月流火,八月未央。」解不完悲秋事,道不盡秋心苦。但在劉禹錫看來,秋天卻要勝過春天。快看那振翅高飛的仙鶴,在秋日晴空中,一飛沖天,奮發有為,大展宏圖,將詩情引到天空,化作生命的動力。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秋天奮發昂揚,迎來屬於自己的果實,度過一個豐收喜悅的秋天!

相關焦點

  • 「詩詞鑑賞」一夜新涼是立秋,邂逅最美的立秋詩詞!
    暑去涼來,已到了立秋時節!宋代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 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立秋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色彩斑斕的季節,讓我們在詩詞感受秋天之美!
  • 立秋時節,遇見最美的立秋詩詞
    西風蛩聲,入夢幽怨,秋已悄然而至。碧藕試涼,清冰凝簟,氣候已截然不同於夏夜。何況五更鐘響,井桐鴉啼,在在皆是秋聲。季節移人之感,為此詞造出一種特有的氣氛。《立秋前一日覽鏡》唐代: 李益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 立秋讀詩|炎炎暑退,一枕新涼一扇風
    【文藝星青年按】伴著清晨輕柔的細雨,北京的「桑拿」天終於進入尾聲,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暑去涼來,一年中秋天開始的日子。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很重視這個節氣。有關立秋的的詩句自是不少。
  • 「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是什麼意思?詩人是如何說夏至的?
    古人歸納,夏至有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逸周書·時訓解》中也說:「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那麼,何為「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呢?夏季經常聽到蟬鳴,但是蟬並非整個夏季都有,只有在夏至以後,才會逐漸多起來,這說明,夏至後,草木漸漸變得陰溼,適合蟬的生存,自然就開始活動了,這便是「蜩始鳴」,蜩[tiáo],便是蟬,所以「蜩始鳴」也稱為「蟬始鳴」。等蟬聲漸多的時候,一些喜歡陰溼的灌木和蕨類植物,會在小滿前後,受到熱氣燻蒸而死亡或者「沉睡」。但背陰的溼地,半夏等植物反而會開始萌芽,這便是「半夏生」。
  • 即將立秋了,送上兩首名家詩詞,期盼天涼好個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雖然秋老虎依然強勢不減,但暑去涼來、月明風清,人們頓時就會覺得神清氣爽,心情也無比舒暢。唐代的白居易曾深情吟誦,「嫋嫋簷樹動,好風西南來」;宋代的劉翰也有詩讚美立秋,「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雲淡風輕、情韻悠長,也令人寧靜恬淡,快樂逍遙。
  • 當代詩詞家立秋詩詞之詞曲篇,請您欣賞
    醜奴兒·立秋榮西安炎炎夏日薰爐火,一伏,二伏蒸油,三伏仍然熱打頭。 時光畢竟依時序,老了青疇,豔了紅榴,從此金風裁剪秋。.鷓鴣天·廿四節氣之立秋龔煜江(廣西)兩頜鬍鬚日見稠,心煩暑意未曾收。無多雅趣詞中覓,有限生涯韻上囚。 斟老酒,惹新愁,齋前怕現月如鉤。臨窗何物驚思緒,樹葉飄零又一秋。
  • 立秋已至,和你共盼一枕新涼一扇風
    三候 |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很充足,溫度又很舒服,所以這是蟬最得意的時候,伏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不停地叫著告訴人們,夏天即將過去了。古代報秋的時候,具有很強的儀式感。懸秤稱人有一種說法叫苦夏,就是到了夏天天太熱沒胃口,又流汗多睡覺少,容易消瘦。清代在立秋的這天,會懸秤稱人。稱稱這個人苦夏期間到底減了多少分量。過去可不認為瘦就是美,認為瘦了就得補補,所以要「貼秋膘」。
  • 立秋啦!老話說「公秋扇子丟,母秋熱死牛」是啥意思?涼快了!
    立秋啦!老話說「公秋扇子丟,母秋熱死牛」是啥意思?涼快了!明天是八月七日,迎來了立秋這個節氣!這標誌著炎熱夏天結束了,舒服秋天開始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就要來臨了!但是大家都說,還別高興的太早,現在三伏天還沒有過去,夏季過後更還有秋老虎,很可能更熱的日子還在後面呢!
