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學》途徑驅動的生物玻璃-肽水凝膠作為動態和自修復基質

2021-01-10 Hydrogel

【背景介紹】

在過去的十年中,再生醫學在從組織替代到組織再生的顯著範式轉變中,需要明智地設計能夠模仿天然組織的結構和功能特徵的智能支架,從而在體內產生積極的癒合反應。最近,生物活性玻璃(生物玻璃,BG)已經成為潛在的生物材料,顯示出在假體醫療植入物和藥物輸送中作為骨水泥材料的有趣應用。由於較低的二氧化矽含量(<60%),bg材料顯示出令人感興趣的生物活性,從而產生了不同形式的羥基磷灰石(hap),最終通過形態和生物固定促進了自然粘附。但是,與合成的羥基磷灰石相比,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學特性優越,因為生物活性玻璃的溶出產物上調了控制成骨的基因的表達,從而導致更高的骨形成率和機械強度的提高。強度和結構完整性。

【摘要】

肽水凝膠最近已成為設計組織工程中合成支架的潛在生物材料。最近,CSIR-基因組和整合生物學研究所Munia Ganguli和納米科學技術研究所Asish Pal等研究人員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Pathway-Driven Peptide–Bioglass Nanocomposites as the Dynamic and Self-Healable Matrix論文。他們展示了肽兩親物1的路徑控制自組裝,以提供動力學控制的納米纖維(1NF)和熱力學穩定的扭曲螺旋束(1TB)。這些具有不同持久性長度的超分子納米結構可促進原位礦化,從而產生模板化的生物活性玻璃複合材料,1NFBG和1TBBG-可吸收,介孔和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骨支架。1TBBG是具有優異性能的材料,其開孔網絡結構百分比較高,這是通過非橋連和橋連氧的比例獲得的。根據流變學研究,該水凝膠複合材料顯示出出色的動態和自愈性能,尤其是1TBBG的彈性模量幾乎可與天然骨相媲美。在模擬體液中孵育後,生物玻璃複合材料說明了結構和拓撲控制介導的可調節的生物活性反應,可誘導多相磷酸鈣以及磷酸八鈣和碳酸鹽羥基磷灰石的沉積。最後,這種時空複合材料促進了剛度控制的成骨細胞與細胞的相互作用,以支持U2OS在水凝膠基質中的生存,從而突出了它們作為成骨細胞生長的基質的潛能,可延長培養時間並在3D骨組織建模中發揮作用。

作者嘗試對超分子肽自組裝進行結構控制,進而直接調節所得生物玻璃複合材料基質的性能,並最終影響骨再生。因此,衍生自簡約模型肽Fmoc-VFFAKK的動力學控制納米纖維(1NF)和熱力學穩定的扭曲螺旋束(1TB)分別用作設計生物玻璃複合材料1NFBG和1TBBG的模板(示意圖1)。納米複合材料的詳細結構研究是通過先進的顯微鏡和光譜技術進行的,

示意圖1. 肽兩親物1的分子結構及其在水中驅動的自組裝至產量納米結構1NF和1TB的過程。

進行SEM可視化原位礦化和最終將生物活性玻璃沉積到肽1NF和1TB的多孔三維纖維網絡中(圖1A,B)。在130°C的溫度下,所有樣品的輕微重量損失(<10%)歸因於表面物理吸附的水分子的損失(圖1C)。1NFBG和1TBBG的孔特徵通過氮吸附來評估– BET產生的解吸等溫線(圖1D)。使用BJH方程可知,平均孔徑從3.8 nm(1NFBG)降低到3.3 nm(1TBBG)(圖1E),這可能是由於1TBBG中相對於1NFBG的無機物礦化程度更高。結果也導致了1TBBG的更高的孔體積和表面積。

圖1.

