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2020-12-08 獅虎豹三兄弟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兇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裡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布,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加拿大猞猁僅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布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布。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布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布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巖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布,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布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隻以下,甚至有些是100隻以下。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全世界個體數量約31510-32510隻,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隻歐亞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布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布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隻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隻,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隻,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隻,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布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棲息地被破壞,猞猁的適應能力很強,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比如在亞洲,由於受到畜牧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採等的影響,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是猞猁的主要威脅因子。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農業和砍伐森林等活動,使得森林、山地面積大量減少,不僅是猞猁,其他如野兔等動物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使得猞猁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人為捕殺,在歐洲,猞猁的主要威脅因素是人為捕殺,在汝拉山脈一帶,造成猞猁死亡數量中與人類相關的死亡率達到了70%,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報復性獵殺與皮毛貿易。猞猁雖然與老虎、豹子等貓科動物相比,皮毛沒有那麼漂亮,但是猞猁屬於喜寒動物,身上毛髮濃密且蓬鬆,保暖性能極佳,所以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報復性獵殺就更好理解了,猞猁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卻能捕殺比它大幾倍的小羊羔,給牧民帶來一定的損失,從而遭到報復。

疾病,這裡面所說的疾病因素,不僅僅是猞猁種群之間的,還有相關性動物的疾病,比如在20世紀的時候,由於兔子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粘液瘤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數量大幅度下降,伊比利亞猞猁失去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又比如在2007年的時候,由於多尼亞納貓白血病的爆發,猞猁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不少個體死於該疾病,好在後來人們開展了一項管理計劃,疾病才得到控制。

被低估的猞猁

關於猞猁,它們不如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有名,也因為體型的原因常常被低估,在部分雖然愛好貓科動物,但對其不甚了解的人認知裡面,猞猁是一種生活地比較「悽慘」的動物,特別是遇到老虎、灰狼、熊等猛獸時,通常會以裝死來逃過一劫,另外,加上當今不少誤導性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到猞猁活在大型猛獸的「包圍」下,過得謹小慎微,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實際上猞猁是被人們低估了,在某些地區,猞猁的確與獅虎豹狼等猛獸共存,但並不代表猞猁就會被欺負,更加不會以裝死來逃過捕殺。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捕食者,都是機會主義者,簡單來說,之前的劍齒虎可能是單純依靠捕獵獲取食物,是不怎麼吃腐肉的,但是食肉動物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機會主義者,就是見到什麼肉就吃什麼肉,如果猞猁遇見狼時裝死,那麼狼會很開心,因為不用花費任何時間精力就能撿食一頓大餐。

其次猞猁被低估的還有它的本事,長久以來,狼被認為是猞猁最大的敵人,而猞猁也被描述為深受其害,從外形上看,狼比猞猁大,從數量上看,狼是群居動物,說猞猁「深受狼的荼毒」也說得過去,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到目前為止,鮮有狼群捕殺猞猁的報導,而猞猁咬死狼的報導卻很多,以下是一些具體的事例:

1997-2015年間,共有8隻小狼崽和2隻即將產仔的母狼被猞猁分別於納利博基森林、帕齊爾森林咬死;2016年4-5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一個月大的小狼崽被猞猁咬死,2017年又咬死一隻同樣年齡的狼崽;2016年6-7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2-3個月大的狼崽和母狼被猞猁咬死;2017年4月,納利博基森林裡一隻成年雄狼與猞猁戰鬥後受重傷,不久便死亡了;2017年5月,還是納利博基森林,一隻懷孕的母狼極有可能是被猞猁咬死的。

上面的數據大家也都看得出來,猞猁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它對付的狼基本上都是幼崽,或者是懷孕晚期即將生產的母狼,事實上一隻猞猁從來不會向任何狼群發起進攻,它也不會試圖攻擊任何一個狼群,基本上的戰鬥,都是發生在溫暖的季節,也就是當狼落單的時候。而在寒冷的季節,狼基本上都是群體行動,可即便是這樣,仍有許多狼會偶爾單獨行動。

被猞猁咬死的狼

與網上對猞猁的偏見相反,成年猞猁,特別是雄性猞猁,會故意定期捕殺一些比較弱的狼,比如幼崽、即將生產的母狼、受傷或者生病的狼、因其他原因變得比較弱的狼、一些個頭較小的健康的成年狼,甚至是單獨行動的個頭較大的狼,猞猁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抑制狼群的發展,因為它們在同一生態環境中,食性幾乎一樣,存在很強的競爭關係。