  • 蟬,詩詞中的美好意象與現實中的悲慘結局
    在古代詩人筆下,蟬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高尚品質。說實話,在看到這些詩詞之前,是怎麼也不能把叫聲嘈嘈、面貌奇怪的蟬和人格的純潔聯繫到一起的。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經常會用「梅、蘭、竹、菊」這些給人以美感的花草、植物來以物喻人,分別形容人的傲骨、清幽、堅韌與淡泊,此外還有純潔的荷(蓮),還有潔白的雪,用來形容人格的清清白白。 古代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賦予了蟬一個寓意深刻的意象。
  • 物換星移幾度秋
    今年的立秋是陰曆六月十八,陽曆8月7日。秋季平安。  《管子》曰:「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大自然也真是神奇,筆者身處的白水寨與羅浮山一帶,從立秋前三四天就已經告別酷暑,保持在24度到30度。而八九月間,成熟的莊稼較之夏天的小麥,都顯得比較高大,古人便有了高秋之說。岑參《送費子歸武昌》:「高秋八月歸南楚,東門一壺聊出祖。」李德裕《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高秋對涼野,四望何蕭瑟。」
  • 美玉成蟬聲自遠:說說玉雕蟬
    蟬是最能代表夏天的動物。甲骨卜辭上的「夏」字,就是一隻蟬的樣子──這個「夏」,也是中華大地文明的開端。從先秦到今天,蟬聲與我們相伴了幾千個夏天。為了工作、生活而煩躁不安的人並不喜歡這樣的蟬歌,嫌它太過聒噪。但對熱血沸騰的少年們來說,這聲音無異於暑假到來的「預備鈴」,動聽極了。
  • 古代詠蟬詩詞十首經典之作:一蟬一世界,一唱一菩提
    或許是因為怕「蟬噪」,你不愛這此起彼伏的大合唱。但是,詩人都是愛蟬的。無論是早蟬、夏蟬、秋蟬、風蟬或是寒蟬,詩人都愛。他們或在這高遠悠長的聲音中寄託人生抱負,或在這寒蟬悽切中寄託生離死別,或在這田園牧歌中寄託生活閒趣,或在捕蟬玩耍中寄託童真野趣。總之,在詩人的筆下,是「一蟬一世界,一唱一菩提」。
  • 蟋蟀入詩,秋味轉濃:秋蟲錯解孤人意,只把歡歌誦夜長
    落盡繁紅始報秋,猶然在喚吾知了。【拂曉:19】仄韻詩寫得繞有意味,贊!【風雨同心:19】借物隱喻,有所指有所悟。【種瓜人19】結句有味,夏末秋初寫落盡繁紅不太理解。首句彆扭【凝思靜慮:19號】仄聲韻駕馭的出色,句句說蟬而無蟬字,且有諷詠意境。不足,轉句語意略感牽強,應似不覺秋還沉浸夏日的喧鬧之中。
  • 蟬聲蟬語
    蟬聲蟬語   石室天府初二四班吳昀珈  夏日炎炎,蟬鳴聲聲,忽在樹下拾得一隻病蟬。不由感慨,它們在地下蟄伏了那麼久,出土後獲得的時間卻如此短暫。有人問,值得嗎?蟬會用它響亮的鳴叫回答你:值得!所以,請不要討厭它夏日的喧囂,那是它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它生命最後的閃光時刻。
  • 懷化詩聯會員詩詞詠秋作品選登(一)
    七律·立秋日攜涉江詩友登紗帽堖向延富乘興登臨正立秋,峰巔環瞰翠光流。幾聲長嘯千尋過,萬疊青山一派收。隱隱煙村分遠近,茫茫雲氣自沉浮。竹風陣陣情何極,心在遨翔若鷺鷗。五律·秋景彭述禧城鄉秋畫裡,景色勝春華。清水如明鏡,紅楓似彩霞。金風吹桂子,玉露潤籬花。爽氣人舒暢,豐登喜萬家。七律·立秋向響已識晨昏暑氣揮,秋生涼意露初微。窗敲暮雨黃花瘦,簾卷西風落葉飛。徵雁空中排雁陣,鳴蟬樹上化蟬衣。
  • 蟬的前世今生
    蟬的前世今生一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早蟬》中這樣寫道「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裡。」故鄉是個小山村,村前一條小河。村裡園子多,園子裡楸樹、香椿、梧桐樹多。村子周圍有東園、南園、西園,園中杏樹、梨樹遮天蔽日。河邊柳樹成行,柳枝垂地。樹多,夏季蟬也多。從麥黃到中秋,蟬聲不斷。
  •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轉眼炎夏已至,忽聽得郊外林間的新蟬數聲清唱,又到了捉蟬猴、捕知了的時節了。小時候,每年麥收之後,驟雨初歇的樹林子裡,那些黑褐色的蟬猴兒在暮色中紛紛從泥洞裡,鼓鼓湧湧爬出來,朝著近旁的楊樹柳樹梧桐樹爬去。我們這些孩子拿著手電筒,拎著小鏟子、玻璃瓶子,到野樹林裡挖蟬猴、摸蟬兒來了。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 蟬---深圳特區報
    那蟬聲如此之近,似乎,就趴在我的耳邊。這是怎麼回事?我放下書,舉目四望,想尋它的來處。我的目光移向窗外,那兒是空茫的天,還有對面土黃色的樓牆,不見一絲綠葉,更遑論大樹——沒有樹,哪有蟬? 蟬聲很快偃息。我重拾目光,看林語堂《秋天的況味》,他說:「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懍烈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在中國傳統社會,絕大多數古代詩人都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繫在一起,讚美秋天的詩人廖若晨星。而毛澤東筆下的秋天,充滿生機與活力,絕無哀婉與悲情。僅《沁園春·長沙》、《採桑子·重陽》兩首作品所體現的偉大情懷,就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
  • 「詩詞鑑賞」初聽新蟬第一聲,感悟人生況味!
    烈日當空,綠樹陰濃,樹上的新蟬已開始鳴叫了。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裡說:「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方不虛此生耳。」夏日聽蟬,不同的人品出不同的人生況味,有人聽出苦難,有人聽出歡樂,有人聽出悲涼,有人聽出欣喜……在悠長的夏日午後,庭院幽深,海榴綻放,碧紗窗下,伴著一聲聲蟬鳴,感悟人生的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