記錄在4000至400 cm-1的波數範圍內的FTIR光譜用於洞察1NFBG和1TBBG樣品礦化過程中不同鍵的參與。在生物玻璃複合物形成時,肽的特徵性醯胺I和醯胺II峰向更高的波數移動。因此,金屬離子與胺基酸部分的螯合分別導致醯胺I和II在1632和1536 cm-1出現峰(圖2A)。此外,Si–O–Si的特徵峰(在1075 cm–1處拉伸,在465 cm–1處彎曲),矽酸鹽網絡的環狀結構(798 cm–1)和P–O(619 cm– 1)在995 cm–1處與Si–O(非橋接氧)結合,表明生物玻璃已摻入肽水凝膠中。此外,通過拉曼光譜闡明了基於NBO和橋聯氧(BO)的1NFBG和1TBBG生物活性肽複合物的原子結構(稱為Qn)(圖2B,C)。

圖2.

接下來,使用動態振蕩流變實驗研究了水凝膠及其複合材料的機械強度。天然肽納米結構的特徵頻率掃描實驗表明,水凝膠強度對結構具有影響,其中1TB具有比1NF更高的G'模量(圖3A)。複合材料1NFBG和1TBBG與1NF和1TB天然水凝膠的機械響應的比較顯示,原位礦化的生物玻璃水凝膠的G'值比相應的天然肽水凝膠的G'值增加了2倍以上(圖3B)。此外,採用動態振蕩流變學來定量評價自愈性能。它涉及連續監測儲能模量,同時拉緊凝膠直至失效,然後恢復以確認凝膠的自愈特性(圖3C)。當將1TBBG凝膠塊緊密貼近時,它們會在幾秒鐘內彼此自粘,而無需使用任何外部治癒劑。通過三個周期的0.1和100%應變的交替變化來研究1TBBG的觸變性,這三個周期在去除高應變後顯示了網絡的瞬時自恢復(圖3D)。

圖3.

由於1TBBG的機械剛度更接近天然骨,並且與1NFBG相比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響應,因此進一步選擇了1TBBG作為複合凝膠以監測穩定性模式。與對照生物玻璃水凝膠複合材料相比,通過監測暴露於SBF,胰蛋白酶和SBF中的胰蛋白酶的水凝膠的機械性能,可以評估15天內肽複合材料1TBBG的穩定性(圖5A)。所有樣品在細胞毒性水平方面均表現出內部變化。儘管如此,發現所有物質的總體生存力都高於85%,因此表明水凝膠對兩種細胞系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圖5B)。同樣,作為礦物質化生物玻璃模板,模仿極簡肽兩親物的ECM有助於軟組織和硬組織細胞的相容性。

圖5.(A)比較條形圖,顯示了在用模擬體液(SBF),胰蛋白酶以及不同濃度的SBF和胰蛋白酶的雞尾酒溶液處理後,1TBBG凝膠在0.1%應變和10 rad/s下的儲能模量(G')時間間隔為1天,7天和15天。(B)相互作用48小時後,針對U2OS和HaCaT細胞系的天然水凝膠1NF和1TB以及相應的生物玻璃複合材料1NFBG和1TBBG的MTT分析。(C,D)1NFBG和(E,F)1TBBG孵育後,在光學顯微鏡下成像的U2OS細胞的形態顯示了U2OS細胞系隨時間的擴散形態。(G)天然肽水凝膠構建體的示意圖。

為了進一步驗證肽水凝膠複合材料是適合組織發育的生物材料,通過長時間放置大量細胞來評估材料的細胞毒性。因此,將大約一百萬個使用二乙酸螢光素(FDA)和碘化丙啶(PI)的預染色U2OS細胞接種到水凝膠中,並進行了14天的監測(圖6)。兩種水凝膠複合物均表現出細胞附著和維持作用,反映了在14天的較長培養時間內水凝膠的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細胞在2D或在組織培養的聚苯乙烯燒瓶中以單層形式生長,而據報導,水凝膠在整個過程中支持多層或3D細胞生長,並使細胞與基質的分離最小,從而表明它們是出色的生物材料。因此,由於肽1模擬天然ECM,這種基於肽的水凝膠製成的3D構建體可能是用於骨癌建模和相應抗癌藥物反應的可行底物。

