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手工藝製作成品。
7月16日,在陝西商洛市洛南縣四皓撫龍湖社區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裡,工人正緊張地進行草編手工藝製作。所謂草編,指的是以玉米苞葉和小麥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通過純手工編織出瓶子、草鞋、果籃、搖籃等各種生活用品,這些變廢為寶的手工藝品漂亮時尚,兼具實用價值,深受群眾喜愛。
心懷仁愛 結緣草編
說起與草編手藝結緣,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巧手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屈軍俠笑稱是機緣巧合。1998年,她開了個藥店,平日哪家孩子頭疼腦熱都會去她的藥店看病買藥,那時候一天最多收入4000多元。屈軍俠說,當時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可以幫助周圍群眾,她也覺得很自豪。
「那時農村人普遍沒錢,我在賣藥的過程中,有時看到一些老人買藥時慢悠悠掏出手絹,一層一層地打開摺疊了好多層的手絹,付幾毛錢的藥費,那種小心翼翼地神情,看得我心裡很難受。想著如果自己可以幫助這些人,讓他們不為生計發愁,能夠不出家門賺錢就好了。」2005年,在她家藥店隔壁一做草編生意的小夥子家中突發意外,著急盤出店面。屈軍俠想,草編生意也算是一門老手藝,自己平日耳濡目染也了解一些,接手後能幫助更多老人,讓他們在不出門的情況下就擁有一份收入,同時還能將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帶著這樣一份初心,屈軍俠將店面接了過來,開始做起草編手工藝品生意。
有了想法,就開始行動。對外貿生意一竅不通的她,一邊學習外語,一邊進村入戶收購編織的籃子。「最開始,沒人肯編手工藝品,我就挨家挨戶上門收購,有些人不願意,不得已採用獎勵的方式,除過收購價格,編一個手工籃子獎勵兩元,只要攢夠10個就可以一次性拿到20元,依靠獎勵鼓動周圍人都來學習編織手藝。」說起往事,她感慨地笑了笑:「那時候也沒想著賺錢,就覺得不能讓這個老手藝失傳,我就天天在周圍村、鎮上收購這些東西。」
在收購過程中,屈軍俠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慢慢了解到手編工藝的妙處,這門手藝屬於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手工編織的東西環保美觀,也具有實用性,在國內、國際市場都特別受歡迎,她也就慢慢將這門生意堅持了下來。
「草編產業對從業者要求不高,技術簡單易學,就業門檻低,能夠帶動更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和貧困人口。」屈軍俠告訴筆者,現在公司已經在洛南縣16個鎮辦及渭南、丹鳳、山陽等地擁有生產基地21個、研發及技能培訓基地1個,擁有各類技術人員135人,輻射帶動周邊5000多農戶從事草編及相關產業,其中包括300多戶貧困戶和120多位殘疾人,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1956萬元。
在合作社內,筆者看見好多堆放的搖籃,還有一些正在製作的訂單,工人們也都在趕工。而製作這些手工藝製品的人,大多數都是殘疾人,他們完全靠著自己的雙手,來改善自己家庭狀況。
工人們正在編制。
歷經挫折 堅守初心
創業初期,她得知同類產品大多銷往國外,但本地都是散戶在製作,經常被外地收購商聯合壓價,導致產品出售價格低,所以很多手藝人不再編織,轉而出去打工,僅留下一些老人和殘疾人在堅持。針對這些情況,她走訪編織戶、聯繫外貿企業,對當前草編商品的發展進行可行性調研。2011年,她聯合多家編織戶成立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準備將大家組織起來,共同發展。
但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除了合作社中的社員外,剩下的一些編織戶自立門戶,與她的產品進行價格競爭,使得社員不僅沒有獲得實惠,收入還比以前減少了許多。在這種情況下,屈軍俠於2012年10月走遍西安、山東、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外貿企業,達成合作意向。為後期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她在2012年年底成立了洛南縣巧手工藝品有限公司。
成立公司以後,製作手工藝的原材料從哪裡來,怎樣才能實現手工藝產品的長久化發展?這些都是落在她肩上的難題。
「可能是我的心態比較好吧,遇到的那些難題,從不氣餒,就想著如何去解決。前些年開藥店認識的一些鄉親看見我經常去收購草編工藝品,二話不說答應將編織的東西賣給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的,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了。」說起公司創業時的困難,屈軍俠笑稱都是得了鄉親們的幫助。
