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上海法租界的文藝小店們走向商場,變得更受歡迎了嗎? | 三明治

2021-01-19 三明治


文丨蘭蓮超

4月下旬,位於上海烏魯木齊中路的小店Little Catch突然在門口貼出了一張告示,上面寫著,「5月9號最後一天營業」。這家被認為是上海最早開始做波奇飯poke bowl的品牌從2015年誕生起,就一直駐紮在這條不到900米的法租界小街上,起初它還只是一家賣海產的家常小魚鋪,只能容納2-3個座位。




實際上就在關店告示貼出來的前幾天,兩位老闆娘還在和我聊Little Catch為了拓寬品牌理念,才在朋友的牽線下進駐了新天地購物中心,「想多注入一點urban的感覺」。而事後當我問到首店被關一事,姐姐黃溫儀回復道,「我們也感到很突然。」因為房東說要收回店鋪,甚至連原因也沒有告知,「他們說不租就不租了,我們也沒有辦法。」



首店的位置是由妹妹黃佳儀選定的,有生活氣息,在經歷了4次裝修後,店裡差不多能坐下20多個人,整體看來是一家以藍白海洋色為基調的清新小店,冰櫃裡擺著生蠔、三文魚、貽貝、鮮蝦等海產品,還有蝦仁抱枕這樣的趣味裝飾品放在貨架上,走在店裡是聞不到什麼魚腥味的。


黃溫儀在2010年來到上海的時候就住在烏魯木齊中路附近,當時那裡店不多,大概只有零星幾家賣賣雜貨,像是Little Catch對面著名的「牛油果阿姨」(Avocado lady),它原名叫做紅峰副食品商店,前者是老外們給取的綽號。不過當時這條街上還沒有海鮮店,所以她們就想開一家。姐妹倆來自新加坡,在一個海鮮家族企業長大,創業不算是零經驗,黃溫儀說因為家庭很喜歡去夏威夷度假,所以她們小時候就經常在那邊吃波奇飯,這也給了她們靈感。


這種源於夏威夷、後風靡於美國的食物這兩年也開始在上海流行起來,簡單說就是將生鮮切塊,配上蔬菜和醬料,鋪在米飯上。Poke Poke,O-POKE都是上海新湧現出的波奇飯品牌,目前它們的激戰地都是在商場裡。


現在喜歡Little Catch的顧客們都不得不轉戰到它的另外兩家分店,一家就是去年秋天才在新天地開張的合作店,搭檔方是時尚服飾品牌Alter,整體看起來是一家具有「高級感」的商場店。餐廳區域基本都劃在臨街部分,涵蓋外擺,門口撐著幾頂藍白相間的海灘陽傘,當天陽光不錯,不過只有兩個戴著墨鏡的外國顧客坐在戶外吃波奇飯、喝咖啡。穿過空間不大的室內餐廳進入服飾區,能聞到一股Alter店裡特有的香水味。這就是購物中心的內部,一樓周邊集合的基本是奢侈品品牌。另外一家分店在吳江路步行街附近,Cafe的概念更重,面積是三家裡最大的。




法租界上的文藝小店很多都是家庭店模式,輕量級,運營靈活,但缺乏穩定性。如果你是襄陽南路咖啡店Coffee is早期的熟客,那應該還記得去年它才開業時的店招是Manner Coffee,但在過了2、3個月之後,門口的雨棚店招上就換上了新名字。



Coffee is的老闆娘徐玲告訴我,襄陽南路這家咖啡店最初的確是一家Manner合作店,但後來因為雙方經營理念不一致,就分道揚鑣了,對此她只透露說,「現在我們不是互相競爭的關係。」Manner Coffee這個名字被收錄在中國首位COE咖啡評杯比賽的國際裁判撰寫的《上海咖啡地圖》中,在前兩年堪稱是上海最炙手可熱的小資咖啡店,南陽路首店是一家只有兩平米的迷你窗口店,開業沒多久日均出杯量就突破了三位數,是一般精品咖啡店工作日的兩倍。現在「大眾點評」上顯示,Manner Coffee在上海的店鋪數量已經增加到7家。