圖6.FDA/PI分析圖像描繪了U2OS細胞與水凝膠複合物(A,B)1NFBG和(C,D)1TBBG在0和7天的不同時間間隔的相互作用。

【總結】

作者展示了一種簡約的肽兩親物設計,該介導物通過溫度驅動的自組裝介導,將其結構從納米纖維調節到與膠原蛋白螺旋非常相似的扭曲螺旋束。這種途徑驅動的自組裝肽納米結構可作為生物活性玻璃原位礦化的模板,並控制其結構功能特徵。與納米纖維相比,扭曲的螺旋束在生物玻璃表面上賦予了更高比例的NBO部位,從而增強了其羥基磷灰石的礦化功效。纖維的束縛和連續的生物礦化增加了水凝膠網絡的剛度,從而導致扭曲的束模板生物玻璃水凝膠複合材料具有接近天然骨骼的有效機械響應。最佳的成骨活性證實了超分子水凝膠複合物作為骨細胞利基的實用性。該複合物在基質微環境提示的情況下具有機械強度的變化。這種具有拓撲,結構和機械控制的介孔,動態,可自愈的生物材料可以作為骨組織工程應用的植入物塗層的潛在候選者。

參考文獻:doi/10.1021/acs.chemmater.0c03757

版權聲明:「水凝膠」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膠體學等領域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或投稿請後臺聯繫編輯。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分子合納米複合水凝膠用於止血和傷口癒合
    【背景介紹】納米複合水凝膠已成為新型生物材料,並在生物醫學應用中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將多種納米材料作為納米填料摻入軟聚合物基質中可增強水凝膠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從而形成具有改善的化學和生物學特性的納米複合水凝膠。然而,傳統的物理或化學交聯方法經常引起與納米複合水凝膠在製備,施用和隨後處置期間的毒性,生物相容性和環境問題有關的關注。
  • 《ACS Nano》持久強,粘合好,自修復,木質素抗菌水凝膠組合催化
    作者公開了用於工程木質素基多功能抗菌水凝膠的包括氧化脫羧和醌-鄰苯二酚氧化還原催化的兩個催化循環的組合(組合催化)。受生物啟發的設計模仿了自然中海洋貽貝採用的鄰苯二酚化學。所得的多功能可持續水凝膠(1)堅固而有彈性,(2)具有強大的抗菌活性,(3)粘附於皮膚組織和各種其他表面,並且(4)能夠自修復。進行了系統的表徵,以充分闡明和理解簡便有效的催化策略和隨後的多功能材料。
  • 中美團隊用水凝膠修復生殖器缺損,讓試驗兔成功交配並產子
    但由於自身的複雜性、特殊力學性能和無法自行修復等特點,海綿體受損的修複目前仍是生殖領域的一大難題。日前,來自華南理工大學施雪濤教授和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毛傳斌教授帶領的團隊,開發出一種表面有肝素塗層的 3D 列印水凝膠支架,具備了與天然海綿體相當的力學性能,通過手術注入雄兔體內,不僅成功修復了損傷的海綿體,並在 4 個月內成功恢復了陰莖勃起和射精功能。
  • 《自然·材料》微/水凝膠激活適應性免疫反應,促進傷口再生癒合
    出乎意料的是,儘管顯示出預期的體外酶降解速度較慢,但D肽交聯的MAP水凝膠(D-MAP)加速了體內的材料降解,並為癒合的皮膚傷口帶來了顯著的組織再生,包括增加的拉伸強度和頭髮新生。MAP支架募集IL-33 2型髓樣細胞,該細胞在D肽存在下被擴增。值得注意的是,D-MAP引發了針對D-手性肽的顯著抗原特異性免疫,水凝膠誘導的皮膚再生需要完整的適應性免疫系統。
  • 可注射的殼聚糖/聚氨酯導電水凝膠支架,用於神經修復和運動感應
    【背景介紹】導電水凝膠和支架在應變傳感和組織工程中具有巨大潛力。先前,國立臺灣大學Shan-hui Hsu團隊設計了具有注射能力,應變/運動感應能力和神經再生能力的導電自修復水凝膠和可恢復形狀的支架。在生理條件下,由N-羧乙基殼聚糖(CEC),殼聚糖改性的聚吡咯(DCP)納米顆粒(40 nm)和獨特的醛封端的雙官能聚氨酯(DFPU)交聯劑合成並製備了水凝膠和支架的交聯網絡。CEC通過靜電相互作用與DCP混合,然後通過動態席夫鹼反應與DFPU交聯。通過流變學檢查,席夫鹼賦予水凝膠自愈性能。通過凍幹水凝膠獲得形狀可恢復的支架。
  • 科普| 丙烯酸鹽噴膜材料簡析【下篇】!