積極地活著

通常來說,猞猁都是比較孤獨的,與大多數獨居的貓科動物一樣,但是同樣也存在一小群猞猁偶爾會一起玩耍、狩獵,特別是在猞猁夫妻之間,共同生活更加常見,甚至雄性猞猁還會主動參與育幼,這種行為模式被人們發現之後,對猞猁的印象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想要搞懂猞猁的這種行為究竟是何故?但由於目前掌握的資料信息來看,還只是猜測,或許性情兇悍、體型較大的雄性猞猁存在,能夠有效防止狼的偷襲,提高幼崽成活率,讓更多的猞猁後代,能有較大的機會活著。

猞猁是一種十分喜歡吃兔子的貓科動物,在許多猞猁的棲息地裡面,兔子佔據了它們食物來源的大部分。一般來說, 捕食者普遍領地意識較強,而且自己領地裡面的食物資源越豐富越好,當食物資源下降的時候,很可能就進犯人類的生活區域了。而猞猁又略微不同,它們的領地面積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固定,而是跟著獵物多少來決定的,比如當食物資源充足的時候,一隻雌性猞猁就可以活在3-4平方公裡的小範圍內。

猞猁對兔類動物種群的變化十分敏感,當兔子的數量下降到很低的一個水平時,雄性猞猁就會馬上離開其領土,跑到更遠的地方去尋找代替品,而不是餓著肚子在自己領地裡面一遍又一遍尋找食物。為什麼是雄性?這裡面就要從猞猁雌雄領地的不一樣說起了,我們都知道,雄虎的領地範圍比雌虎要大許多,往往一隻雄虎的領地就包含3-5隻雌虎,猞猁也類似。

當食物匱乏時,所有的猞猁都會擴大其領地範圍,相對於雌性來說,雄性猞猁的領地就變得更大,加上又需要與領地內的雌性猞猁競爭資源,所以雄性猞猁的活動範圍會更加大。除了積極捕獵之外,猞猁還經常會儲備食物,以便不時之需,比如在冬季時,猞猁會將吃不完的獵物簡單掩埋,藏在大雪之下,等自己餓了的時候來取食。

其實觀察猞猁的生活習性,不難發現它們似乎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不管是定期清除狼,以減少自己的對手,還是雄性猞猁幫助育幼,提高幼崽成活率,又或者是雄性猞猁積極尋找食物來源,這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

(關注我,了解動物知識,認為本文較好請給個贊。)

