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談客家話傳承危機

2021-01-16 客家新聞網

客家話衰微,究竟關你什麼事

羅鑫

  梅州是「世界客都」,有著500多萬的客家人,應該說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客家城市了,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聽到有人講客家話。然而,客家話的普及並不樂觀。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梅州市民只會聽、說客家話,並不能讀、寫客語文。假如滿分是100分,「聽說讀寫」四項各佔25%的分值的話,那麼梅州市民的客家話考試平均成績我想在60分左右,此為其一。

  其二,梅州人使用客家話,基本上局限於私俗領域,最典型的就是菜市場。一旦到了公共領域,哪怕是本地人之間的婚禮、宴席,客家話好像就開始變得難以啟齒了。你看,剛才還在臺下用客家話聊得不亦樂乎的主家和賓客,一旦被主持人叫上臺來講話,馬上自動切換語言,毫不含糊。

  另一方面,地方廣播、電視臺雖然有客家話的節目,但時間少、種類寡。更有甚者,在不少客語主持人中還形成了一種「播音腔」。播音腔與其說是客家話,還不如說是用客家音念出來的普通話,無論發音還是措辭,都與老百姓的口語相去甚遠,聽起來極不自然。

  其三,不同縣區的梅州客家人之間,早就出現了用第三方語言(大多是普通話)進行溝通與交流的傾向,而且越是年輕的一代,越是如此。換言之,能夠主動用客家話進行交流的,越來越局限於同鄉同口音的人之間。這在梅城幾所重點高中的校園裡,表現得尤為明顯。

  其四,不同年代的人身上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母語能力弱化的趨勢,越是年輕的一代,越是明顯。記得2015年12月,本地媒體在梅城接連做了幾期題為「標準的『阿姆話』小朋友還會多少」的街頭採訪,結果發現大多數接受訪問的中小學生不僅不知道老鷹、青蛙、蜻蜓等常見動物的客家話名稱,甚至連「生產」「存在」等常見字的發音也全都念錯。

  其五,以我多年的參與觀察和田野調查來看,在梅州大部分的幼兒園和中小學校的課堂上,越來越難聽到老師用客家話和學生交談了,課後也沒有幾個小朋友用客家話交流。在此環境下,作為家長,似乎只能順著小輩、隨波逐流了,即使自己的普通話說得再「半鹹淡」,也不敢勉強小朋友學說客家話,生怕影響到他的學習乃至就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放棄客家話的家庭越來越多。

  須知,人口多寡只是語言傳承與發展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如果一門語言一直以來只局限在鄉村、家庭、菜市場等私俗的領域使用,不能或者很少應用於公共領域,尤其是在媒體和教育機構長期缺位的話,必然導致人們母語自卑感的產生。伴隨新生代的出生,它首先淪為老人的語言,然後隨著老一輩人的離世,徹底成為歷史。客家話目前所處的境況,正是如此。很多家長看到客家話無助於孩子的升學,創造不了幾個工作崗位,實現不了什麼經濟價值,自然又產生了母語無用論的觀點。甚至覺得客家話講得太多,反而不利於孩子普通話和外語的學習,進而影響到他們的成績和將來的發展,所以才不願意教孩子客家話。

  總之,客家話是一門在公共領域、教育機構能見度極低的地方語言,是一門在新生代中出現傳承危機的語言。作為「世界客都」的梅州尚且如此,其他客家地市的情況更加不容樂觀。

  或許有人會反駁說:「客家話在臺灣地區不是得到很好的保護嗎?在蘇利南不是被列為官方語言嗎?」一定程度上是的。但是再好的政策如果沒有一定的人口支撐,特別是沒有年輕人的支持的話,同樣無濟於事。客家話的傳承危機,是一個全球性而非區域性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客家話的衰微,關我什麼事?就算它消失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吧?」

  說到這,我想先打個岔,聊聊海狸的故事。

  明清時期,歐洲興起了皮草貿易。到16世紀,價格不菲的海狸皮帽成為最受上層階級熱捧的奢侈品。歐洲的海狸滅殺光了,獵手們便跑到北美去。當盜獵者們為獲得一張又一張海狸皮而狂喜不已的時候,當地的自然環境、生態系統也隨之在悄然之間開始惡化。

