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取神門穴、三陰交穴、四神聰穴、安眠穴、失眠穴!

2021-01-07 百年養生

失眠在中醫中又稱為「不寐」,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的睡眠,或者入睡困難為主要的症狀,睡眠時間不足,或者睡眠不深,容易驚醒,或時睡時醒後不容易再入睡,甚至徹夜不眠。無論何種失眠,按摩穴位必不可少,而且要經常按摩,反覆推拿。取穴時取神門穴、三陰交穴、四神聰穴、安眠穴、失眠穴,這5個穴位相互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改善和調理失眠症狀。

神門穴和三陰交穴在昨天的文章當中曾經做過詳細的介紹,今天就不再加以說明了。下面主要介紹一下四神聰穴、安眠穴和失眠穴這三個穴位。

四神聰穴

穴位歸屬經絡:經外奇穴。

穴位用法:按摩法:刺激四神聰穴可以採用點按的方式,將雙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別按壓在四神聰穴的4個穴位上,施以一定的力度,對四神聰穴進行點按,每次點按1-3分鐘左右。

特殊功效:四神聰穴具有醒腦開竅、清頭明目的功效,經常刺激該穴可以起到的鎮靜安神作用。適用於失眠不寐、記憶力減退、眩暈、耳聾、耳鳴等症。

安眠穴

穴位歸屬經絡:經外奇穴。

穴位用法:按摩法:取穴時取仰臥位或正坐,用中指分別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按摩安眠穴3-5分鐘,以及穴位局部有明顯的酸脹感為佳。

特殊功效:安眠穴具有寧神鎮靜、平肝熄風的功效,適用於失眠、心慌、頭痛、煩躁、眩暈、心悸、耳鳴等症。

失眠穴

穴位歸屬經絡:經外奇穴。

穴位用法:按摩法:在足底的根部,足底中線與內外踝連線的相交處取穴,用大拇指朝足跟的方向推按失眠穴三分鐘,以穴位局部有酸脹感為佳。也可以利用手握成拳頭對準穴位進行錘擊100次左右。

特殊功效: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敲打或點按失眠穴,可以讓人輕鬆進入深度睡眠的狀態。適用於失眠、足跟疼痛等症。