    建築用自修復材料概述目前常見的用於建築物的自修復技術多為外援性,即需要外加某種物質來實現本體的自修復,包括混合微膠囊自修復、膨脹堵漏劑自修復、滲透結晶自修復。滲透結晶自修復滲透結晶自修復技術常見於混凝土結構的自修復,它主要利用活性物質,以水為載體,活性化學物質隨著水在混凝土中毛細孔的滲透而擴散到混凝土內部,並與混凝土反應生成鈣礬石等不溶性晶體,其活性化學物質與未水化的水泥顆粒發生水化反應。
  • 陳根:水凝膠修復生殖器缺損,生物材料挺進生殖「無人區」
    文/陳根海綿組織是男性外生殖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的海綿組織對正常的勃起、射精等功能至關重要,而多種疾病或外傷可能會導致海綿體的畸形或缺損,從而嚴重影響患者性功能和生殖功能。但由於自身的複雜性、特殊力學性能和無法自行修復等特點,海綿體受損的修複目前仍是生殖領域的一大難題。因此,開發一種高效的用於海綿狀重建的再生療法再臨床醫學上具有重大意義。
  • 無憂樹®️建築智能防水材料—丙烯酸鹽噴膜防水材料
    簡單地說,就是智能材料要具備「發現故障」、「調整自己」和「自我修復」的功能。智能材料系統要具有或部分具有如下的智能功能和生命特徵:傳感功能、反饋功能、信息識別與積累功能、響應功能、自我診斷能力、自我修復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等。
  • 淑明女子大學《ACS 大分子快訊》超聲驅動的水凝膠柔性夾持器
    【圖文解析】混合水凝膠夾持器的材料設計和幾何結構在圖1A中進行了描述。混合夾持器由三種不同類型的水凝膠組成:超聲響應性NIPAM凝膠,刺激性非響應性結構AAm凝膠和磁響應性鐵凝膠。夾持器的幾何形狀利用了基於超聲的內部NIPAM響應型凝膠(在超聲作用下發生溶脹)和基於外部AAm的結構響應型凝膠(在超聲作用下無體積變化)產生的雙壓電晶片彎曲致動。同樣,引入磁性感應鐵凝膠以控制抓具的磁性運動。具體選擇每種水凝膠組合物以實現預期的功能。首先,作者選擇基於NIPAM的水凝膠作為超聲驅動的熱敏基礎凝膠。
  • 用於軟機器人的3D列印材料最新進展
    受自然和生物體啟發的軟機器人是由柔性、柔軟的材料製成的機器人,與堅固型機器人不同,它們是沒有馬達的。軟機器人技術主要基於材料科學,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執行,例如氣動、靜電、熱激活和磁驅動。由於它們的柔韌性,這些軟機器人可以執行精確和連續的運動,例如抓住易碎的物體或在不同環境下在各種基板上向前移動。
  • 印度發明更快更好培養表皮細胞成分的水凝膠
    新華社新德裡4月11日電 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的研究人員使用由聚丙烯醯胺製成一種無細胞毒性的水凝膠,代替傳統的塑料組織培養皿,可在實驗室中培養更多的表皮主要構成細胞——角質形成細胞。  研究人員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進展》期刊上報告說,這種新方法利用細胞與材料之間的張力,使功能角質形成細胞快速繁殖,並不依賴飼養層或任何外源性藥物。飼養層是指在細胞培養皿上鋪展開的飼養細胞層。  研究小組發現,相對不那麼堅硬的水凝膠基質可使角質形成細胞快速增殖到第25代,而塑料板上的細胞在12-15代後停止生長。此外在水凝膠上生成的角質形成細胞的癒合能力也更好。
  • 生物陶瓷材料應用於頜面部骨缺損修復與再生的研究進展
    生物陶瓷材料是一類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較強的抗壓縮性、耐腐蝕性及抗微生物活性等優點的陶瓷材料或金屬氧化物,其在骨組織再生中可作為骨替代物為骨缺損的修復提供穩定的支架結構,與骨源性細胞和生長因子聯合應用為頜面部骨組織再生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就生物陶瓷材料在頜骨缺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催化微凝膠酶:合成,概念和新興應用
