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故事)壯鄉「李子柒」蹚出致富路 鄉村新風貌續引「燕歸巢」
中新社南寧8月20日電 題:壯鄉「李子柒」蹚出致富路 鄉村新風貌續引「燕歸巢」
中新社記者 馬秀秀
廣西玉林市北流市新圩鎮河村「85後」寧文龍的故事聽起來有些「叛逆」:2015年,在電視臺做記者的他決定辭職,回鄉種植、銷售百香果。
從城市到鄉村,由記者變農民,寧文龍的決定似乎有些大膽,結果卻令人驚喜。如今,他和兩位創業夥伴依靠電商銷售百香果,2019年公司銷售額已達1.6億元人民幣。
寧文龍的經歷,是記者近日走訪廣西村落時了解到的。近年來,植根鄉村資源、實現致富發展的案例並不鮮見。正如去年「火」起來的美食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從城市回到農村老家的她不僅通過直觀的視頻作品,讓人們領略到中國鄉村的田園風光,其依託鄉村資源創造經濟價值的實踐,亦成為青年在農村實現自我發展的鮮活範本。
在為期幾日的走訪中,記者得以更為直觀地了解到廣西村落的振興發展,也為「李子柒」鏡頭中的中國鄉村風貌、及「李子柒們」的個人選擇尋得更為真實的註腳。
曾幾何時,「髒亂差」一度成為鄉村風貌的代名詞。但近年來,通過鄉村振興、村落改造建設等項目的實施,廣西農村的風貌已大為改觀。
欽州市浦北縣北通鎮清湖村委九梅麓村裡,小河潺潺、古荔成園;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鵬垌村是古村落,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但村中建築錯落有致、古樸與現代氣息交融;在北流市新圩鎮河村,共享農莊、民宿客棧、茶館、圖書館、咖啡屋、藝術工作室等休閒設施觸手可及。
從「髒亂差」到乾淨整潔有序,鄉村風貌改變的背後是人力、人心的凝聚。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為整治鄉村風貌,九梅麓村村民理事會理事長容興俊於去年6月從廣東回到村裡,帶頭拆舊房子、清理衛生、做村民思想工作,帶動大家一起參與改造;居住在玉林城區的高級工程師陳雲峰已過古稀之年,但他依然不辭辛勞地整理、編寫文件,為故鄉鵬垌村的整治盡心盡力。
鄉村顏值的提升,不僅大大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好的風貌也成為一種可利用資源,加之各村落對既有資源的盤活開發,鄉村經濟正得到向好發展。
九梅麓村將14間閒置舊房用作民宿旅業開發,經營利潤的10%用於九梅麓農戶的分紅,當地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0.8萬元增長到2019年2萬元;鵬垌村在整治過程中秉持「修舊如舊」理念,同時積極挖掘文化資源,推動歷史古蹟、旅遊觀光融合式發展,逐步走出了一條「文化+旅遊」的新路子;河村農民自發組織土地整治,村集體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我們往往聽慣了從小地方到大都市的例子,但在記者走訪的廣西村落中,不少在外遊子選擇回歸故裡,他們植根鄉村、實現發展,自身經歷正如李子柒一般,講述著「鄉村發展有我在」這一充滿「泥土」氣息的故事。
「古村落振興讓我看到了希望,所以選擇回來。」著一身旗袍,陳志麗正在鵬垌村的工作室裡展示茶藝。她告訴記者,自己在鵬垌村土生土長,回鄉前在深圳做行政管理工作。
回到玉林後,陳志麗在做設計工作之餘,和姐姐在鵬垌村租用了一間工作室,用以普及玉林茶文化。「希望未來隨著遊客增多,能夠在普及茶文化的同時,實現較好收益。」
回首過往,寧文龍坦言,回鄉創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有越來越多的好政策向農村傾斜,又恰逢電商紅利期;廣西地大物博,農產品資源豐富;農村農民年輕化正成為一種趨勢,年輕人有活力,能夠一起為家鄉做事。
「農村不缺資源,關鍵看如何經營。」寧文龍坦言,回到家鄉是自己的正確選擇。公司也在著力培養百香果新品種,同時努力探索一些新鮮、具有更好經濟價值的作物在農村推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