去年底,Coffee is有了第一家新分店,選在人民廣場華盛街地下商場,那裡和人民廣場地鐵站出入口相連。Coffee is人廣店的空間位置比較低調,嚴格說來它是塞在一家果汁店的角落裡,單獨開闢出的一塊地盤,像一家「店中店」,徐玲說「動作不能太大」。早上7點半店鋪開始營業,上班族們會在趕地鐵的時候順便點杯咖啡帶走,所以這家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只象徵性地擺了兩把椅子。這裡沒有襄陽南路店裡那樣閒適親密的氛圍,讓客人儘快拿到咖啡不耽誤時間才是緊要的。


可以覺察到的是,越來越多位於法租界的文藝小店開始擴大活動半徑,走入商場,這是一個和街邊截然不同的空間。今年過年前,果簍果汁鋪分店在上海第一百貨C館開業,這家體驗店的面積比五原路首店要大好幾倍。幾十年來,「市百一店」作為南京東路的門面,一直都是遊客和老上海人喜愛光顧的購物地之一。


從那裡走不了幾步就是南京路步行街,熙熙攘攘,街口的暗紅色大理石碑上寫著地名,遊客大媽穿著紅色夾襖戴著墨鏡,不停把一條綠色絲巾拋向空中,擺拍了幾次,卻還總嫌角度不對,久久不願從這個最佳拍攝位置上離去。導遊一手舉著彩旗,一手託著擴音器,讓那些還在一腳前一腳後拍遊客照的大爺大媽們趕緊跟上整個旅行團的步伐。


果簍這樣一家發源於法租界的文藝小店開到了「市百一店」這麼一個遊客氣息濃重的商場裡,有顧客在「大眾點評」上留言說,「感到蠻驚訝。」不過新店設計還是維持著簡單明快的日系風格,米白色基調,生活雜誌舉目可見。新空間的座位區域多了不少,三層木質階梯上放著一個個圓形編織坐墊,周末店裡經常會因為手工課堂或者沙龍活動坐滿人,顯得熱鬧些。



但是在工作日,整個商場都冷清多了,果簍店裡只有兩個店員,沒有客人需要招呼,老闆娘幽草獨自一人坐在榻榻米座位上整理資料。當天下午回到五原路老店,十八平米的小店人流不斷,老闆盧丹和我拘束地對坐在店裡,不時還要給進來的顧客讓讓通道。


這幾個品牌的老店在氣質上都有相似之處,有了法租界窄裡弄、梧桐樹、磚木結構的基因,想要有點腔調不是太難的事情。


第一家果簍果汁鋪距離Little Catch老店不遠,沿著烏魯木齊中路走一段拐個彎來到五原路,就能看到這家周圍鄰裡鄰居的「歇腳店」,弄堂裡的爺叔偶爾會進去給附近胡同學校才放學的孫女買杯果汁喝,走累的阿姨會在店門口的長條木椅上坐下,頭頂墨綠色的遮陰棚上寫著一行小字「大樹底下好乘涼」。店員在不忙的時候還會拖一個小圓木凳到外面坐著吹吹風,順便吃一口轉角小鋪賣的煎餅填肚子,路過的街道清潔工推著鬥車會和她打個招呼。


果簍五原路店


Coffee is則是典型的法租界咖啡小館,木質裝修風格,玻璃天窗,簡潔明亮,面積也不大,只有20多平方米,咖啡豆、拉花缸、咖啡杯、掛耳包錯落擺在後面的架臺上。店裡的客人大都是附近的居民,有接送小朋友的家長,自帶咖啡杯的大爺大媽,還有自由職業者和辦公的外國人。徐玲經常坐在店裡,觀察客人們的一舉一動,她說襄陽南路片區有一種奇怪的氣質,「這裡的人一輩子都在這個街區裡生活,不離開,就像北京胡同口大爺一樣,總是在那兒坐著。這些都能讓你安靜下來,感覺日子很悠長。」


Coffee is襄陽南路店


總體而言,法租界小馬路讓人感到放鬆,無論店內人多人少,坐在路邊不是一件奇怪事。而相比之下,商場是一個更能讓人亢奮的地方,空間設計、室內香氛、背景音樂、連櫃檯人員的微表情……無一不在刺激你消費,人們輾轉在不同店鋪間,迅速刷掉信用卡,然後轉身離開。盧丹也說出了商場裡微妙的人際變化,「商場裡很難看到品牌的所有者,你跟店員之間的關係停留在交情上,不在店的品牌身上,我們在五原路的小店,老闆都是在的,彼此常見到,之間會有化學反應。」