    首先探索在微凝膠上或之內用於酶固定的不同方法,並給出在不同應用中使用μ-半酶的代表性實例。隨後,從綠色化學的角度討論了μ-半酶在實現可持續催化方面的潛力。最後,為進一步改進生物催化μ-半胱氨酸酶(作為交互式軟物質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繪製了未來的方向。【圖文解析】酶的固定化可以通過物理吸附,捕獲或共價結合來實現。選擇合適的固定化策略和載體材料對於固定化酶的適當性能至關重要。
  • 餘桂華團隊EES:調控水凝膠表面潤溼態加快太陽能致水蒸發
    對近30億生活在嚴重缺水地區的人,海水淡化和汙水淨化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然而,傳統的基於熱能或過濾膜的海水淡化會消耗大量電力,且需要大型而複雜的集中式基礎設施。太陽能海水蒸發被視為可以緩解淡水稀缺的最有前景的環保型技術之一。然而,最關鍵的挑戰在於自然陽光擴散太強(≤1kW m-2),無法為高效的水蒸發系統提供動力。而一旦利用昂貴的太陽能集中器就會增加其整體的技術成本。
  • Dev Cell|胞外基質硬度介導腫瘤發生的關鍵機制
    然而到目前為止,從ECM傳遞機械信號到調節TWIST1和EMT的上遊機械轉導途徑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眾多研究表明,乳腺癌細胞中核TWIST1蛋白的表達與轉移發生和乳腺癌患者生存率顯著相關。楊靖團隊之前的研究發現,胞外基質硬度可以通過調控TWIST1入核來促進EMT和乳腺癌轉移,基質硬度增加會誘導TWIST1從其胞質錨定蛋白G3BP2上釋放,進而進入細胞核並驅動EMT相關轉錄【1】。然而對於調控TWIST1的上遊機械轉導信號,目前所知甚少。
  • 哈佛大學《PNAS》孔徑依賴性和光滑表面上水凝膠摩擦的緩慢鬆弛
    【科研摘要】  水凝膠由交聯的聚合物基質組成,該基質吸收了溶劑(例如水),其體積分數可超過90%。它們具有可調節的理化特性,生物相容性和超低摩擦力,因此在許多科學和工程應用中都很重要。它們的多相結構導致複雜的界面流變學,但對水凝膠摩擦的詳細的微觀理解仍在不斷湧現。
  • 上海九院眼科範先群課題組等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創傷、腫瘤切除和先天性疾病等引起的骨缺損可導致骨骼畸形和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近年來,組織工程學的飛速發展為骨缺損修復研究領域注入了活力,科學家在通過模仿骨骼的天然無機成分來合成仿生無機材料方面進行了大量努力,並為提高支架材料的骨誘導性做過多種嘗試,但仍存在合成過程複雜、結構差異巨大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 陛源堂筋骨冷敷凝膠效果怎麼樣?怎麼代理?
    威海千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陛源堂」牌「筋骨冷敷凝膠」,傳承自百年祖傳秘方,由幾十味中藥精心炮製加工而成,自1994年開始大量應用於臨床,至今以為上萬例患者治療疾病,解除痛苦。「陛源堂」牌「筋骨冷敷凝膠」的主要功效:祛風除溼、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等功效。
  • 生態中心發表納米材料環境行為與生物積累研究綜述論文
    日前,《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景富研究組撰寫的綜述論文Isotope Tracers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Fate and Bioaccumulation of Metal-Containing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會見廣東省副...
    戴和根介紹了中國化學近年來的市場布局、技術研發、產業升級方面的思路舉措和工作成效,以及在高端化工新材料、新技術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戴和根指出,廣東省是經濟強省、化工大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方面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