  當人們反受其害的時候才猛然想起,比皮毛更為可貴的是:海狸有「水下工程師」的美譽,有修築大壩的習性,對維持當地的生態系統平衡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海狸沒有了,大壩也沒有了,許多小動物也隨之失去了安全的屏障,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了破壞,最終受苦、遭罪的還是人類自己,得不償失。

  保護方言,其實和保護海狸、保護大熊貓的道理是一樣的。一個物種的消失,絕對不只是它自己的事。語言文化失去了多樣性,就像生物物種失去多樣性的後果一樣可怕。試想,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種顏色,那我們的生活還有樂趣可言嗎?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人類一個物種,那距離人類的消失還會遙遠嗎?

  客家話的衰微,還真不僅僅是客家人自己的事,而是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損失。客家話身上,沉澱了太多太多古代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元素,保護客家話,就是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行動,義不容辭、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

客家後裔不會講客家話

林文映

  不久前筆者結識了一位英文名叫卡洛斯的媒體朋友,聊天之後得知他是客家後裔。出生在巴拿馬,八歲的時候隨母親返回香港定居。

  卡洛斯成年之後還不時飛返巴拿馬與留在當地的父親團聚,但問題出現了:父子倆聊天需要翻譯,因為父親只會講客家話和西班牙語,香港長大的卡洛斯只講粵語及英語。

  因為經常赴海外出席客家文化研討活動,筆者對這種奇異現象見怪不怪。大約半年前,赴大阪參加日本民族學博物館主辦的一個活動,其間認識了「關西客屬崇正總會」的一位負責人,其曾祖父早年從粵東鄉下遠赴東瀛謀生。但我們兩個華人之間的對話,竟然需要日本人做翻譯。因為這位老先生不懂客家話也不識中文,只會講日語。

  筆者在神戶逗留期間還登門拜訪了源自梅縣南口鎮、在民國初年成為神戶華僑富豪的潘姓望族後裔潘華雄先生。所幸的是他曾經在神戶中華同文學校讀書,故能講少許中文,客家話則可講一點點「不鹹不淡」的問候語。

  香港在清朝隸屬新安縣(後改為寶安縣,也就是今天的深圳)。這個縣早年是客家縣,因此港九新界有數百個客家村。據說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客家還是香港的主流人群,客家話也是主要的溝通語言。僅僅半個多世紀,客家話在香港作為交際語言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仍視客家話為母語的香港人,消失得「七七八八」了。以筆者的觀察,許多客家裔港人家庭,父母與爺爺奶奶輩還操客家話拉家常,子女及孫輩則就算會講也不願意或覺得「老土」不好意思講,又或「識聽唔識講」。

  筆者經常走訪港九、新界及離島的客家圍村。穿梭陋巷頹牆,行走在花崗巖鋪就的小道,時不時還能聽到正在宅外曬太陽或打紙牌的老人家講客家話。每次聽到鄉音,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感總會在心裡湧動。

  這種複雜情感,也許源自筆者熱愛客家文化的自豪感,也許是對客家語言快速消亡的無奈和惆悵,也許是寄身現代都市的淡淡鄉愁,也許五味雜陳兼而有之。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論是在香港,還是在海內外眾多客家人聚居的地區,作為中國八大方言之一的客家話正在大面積消亡。我們正步入「後客家話時代」,其中一個顯著特徵,就是「不會講客家話的客家新生代」,逐漸取代「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先輩。