三年前,盧丹辭去百比赫廣告公司創意總監的職位,和太太幽草一起開了果簍,雖說文藝小店的環境已經足夠舒心,但是盧丹也不甘心只在這個小地盤自得其樂,「不想做沒有意思的生意,也不想做有意思但沒有生意的事情。」目前果簍在上海一共有4家店,另外兩家分店在藝術主題商場保利時光裡和背靠寫字樓的浦東世紀匯廣場,分別在去年底和今年過年後開業,特點是面積小,座位少(甚至沒有),主打外帶。


果簍保利時光裡分店


這兩家店的選址溝通準備,前前後後都花去了盧丹至少半年的時間。而果簍「一百店」就比較匆忙,是一家「計劃外」的分店。去年10月,百聯集團邀請果簍入駐,理由是「想把遊客地方變成一個和上海本地人有關聯的地方。」這個目標從去年年中開始實踐,整個上海第一百貨從那時起開始進行開業以來最大規模的停業改造,為了讓果簍這樣的文藝小店潛移默化改變商場氣質,百聯還給了果簍一塊更大的地盤,這讓慣常使用「小店」模式的果簍直接升級成了一家「大店」。


關於人們對「市百一店」的固有遊客印象會不會影響果簍的品牌形象這點,盧丹倒是很看得開,「了解我們的人總會知道我們開到哪裡,不了解的人,無論我們開到哪裡,他們也不會有什麼印象。」


果簍的五原路店其實做的也是一部分遊客的生意,只是區別於南京路上的老式遊客,他們是因法租界的年代氛圍而來,追尋一些有文藝情懷的東西,或者是為了打卡「網紅店」。因此對於盧丹來說,服務於哪種遊客沒有關係,關鍵是商場認不認可果簍做的事情。果簍希望把街頭的人情味和家常,也就是沒有那麼商業的氛圍帶到商場裡,但如果對方(商場)覺得不需要,「那就很難談攏。」


走進商場意味著更多交易,但在整體運營體系還不算成熟的商場,匯集客流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去年年底才開業的保利時光裡商場現在還有部分鋪位空置,即使是在周五晚上,這棟開放式商業體葉門口羅雀。處於轉型期的上海第一百貨情況類似。盧丹說位於這兩家商場的分店客流數量是一個等級,而位於浦東世紀匯廣場的果簍,雖然是最晚開出來的分店,但因為背靠兩棟寫字樓,客流幾乎和五原路老店一樣。


在健康飲食的潮流語境下,果蔬主題飲品店進駐高端商場,伴隨的是高溢價。鮮榨果汁品牌Original Fresh在上海的兩家店分別開在靜安嘉裡中心和浦東嘉裡城,客單價在35元左右。而生活氣息濃厚、不用設計感裝潢加持的路邊果汁鋪,價格就更實惠,南昌路上的果之潤,也算一家小小的「網紅」果汁鋪,人均只用18元,這家小店同時也是個水果攤。


來源:Original Fresh


「人情小店」已經成為了一種招牌,如果再加上精緻的文藝調性,就顯得「進可攻,退可守」,果簍是個很好的例子,它的客單價介於Original Fresh和果之潤之間,差不多是25元,各分店的價格一致。相比普通果汁鋪,果簍的創意性更重一點,它像是一個立足於果實的文創品牌,除了賣果汁,果簍辦一月一期的「甜聊會」,大家圍坐成一圈進行主題分享;每年出品一期《果簍小刊》,獨立小書,以「果實」為主題;不定期舉行「八平展」,當時正處於衝繩手作美術展期間,活動持續一周,盧丹還專門設計了一款「衝繩薰風」限定果汁作為搭配;今年新推出「果實課堂」,有手工藝、調香、花藝等自然主題的工作坊體驗內容。果簍位於「市百一店」的體驗店是其中一大部分活動的舉辦場地。



果簍店內舉辦的衝繩手作美術展


在提升品牌形象這點上,Coffee is分店的功能性相比就弱了許多,分店選址在華盛街,和文藝小資的襄陽南路顯得也有些違和。華盛街是盛極一時的人廣地下商場,基本以時尚用品和婚慶服飾店為主,被不少消費者形容為高級版的「七浦路」,現在只能依靠過路地鐵乘客來撐門面,顯得有點落寞,徐玲說盤下人廣店也是因為碰巧遇到朋友轉租,之前倒是沒有專門去外面找店租,而且她不是很在意華盛街商場氣質和Coffee is不搭這個問題,因為Coffee is本來主打的就是社區店概念,接地氣,「開的時候我沒有想把它做得很文藝,以前人家打醬油、打黃酒,那我們這裡就是打咖啡,這種感覺。」