為了實現草編產業長久發展,屈軍俠和同伴們投入研發經費,聘請藝術類院校的專家教授,聯合當地草編藝人組建專業研發團隊,在繼承和弘揚當地傳統工藝、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對產品進行系統化升級改造,並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推出兼具實用性、觀賞性、收藏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全新產品,取得了國家「谷麥」註冊商標及實用型發明專利9項。
因為草編手工藝製品大部分銷往國外,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外貿企業大大受挫,但屈軍俠依然有著很好的心態。「今年疫情確實對外貿生意影響非常大,往年光前半年我們公司就要出口10多個貨櫃的草編工藝品,但今年到目前也僅僅出口了4貨櫃,很多都堆放在庫房裡,慶幸的是手工藝製品不怕放,不然今年就賠光了。還好,現在工人製作的都是付過訂金的訂單,所以我們還能堅持下去。」
據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公司在大力宣傳、嚴格防控的狀態下,工人仍然正常進行手工編織工作。「畢竟是手藝活,要是長久不做,手生了再想拾起來就難了。」屈軍俠笑稱,雖然當前銷售困難很大,但她和大夥都有信心,疫情終將過去,國外的市場遲早會打開。
壯大企業 帶富鄉親
事業不斷壯大的屈軍俠從沒有忘記過周圍的群眾。她採取「合作社+公司+生產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和「合作社+公司+客戶+外貿企業」的銷售模式,形成集技術培訓、原料供應、訂單生產、網絡營銷、內銷出口等為一體完整的產業鏈條,使各生產基地周邊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足不出戶就能靈活就業,增收致富。
在洛南縣保安、洛源一帶,各村都建有生產基地或產品收購點,回收農戶草編產品,使很多家庭因手工編織擺脫了貧窮,走上致富路。通過公司的幫助,這些貧困人口實現了年人均增收4000元,部分編織戶增收超過8000元。
保安鎮北灣村農民要小慧,有著多年從事草編工作的經驗,通過自己的手藝活,現在家中已經建起兩層小洋樓;殘疾人吳淑霞多年來只能靠編草編產品維持生活,現在不僅擁有了幸福的家庭,也有了孩子,平時忙完家裡的活計就做草編,給家庭增加收入;殘疾人王治娃,父親患有腦溢血,家裡日子艱難,屈軍俠了解到他家的情況,專門派技術員上門教學,通過學習草編,現在編織一對花瓶就能收入600元,王治娃高興得逢人便說:「我這殘疾人靠草編一樣可以過上好日子。」
屈軍俠告訴筆者,為了進一步做大草編產業,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她們公司計劃從今年開始,在現有生產規模的基礎上,再通過3到5年的努力,重點擴建幾個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增加農村集中編織點和收購網點,發展關聯產業、豐富現有產品種類。在穩定國內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把公司發展成為陝西省規模最大、在全國同行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草編工藝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出口和草編技術培訓基地,將洛南及相關區域的優質玉米苞葉和小麥秸稈,全部加以回收和利用,統一加工銷售,出口創匯。項目完全建成並投入生產後,預計每年可實現綜合銷售收入4500萬元以上,至少新帶動1萬多名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
經過多年創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一家依託洛南悠久草編工藝傳統及優質原材料優勢,從事草編、柳編、塑編工藝品研發、加工、銷售、技能培訓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巧手草編工藝產品遠銷山東、河南、江蘇、廣東等地及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屈軍俠告訴筆者,她們公司也將繼續秉承「務實進取,超越自我」的創業理念和「發展草編產業、富裕地方群眾」的企業願景,把巧手草編做強,把「谷麥」做成知名品牌,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收增效、農民脫貧致富做貢獻。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