  (作者系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

相關焦點

  • 說客家話 唱客家歌
    ●餘劍    「忘不了孩提時你如何辛苦把我養大,忘不了年少時你額角那染霜的銀髮……」3月20日,在儀隴縣樂興小學校,三年級二班語文老師梁恆正用客家話教學生們唱客家民歌《奶奶我愛你》。由於地處客家人集中聚居的「儀隴客家第一鄉」樂興鄉,該校以傳承客家文化為核心,形成了「以傳承點亮生命」的辦學理念,開設客家課堂,教學生們知客家史、說客家話、唱客家歌,並專門編制了與客家文化息息相關的校本課程《我們的根》。   據儀隴縣客家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良平介紹,儀隴客家人的祖上大多來自廣東韶關。
  • 「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辦2020年海峽兩岸青少年客家話演講比賽
    10月30日,2020年海峽兩岸青少年客家話演講比賽在福建省龍巖市漢劇傳習中心藝典劇場舉辦。 阮雪婷 攝中新網龍巖10月30日電 (羅萍 張金川)以「說客家話 道桑梓情」為主題的2020年海峽兩岸青少年客家話演講比賽30日在福建省龍巖市漢劇傳習中心藝典劇場舉辦。
  • 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嗎?
    作為一個普通的方言愛好者,讀後頗有疑惑,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麼?這需要從客家人的歷史說起。自稱古代北方移民後代的傳說並非客家獨有客家話,顧名思義,是客家人的話。客家的本意是指外來的人,相對本地人而言;現在說的客家專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簡稱。
  • 廣東梅州的客家話十裡不同音。你哪的客家?你說的我聽不懂喲
    枉我也算是盲目自大,號稱「通曉三國語言(中文、日文、英語)+N種方言(普通話、白話<粵語>、客家話以及半桶水的潮汕話<與閩南語同類>」,自詡語言天賦不錯,竟然一下子也沒有聽懂。毫無疑問,河源客人的客家話是正宗客家話。我的客家話雖然有些偏門,但是也算是比較正宗的客家話。然而,我們之間同語種的交流竟然產生了語言障礙。
  • 惠州幼兒園萌娃客家話唱童謠慶新年
    近日,惠州市幼兒園舉行了慶元旦「東江歌謠 樂韻童心」主題活動,小萌娃們用客家話唱響東江童謠,傳承客家文化,萌聲萌語的表演別有一番味道。 惠州市幼兒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豐富孩子們的學習體驗,幼兒園還利用本土東江歌謠的音樂資源豐富幼兒園課程,給幼兒音樂教育增添惠州文化元素,讓小朋友們在浸潤家鄉文化的過程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 該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國度以客家話為國語,很多人看不懂其文獻資料
    客家話又叫涯話、麥介話,新民話、客家方言、客方言、客語或土廣東話,和粵語、贛語、北方話、閩語、吳語、湘語並列為中國七大方言。一般認為,客家話的底層是唐初的正音,至今,梅縣人仍稱客家話為唐音。粵方言則是秦朝正音,融合南楚古音而成;閩語則是晉朝正音,是融合甌閩古音而成;贛方言則是江淮古音融合而成。
  • 首屆海峽兩岸客家話演講比賽(龍巖)觀後感
    首屆海峽兩岸客家話演講比賽(龍巖)觀後感 2019年12月22日 08:36:00來源:梅州日報   ●張佑周  2019年12月7日,由福建省龍巖市文化和旅遊局、
  • 「地攤經濟」火了……來看看客家話擺地攤指南
    當然是擺地攤攤在客家話說是「檔」「檔」是臨時支起的經營時間和場地並不恆常所以,在北方話叫「地攤兒」在客家話裡叫「攤檔」以擺地攤為生客家話叫做「走江湖」老實巴交的農民對「走江湖」的人似乎沒什麼好印象總覺得他們很會「啜人」啜,客語保留古音讀作cǒt,基本含義是吸食(氣體除外),如將一大碗粥狠狠地吸進肚子裡去
  • 「小希話談」海賊王1000話分析:新時代的宣言:更新與傳承
    ***TalkOP海賊王論壇分析區****作者ID:行走的燈首發日期:2020.01.05*********轉載請保留*********1000話分析:新時代的宣言:更新與傳承終於迎來了這一刻。超過22年,整整1000話。尾田投入無數時間與才智,打造出了這樣一部神一般的作品。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 梅州這個縣的客家話有「三分學老四分客」之說,又何以造就半山客