況且獲取數量龐大的客流才是這家分店的主要目的。人民廣場站作為上海地鐵換乘客流量最大的樞紐站,日均客流在60萬人次左右,徐玲說Coffee is人廣分店現在每天的咖啡銷量能達到200杯。


徐玲之前做過媒體和機關公務員,後來在家帶孩子,因為非常喜歡喝咖啡,於是和丈夫一起開了家咖啡館,「主要是為了好玩。」好玩的一方面在於可以在店裡認識各種各樣的人,有個住在靜安寺的畫家會騎著車來襄陽南路店裡「指導」如何烘焙豆子,來去無蹤,像風一樣。正說著,一個外國男生背著雙肩包推門而入,他抱著電腦和資料,一屁股癱坐在吧檯前的長條凳上,徐玲笑著抬頭打了個招呼,打趣地問他是不是中文考試沒有過,接著轉頭低聲跟我說,他是隔壁餐廳的廚師。


Coffee is延續了Manner的定價規則,靠的是薄利多銷,大杯拿鐵20元,小杯手衝15元,自帶杯子立減5元。徐玲告訴我,店裡一臺烘焙機就要50萬,選的咖啡豆也不便宜,很多帳細緻地算下來,把成本分攤進去都是虧的,但好歹客流情況還行,和人廣店差不多。當天是一個工作日下午,Coffee is的座位幾乎是滿的,隔壁餐廳的外國廚師開始要第二杯咖啡,到了下午茶時間有人流小高峰,點單還得排會兒隊。


在法租界,幾乎每走三步就有一家咖啡館,所以在Little Catch的烏魯木齊中路店裡是沒有咖啡喝的,黃溫儀覺得在這個區域裡咖啡店已經飽和了,不過Little Catch其他兩家分店倒還是會為客人提供咖啡。她說老店基本是全天熱鬧,大家都比較喜歡逛那邊的小馬路,外國客流非常大,店裡的啤酒賣得不錯。


而Little Catch最新的新天地商場分店,周邊多是辦公樓,那裡點外賣和打包的客人會更多,果汁銷量比較好,還有特色的果昔碗。但現在因為店裡的廚房太小,黃溫儀說可能再過幾個月新天地店就會撤走,新址還在考察中,應該也在新天地附近。這讓這家商場店看起來更像是家快閃店。妹妹黃佳儀表示,她們也會考慮一種街邊店和商場結合的模式——集市,比如巨鹿路上的 More Than Eat,近千平方米的空間裡匯聚了日料、西班牙小食、酒吧等小店,是一個高端版的美食廣場。


姐妹倆時常會冒出些有趣的點子,今年是Little Catch創辦三周年,她們和Flapjacks品牌的視覺藝術家Antonio 「Ton」 Mak合作聯名創作了周年紀念品系列,包括50個限量陶瓷杯和80個限量手提袋,基礎圖案是三條體積漸次增大的小魚。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來源:Little Catch  

經營一家小店「for fun」對姐妹倆來說很重要,不過目前來說,專門開發長期文創產品還不在她們的計劃裡。Coffee is這家還比較年輕的小店也還在「等機會」,果簍倒是已經上線了自己的微店,裡面出售一些手帳膠帶和創意帆布袋。


Little Catch目前還有更多需要忙碌的事情,老店最後一天營業的夜晚,姐妹倆提前到店裡來收拾東西,即使臨近打烊,還有不少顧客坐在店內享用最後一碗波奇飯。黃溫儀看起來有點低落,只有和人對視的時候才擠出一絲微笑。她站在窗邊費力地把一個木魚掛飾從牆上掰下來,這是她從夏威夷買回來的店飾。店裡的兩個大冰櫃一一熄燈,被夥計們清空,妹妹黃佳儀利落地把冰櫃架上的價籤條給撕掉。這天晚上,她們將會完成所有主要的打包工作,第二天可能還要打碎牆體,才能順利把設備都給搬出門店。黃溫儀說,不知道空置區域之後要用來做什麼。


「我們在找新地方,希望還是能在這條路附近。」黃溫儀說,無論新店最後開到哪裡,都一定要有一個開業派對。她們還是希望Little Catch的人情味不要消散,畢竟第一家店充斥著很多回憶。因此在關店前的最後一個周六,Little Catch老店還舉辦了一個「難過海鮮派對」,也算是給這三年的小店時光有了個交代。