相關焦點

  • 猞猁到底有多厲害?在一片森林裡,歐亞猞猁大殺四方!
    猞猁是一隻可愛的野生貓科動物,耳朵上有自己的"天線"。它看起來像一隻家養的貓,但它的尾巴很短,體型是貓的兩倍多。世界上有三種貓科動物叫猞猁,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和伊比利亞猞猁。雖然短尾貓屬於猞猁,但它們通常不被稱為山貓。
  • 猞猁能打贏狼嗎?在白俄羅斯一森林裡,歐亞猞猁大殺四方
    很長時間裡面,猞猁都是被低估的角色,大多數人認為在同域分布的情況下,狼群會抑制猞猁的發展,而猞猁遇見狼也會通過爬樹猞猁是一種十分聰明的野生動物,它並不會直接與狼群發生衝突,而是專門挑小狼崽、懷孕的母狼、落單的狼下手。 在納利波基森林裡面,成年猞猁,尤其是那些雄性大猞猁,會定期捕殺自己領地裡的狼。每年溫暖季節來臨時,孤狼的數量甚至多於群居狼的數量,這個時候猞猁捕殺狼也會更頻繁。
  • 狹義上如何區分短尾貓與猞猁?它們有何異同?
    ,食性幾乎一樣,很難通過簡單的方法就分別開來,很多喜歡貓科動物,但是相對不是那麼熟悉的人,可能一時間難以區分,甚至觀察好久之後對自己給出的答案也都不確定,因此很有必要給大家說一下這兩個物種,它們有何異同?
  • 猞猁能大肆捕殺狼幼崽,竟與狼父母的「不負責任」有關?
    前面說過,溫暖季的獨狼數量較多,而在這個階段內,雄性猞猁就會有意無意地積極捕殺它們,研究表明,在這個季節猞猁攻擊狼的現象會更常見,通常來說狼幼崽、懷孕的母狼、受傷年老的獨狼、體型較小的成年狼,都會成為猞猁的獵殺目標。
  • 猞猁媽媽忍痛咬斷了自己的尾巴逃走,救了猞猁寶寶們的性命。結合...
    為了更好地從寓言故事中得到今後工作的指引、啟示,考生可以採用切片分析法,逐句進行分析。審題點3:「危機關頭,猞猁媽媽忍痛咬斷了自己的尾巴逃走,救了猞猁寶寶們的性命」故事的主要情節,也是本題題眼,交代了猞猁媽媽在前述危機情況下依然沒有放棄對孩子的保護,「忍痛咬斷自己的尾巴逃走」的行為令人欽佩,是有決斷、分輕重、懂取捨的表現,在尾巴和猞猁寶寶之間選擇了猞猁寶寶,這在公務員實際工作中可以表現為個人
  • 如何區分廣義上的四種猞猁?它們各自有什麼特徵與不同?
    野生貓科動物中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家族,它們身披帶有斑點的外衣,相貌就像家貓和花豹的合體,體型中等偏大,耳朵尖尖有一撮長毛,還有一條短短的小尾巴。大家應該猜出來了,它們的名字叫做猞猁。除了猞猁之外,還有一種貓科動物跟上述特徵基本吻合,那就是獰貓Caracal caracal。
  • 如何區分歐亞猞猁、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
    貓科猞猁屬一共包括4個物種,分別是歐亞猞猁、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這4個物種的外表看上去十分相似,區分難度不亞於區分豹和美洲豹、虎貓和豹貓,因此很多人總是把它們混淆。下面,大貓來了就對這4種動物加以介紹,相信看完本文後你一定會更容易區分它們。
  • 猞猁為什麼在冬天最開心?因為它們的天敵一個下山,一個冬眠
    猞猁為什麼在冬天最開心?因為它們的天敵一個下山了,一個正在冬眠猞猁是一種體型中等的貓科動物,多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北美洲等寒冷地帶。猞猁機警靈活,喜歡在偏僻的地區和密林深處遊走,因此人們平時很難見到它們。
  • 澳大利亞野兔泛濫成災,為何不引入猞猁吃了它們?
    於是,有人想起了最愛吃野兔的貓科動物——猞猁。如果把猞猁引入澳大利亞,野兔泛濫成災的情況會不會得到較好的控制呢?加拿大猞猁、西班牙猞猁和短尾貓。貓科動物中,猞猁屬的這4個物種體型都不太大,對它們而言,野兔既相對容易捕獲,又符合它們胃口的大小。猞猁對野兔十分依賴,在很多猞猁的食譜中,野兔通常要佔據90%以上的比例。一隻猞猁一天要獵殺1到2隻野兔,正在養育幼崽的雌性猞猁一天可捕殺3隻野兔。那麼,澳大利亞為何不引入猞猁來控制野兔的數量呢?
  • 擼不起的山貓,瀕臨滅絕的猛獸,伊比利亞猞猁種群恢復有望
    因為體型相對比較小,這種動物的戰鬥力長期被低估。 但是,它可是實打實的猛獸。 它的食譜廣泛,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都可以成為它的盤中餐。而是展示出十足的耐心,在灌木叢中跟蹤,潛伏,一直等到獵物和自己距離只有幾步的時候才會突然躍出,一擊而中。
  • 被漁貂吊打的加拿大猞猁,是史上最慫猞猁,猞猁家族顏面何存?