    我們知道梅州人的母語是客家話,而客家話當中,又分幾種,其中最為多樣且神秘的當屬梅州豐順縣的客家話。在豐順縣說客家語的分湯坑、八鄉、豐良、潘田、茶背等聲調;也有說潮汕話的,潮汕話又分留隍、湯南、黃金「漳州福佬話」聲調,更有一部分人會操潮、客兩種方言,但語音既不像潮,又不像客,一些語音潮、客相滲透,發音比較深濁昴重,故有「三分學老四分客」之說。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一個豐順縣竟有這麼多有趣的語言?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中緣由!
  • 由「碧山計劃」談低調且理性的理想主義-Conan夢想家
    昨晚看到這篇Conan夢想家寫的「碧山計劃」談低調且理性的理想主義,收穫良多,現轉載以作分享,感謝原作者Conan夢想家。(已註明的部分圖片為知行攝旅行Leo拍攝,原文部分圖片有刪減和順序改動)臨時村民這次經Nancy推薦來到碧山,抱的是放空自己,規律作息,思考總結的心態。每當遊走在這如仙境般的地方,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了解碧山的更多故事。
  • 客家話十級考試,你能做對多少道題
    (時間)客家經典翻譯題,你會嗎?秋部日,魚去行街,有一紮癲古拿等刀企阿魚面前,魚嚇啊喂死,盡走盡叫,癲古又盡局,局魚局到一隻死胡同,魚敏到死定野,癲古把刀拿啊魚面前話:換魚局崖!你都做對了嗎?對於我們梅州客家人應該這些題目都沒什麼難度吧,除非你是假的梅州人。其他地區的客家人,你們做對幾道題麼?和你們那邊的客家話有什麼差異?歡迎再評論區一起交流客家文化。
  • 危機中不談「危」只談「機」,是更大的危機
    歐德張  2020-02-14 00:00:00   專欄 危機之下 從疫情開始來,我一直想準備內容和大家分享和交流,尤其是關於企業應該如何應對這場危機方面的內容
  • 用客家方言寫客家風情
    在程老自立的「客廳大學」裡,他翻開《常青樹》,指著《客家文學開山祖程賢章》一文的標題,對我說:「什麼叫客家文學?」我說:「我既不是小說家,也不是文藝評論家,無能力給客家文學下定義。憑我個人的讀書體會,用客家方言,寫客家風情,就是客家文學。」程老說:「你只說對了下半句。」很顯然,他並不同意用客家方言寫客家文學一說。他暗示我,「用普通話寫客家風情」,同樣是客家文學。
  • 龍巖承辦的海峽客家中秋文藝晚會昨晚上演
    一首《問月》,拉開了2018年海峽客家中秋文藝晚會的序幕。晚會以客家文化精髓作為創作主軸,突顯兩岸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整臺晚會分為《月是故鄉明》、《月系同胞情》、《月圓兩岸親》三個篇章進行,有來自海峽兩岸的客家鄉親近300人參演,永定山歌、客家絕技、上杭木偶戲、連城武術等精彩的特色節目也一一亮相。
  • 梅州有2區1市5縣,而客家話為何卻以梅縣話為代表!
    人們普遍認為,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這是因為自明末清初以來,梅縣長時期是客家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我們知道,宋代末年,大批客家先民自贛南進入閩西汀江流域,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條件下,最終形成了客家民系。在客家民系的形成時期,汀州曾經是客家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 增城客家特色小吃被列入非遺名錄
    原標題:增城客家特色小吃被列入非遺名錄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在廣州增城,有一種客家特色小吃叫鵝湯餈,最近被列入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尋根系列2:聽祖公下南洋的故事,讓孩子傳承敢於拼搏的客家精神
    地處山區的客家子弟與生俱來擁有不為山區所困,走出大山,敢闖敢拼的勇氣和魄力。一代代的梅州客家人,通過「下南洋」出國打拼,譜寫下無數「下南洋」動人故事,成就了李光耀、田家炳等名動天下的客家子弟,也使得梅州成為了中國著名「華僑之鄉」。在梅州各地,很多尋常人家,都世代口口相傳家中或遠或近的祖輩「下南洋」的故事。
  • 學做客家菜:客家釀豆腐的家常做法
    釀豆腐是一道客家菜,所以也被叫做客家釀豆腐,肉末釀豆腐,東江釀豆腐,常見於客家地區,主要有江西省,福建省,廣西省,廣東省等等,有著客家菜獨有的風味。據說釀豆腐的做法來源於餃子,因為早期的時候南方地區種植的小麥比較少,沒有麵粉,因此就用釀豆腐來替代餃子。
  •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粵語和北方/西南官話一樣,都屬於漢語。普通話屬於漢語中的官話被改造確立的標準語。北方/西南官話、吳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按語言標準,可分為至少五類語言)等地位平等,既然北方地區日常皆用當地方言大行其道,那麼南方各語言亦當有生存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