Little Catch烏魯木齊店營業的最後一晚


·文中圖片若無特別說明均為作者拍攝·


點擊關鍵詞,閱讀三明治故事


管培生 | 與秘魯人結婚 | 脫髮 

性少數者的愛與謊 | 畢業就創業 | 阿茲海默症 

英國女巫塔羅 | 耶魯留學 | 養狗 | 攀枝花

90後買房 | 外國男友和我回農村拜年 | 抑鬱症

泰拳 | 月嫂 | 北大數學國 | 職業打假 | 緬甸

海外逆向炒房團 | ICU病房故事 | 恐婚 | 浪遊



初夏裝備001👇


趙涵漠人物寫作課報名通道開啟


▽ 點擊進入「靈感鋪子」

相關焦點

  • 往事| 歷史上,上海租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確有其事嗎?
    於是,阿禮國有了個大膽的想法:在原有的英美法租界成立由住民直接自治的城邦。有點像中世紀歐洲裡自由市的味道,這樣就可以請外國士兵保護疆界,還不受國際法的非議了。於是阿禮國和上海道臺商議,修訂《英法美租地章程》,把三國租界地合併,成立市政委員會,作為行政機關,每年給租界繳納超過1200兩白銀,就能成為市政委員會的候選人,再由這些人選舉產生市政委員。英法美三國只有建議和協調的職能,不參與行政,美國人覺得這主意不錯,當時就同意了。
  • 上海「進步最大」的商場,改造前僅是中高端,現在躋身全上海TOP5
    港匯恒隆廣場是上海第一座大型都會Mall,於1999年底開業,以前就叫港匯廣場。港匯廣場在徐家匯落成後,成了徐家匯商圈最受歡迎的商場。而曾經在上海並不冒尖的港匯廣場,經過改造升級,也躋身了上海奢侈品商場top5,與國金ifc、恒隆66、IAPM、ITC組成了上海最頂級的商場群。
  • 上海淮海路上的一個三角地帶,用法國地名命名,透著法租界風情
    上海淮海路是上海法租界的核心地區,透著濃濃的法租界的風情。淮海路雖然現在商業的氛圍,已經遠遠不如從前,但其其法租界的風情卻沒有褪色,堪稱上海天然的近現代歷史文化街區。淮海路的一角,也是非常有風情的一個地方,就在上海軌道交通10號線附近,靠近上海交通大學舊校址的地方。
  • 上海小店故事|百年老房子裡的和風洋食店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上海小店故事|把幸福裝進小罐中,再吃掉它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上海這些最浪漫詩意的街道!美哭了!你都去過嗎?
    在上海這大都市的生活有多少新潮與時尚每天在火爆更迭~趁著冬日的暖陽最適合去踏尋大上海多樣的馬路武康路原名福開森路,以美國傳教士約翰·福開森命名,武康路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沿線有優秀歷史建築總計14處,保留歷史建築37處。
  • 上海一「洋氣」街道,兩邊商店以英文為主,可以見到很多西方面孔
    上海作為我國向外最早開放的一批城市之一,現在已然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了,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地位都是比較高的,而且隨著以前很多西方文化的湧入,上海也是形成了特有的中西結合的「海派文化」,上海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和它的地理位置優秀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有關係外,還和它很早就接觸了西方的文化和技術是有著一定關係的,很多人去上海都會覺得這座城市是很「洋氣」的。
  • 上海小店故事|從擺攤到開店,原創布包夫妻的創業記
    上海愚園路和安西路路口,有一家售賣手工印花布包、飾品,家居用品的小店,白色的外牆上兩扇大的落地窗,店名是紅色花體英文字「Hugo & Jiro」。Hugo & Jiro 店鋪外景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這是家夫妻老婆店,店名就是兩人的名字組合,在沒有開鋪子以前,夫妻倆是靠跑市集、趕場子賣貨。簡言之,他們是靠擺攤起家的人。
  • 上海小店故事|印照片的行家,藝術展幕後的高手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題材吸引外國人《租界》6萬美元售出英文版權