    在歐洲中世紀,猞猁一度被認為是魔鬼撒旦的化身,歐洲人用了多種殘忍的方式對付猞猁,這也讓這種動物的數量大量減少。光看猞猁的樣子就覺得它們是一種十分兇猛的動物,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在猞猁家族中,有一種生活在加拿大的猞猁簡直是猞猁家族中最慫的動物,它們的戰鬥力還十分低下,比它們體型更小的漁貂也能把它們吊打一頓。大概因為「發育不良」,加拿大猞猁是猞猁家族裡體型相對比較小的一種,雖然外形看起來也是不太好惹,但終究是個紙老虎,經看不經用。
  • 橘貓撿到一隻猞猁當寶寶,一年後看到它們的樣子,網友坐不住了
    養貓的人都調侃說「大橘為重」,但是可能對於橘貓來說,並不是以自己為重的,因為橘貓可能跟主人相處的非常好,會以主人為重,也有可能橘貓跟自己的寶寶非常親密,會以寶寶為重,只能說不是橘貓所以不懂橘貓。在現如今,似乎很多人都在撿橘貓,但是你知道嗎?
  • 加拿大猞猁:表面上翹臀嫩貓,背地裡超兇殘
    但是,加拿大猞猁通常不會跟另一隻猞猁一起生存,除了在交配時期或者母子關係之外,加拿大猞猁之間的距離大多都非常之遠加拿大猞猁的毛色大多都是黃褐色,而且會隨著季節而改變顏色,這也能給它們帶來更好的偽裝。不過,一方面,它們毛茸茸的大爪子會保護它們不會陷在雪地裡,但另一方面,這種特異的大手也讓它們不能非常快速且靈活地奔跑。
  • 小猞猁看見貓咪,以為是主人送給自己的娃娃,抱著就親
    小猞猁看見貓咪,以為是主人送給自己的娃娃,抱著就親外國女子在外遊玩時撿到一隻流浪貓,心軟之下,就將其帶回家中飼養,隨著時間的流逝,它的變化卻越來越大,雖然還是給人一種呆萌的感覺,但不經意之間透露出來的兇狠,還是讓女子不寒而慄。
  • 低調的實力派,猞猁簡直是縮小版的「百獸之王」
    其實拋開各種主觀的因素之外,猞猁的名氣之所以會這麼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真的太神秘了,雖然大多數野生動物都避人的習性,但猞猁尤甚,即便是研究人員多次探訪西南猞猁棲息地時,也很難目擊它們。猞猁家族雖然如今猞猁已經小有名氣了,但是大多數人對它們還是不熟悉,今天就從猞猁家族開始講起。
  • 低調的實力派,猞猁簡直是縮小版的「百獸之王」
    當然,瀕危等級屬於無危並不代表著它們的生活就真的「高枕無憂」了,疾病、捕殺、棲息地退化喪失等因素至今仍影響著它們。「遇狼殺狼」猞猁從來就不是一個好惹的,只是由於體型太小,導致一直被人們低估了,實際上它根本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百獸之王」。
  • 幼狼成長三大威脅:遭父母遺棄,被猞猁捕殺,被有蹄動物傷害
    下圖中這個可憐的小傢伙可能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父母遺棄了。還有一種情況是狼爸狼媽間接造成了幼狼死亡。當一個狼群裡有多隻狼媽懷孕生子,狼媽之間會互相偷對方的幼仔,她們不會把幼仔全偷走,而是每次偷1-3隻。由於狼媽不會同步生產,偷幼仔就會導致一窩幼狼分屬兩個不同的年齡。
  • 藏獒對決猞猁,哪一方會勝利?
    它們比藏獒的體重要輕一些。在習性上,猞猁是一種特別謹慎和敏感的動物,如果它感覺到危險,會迅速地爬上樹予以躲避。它們都是出色的攀爬高手。它們在捕獵的時候,有點類似獅子,都是靜悄悄的潛伏,或者慢慢、無聲無息地靠近獵物,在最後發達閃電般的必殺,一舉將獵物鎖喉。猞猁的牙齒非常鋒利,可以迅速地割斷獵物的喉管。可以說,它們的習性就類似於「刺客」,一擊必殺。
  • 加拿大猞猁為何這麼「菜」?只因它用戰力,換了抓兔子的本事
    根據白俄羅斯科學院在納利波基森林的研究顯示,歐亞猞猁能夠明顯抑制狼的種群發展,會積極捕殺赤狐、貉、狗獾等,是該生境中當之無愧的「森林之王」,其生態位相當於亞洲森林老虎,所以猞猁也有「小老虎」之稱。進一步研究之後發現,每年的溫暖季是猞猁殺狼的高發期,原來在這個季節裡面,森林獵物豐富較高,狼則更加側重單獨行動,此時的孤狼數量甚至比群居狼的數量還要多,這給了猞猁襲擊它們的機會。另外,這個階段也是猞猁哺育幼崽的階段,因此猞猁,尤其是雄性大猞猁,會積極捕殺生境內的狼,以便達到清楚幼崽潛在威脅的目的。
  • 歐亞大猞猁,長期打壓狼群的發展
    ;而到了4-9月份,即溫暖季,森林中有著數量較為豐富的小型獵物,獨狼也能很好地完成狩獵,所以在這個季節裡面,獨狼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狼的數量,這就為後面猞猁殺狼提供了先決條件。>成年猞猁會找獨狼的麻煩,但總的來說,它們更願意,或者說更積極地找幼狼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