    一本在國內銷量平平的圖書卻破天荒地創下英文版權6萬美元的紀錄,這是最近發生在上海作家小白
  • 始於紐約的 Hao Noodle 在上海開店,想成為「食堂」有點難
    在紐約開出兩家店的 Hao Noodle 去年 12 月 30 日進入中國,第一家店開在上海浦東的商場世紀匯。不到兩周,成為大眾點評「上海麵館口味榜」第一名。Hao Noodle 的中國項目負責人王瑩稱,他們並不想做「網紅店」,希望 Hao Noodle 未來能成為「食堂」一樣的存在,但目前看來,這個目標實現起來不太容易。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上海方言裡把不倫不類、中西混雜的語言或行為稱之為「洋涇浜」。事實上,洋涇浜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在19世紀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租界的分界河,故在當時「洋涇浜」也可代指租界地區。
  • 競爭越激烈的地方越有市場 上海網紅小店的背後
    和「熊爪」咖啡類似,位於39號的咖啡店「control machine」也是新開不到半年的小店,正處於「積澱期」,老闆小趙是一位90後青年。為什麼這家店要「初生牛犢不怕虎」地選在「咖啡一條街」開業?小趙說,自己做了七八年咖啡師,積累了技術、總結了客戶需求特點以後,去年在襄陽南路開了第一家咖啡店,非常受歡迎。
  • 上海小店故事 | 最酷社區咖啡館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京滬男和川妹子最受歡迎 文藝女青年偏愛上海老公
    調查結果顯示,除去同鄉情節,上海男人和北京男人最受待嫁女性歡迎。  文藝女青年偏愛上海老公   在被問及「您最想娶/嫁哪個地區的姑娘/男人」時,54.5%男性和57.7%女性首選與自己家鄉省份相同的人。在選擇外省人作為理想伴侶的人中,選擇南方姑娘和選擇北方男人的比率相對高。
  • 輕食小店如何做到差異化?如何提升淡季銷量?如何提高餐品品質?
    而適宜生食的蔬菜不宜用在暖沙拉中,有些蔬菜加熱後口感會變得極差。另外,食材儘量選擇不易出水出汁的。而搭配的醬汁也應是特色低脂健康醬汁。輕食創業夥伴們要先學會複製和模仿,再去改良和創新。
  • 蓋錯凍整夜,三明治蓋被法讓你暖烘烘
    您知道怎麼樣蓋被子最保暖嗎?尤其待在沒有暖氣的室內,若想一夜好眠您千萬別錯過「三明治蓋被法」。三明治蓋被法三明治蓋被法顧名思義就是要將被子分三層。那麼到底要怎麼蓋呢?許多人都以為要先蓋毛毯,再蓋棉被比較暖,以為毛毯較為貼身適合蓋在內層。其實這是錯誤的方法喔!
  • 百年之前,上海有了垃圾桶
    兩年後,來滬任領事的伯爵同胞拉度維茨說:「穿過上海中國城的街巷,不得不忍受骯髒和令人作嘔的氣味。街道稱作是排水溝更合適」。他們雖沒說是什麼原因造成,估計十有八九是與亂倒垃圾有關。看來,那時租界的環境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不然,也就沒垃圾桶的橫空出世。圖說:租界的掃地工。
  • 「三明治」式的生活開始找上退休老人,讓老人們苦不堪言
    什麼是「三明治」式的生活?有人說中年人的壓力是最大的,他們上有老下有小,老的需要照顧,小的需要教育,精力和經濟都面臨史無前例的考驗,所以中年人不敢失業,不敢懈怠,怕的就是一旦撐不住了,老人和孩子跟著受苦,他們夾在中間苦苦掙扎,成了三明治,可是你知道嗎,如今的老人,也開始變成了三明治,晚年生活成了一地雞毛。
  • 魔都探店|網紅馬路上的網紅小店,每一家都充滿了文藝氣息
    上一次,小夢拍了兩條關於上海烏魯木齊中路和五原路的視頻。看過的朋友們想必對這兩條路上的網紅小店充滿了好奇,那麼今天小夢來介紹一下這兩條路上的超級文藝小店到底都是哪些店?門面裝修非常喜慶熱鬧,老上海格調濃鬱,內部空間也很大,很適合三倆老友聚會。他們家的千層蛋糕是招牌,鹹蛋黃千層、血糯米千層還有最近的時令甜點笨柿子。咖啡品種齊全,中規中矩。3.31區地址:五原路88號B一家小而美的咖啡店,極簡風格。有一個對著馬路的露天小院子,坐在院子裡感覺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