相關焦點

  • 腦血管病後遺症恢復的保健穴——四神聰穴!
    四神聰穴最早見於《銀海精微》,原名神聰,屬經外奇穴。中醫認為四神聰穴具有鎮靜安神,清頭明目,醒腦開竅的功效。經常刺激四神聰穴,可以有效地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起到醒神、增強記憶力的功效。隨著中老年社會老齡化日漸嚴重,老年痴呆症的發病率也逐年升高,而刺激按摩四神聰穴,就可以起到補腎健脾,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效,延緩病情的發展。此外,四神聰穴還可用於治療頭痛、失眠、健忘、眩暈、癲癇、精神病、大腦發育不全等病症。也是腦血管病後遺症恢復的重要保健穴位。四神聰穴位於百會前、後、左、右各開1寸處,共四個穴位。
  • 疲勞、失眠、健忘,取百會穴和四神聰穴!
    此時我們可以選取按摩百會穴和四神聰穴,可以有效地緩解以上這些疲勞症候群的症狀。百會穴穴位歸屬經絡:督脈。百會穴,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經常刺激該穴可以起到醒腦固脫的作用。對於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症疲勞綜合症都具有非常好緩解和治療效果。穴位用法:按摩法:將拇指指腹置於百會穴穴位上,對準穴位點按30秒,然後鬆開休息,連續反覆多次。
  • 不花錢的「特效穴」,每天按一按,促睡眠、防中風、遠離心腦血管疾病~
    神門穴  手腕上的特效穴——安心神、促睡眠、防治老年痴呆  神門穴,顧名思義,是安定心神的門戶,它位於手少陰心經,與心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心經經氣出入的門戶,也是維持心功能正常運行的要穴。  常按神門穴有益心氣、安神的作用,可以治療很多和心相關的問題。
  • 每天艾灸這5穴,一覺甜睡到天亮
    1、神門穴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之一,它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那從字面上看,它就是一個安神的穴位,所以,不管是哪種失眠,我們都可以試試的這個穴位,艾灸5-10分鐘,我們再按摩1-3分鐘左右。
  • 日常保健最該記住七穴位 防止失眠揉按神門穴
    補肺益腎的列缺穴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偶感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的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列缺穴來疏衛解表,還可以結合熱毛巾敷額頭的方式一起進行。
  • 【每日一穴】液門穴:第一消炎穴,,人體自帶的「牛黃解毒片」!
    臨床當中液門穴主要用於治療手背紅腫、腕部無力、熱病等病症。同時,揉按它還相當於打開了液體之門,液體就會流出,灌溉到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眼睛乾澀、嘴巴乾裂都可緩解。 取穴位置 位於手背部,微握拳,掌心向下,於無名指和小指指縫間紋端,即赤白肉際處取穴。三焦經是少陽相火循行的經脈,少陽經五行屬火,而液門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滎穴,滎穴五行也屬火,《難經》云:滎主身熱。
  • 人體穴位圖:十四經穴高清圖解
    其他疾病:失眠、腰背痛、坐骨神經痛、中風後遺症、關節炎,經脈所過的肌肉痛。    神經及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癲癇、神經官能症。    其他:經脈所過的肌肉痛、肋間神經痛。 13、督脈穴位圖    主條目:督脈穴;位於督脈上的穴位有28個:腰俞穴、腰陽關穴、命門穴、懸樞穴、脊中穴、中樞穴、筋縮穴、靈臺穴、神道穴、陶道穴、風府穴、腦戶穴、強間穴、後頂穴、前頂穴、囟會穴、上星穴、神庭穴、素髎穴、水溝穴、兌端穴、齦交穴。
  • 頭面部穴位——百會穴
    《採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百會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個部位,怎麼找?下面小編為您圖解百會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 神奇穴位 百會穴
    在人的頭頂的正中間的最高處有個穴會叫百會穴  百會 的意思是各個經絡的匯總之處  百會穴與人的大腦相連 對於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有著戰略性的地位
  • 每日一穴解析——百會穴!!!
    取穴時,可以將兩手大拇指壓住兩個耳孔,兩手的中指向頭頂伸直,指尖相觸的地方即是。    當人頭痛、失眠、眩暈、煩躁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去揉腦袋。有人會揉眉心,有的人用冷水洗把臉,還有的人甚至用冰塊敷。以上種種做法雖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述不適症狀,但都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那麼,哪種方法是對付頭部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呢?
  • 人體消炎穴液門
    其實在我們人體,有一個自帶的消炎穴,液門穴。液門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出《靈樞·本輸》。《針灸甲乙經》作「腋門」,《千金要方》作「掖門」。《針灸甲乙經》言:瘧,項痛,因忽暴逆,液門主之,風寒熱,液門主之。液,液體也,經水也;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化為地部經水。
  • 感冒, 液門一穴可見效
    中醫博大精神,用穴施針之理,有待進一步挖掘。液門穴治療感冒下針是不必要的,以無名指側面按壓液門,感覺酸為宜,3分鐘就搞定了。此法用過N次,效。我感冒好幾天了。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昨天上午上網正巧看到這篇治療感冒的帖子,馬上就付諸行動。我用艾條灸液門穴30分鐘後,就再沒流鼻涕。到今天上午,除了氣管有痰外,感冒症狀都沒有了。上午又灸了30分鐘液門穴,鞏固療效。
  • 每日一穴:百會穴—治療高血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發危機
    取穴時採用正坐的姿勢,把頭有意識的低下來。在日常生活中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人,取穴都是錯誤的,很多人習慣性說百會在頭頂,就來回的敲打頭頂,但是這百分之百不是百會穴,取百會穴一定要把頭有意識 的低下來,雙手它就會自然的落到正確的地方,兩耳尖直上,跟前邊正中線的交匯處,這就是百會穴
  • 長夜漫漫,失眠了該怎麼辦?每天十分鐘,輕鬆跟「失眠」說拜拜
    導語:「貪程多卒卒,失眠每昏昏。」失眠,中醫稱之為「不寐」。從古至今,失眠都是一件非常痛苦,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如果經常失眠的話,不僅會導致精力非常差,而且還會形成多種慢性疾病,對身體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 國醫大師賀普仁-火針臨床常用對穴30組
    二穴伍用,一上一下,一近一遠,一升一降,相互促進,相互為用,健脾胃、促運化,理氣機、和氣血,消脹除滿止痛之功益彰。再加上三陰交,滋陰健脾,陰陽相配。中脘、足三裡、三陰交相配合,能健脾和胃、調理氣機、鎮靜安神、調補氣血,專治脾胃虛寒、氣血虧薄或一切脾胃疾病以及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屬於氣血虛衰者。全方補中有行,補而不滯,陰陽協調,溫而不燥。
  • 頭暈、頭痛、失眠、易驚醒……中醫說了,按摩穴位可治!
    頭部按摩  1、百會穴  定位取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  主治病症:頭痛、失眠、昏迷、高血壓。    百會穴  2、印堂穴  定位取穴:兩眉內端連線的中點  主治病症:神經性頭痛、眩痛、頭暈、目痛、失眠、鼻病小兒驚風、鼻塞、鼻流濁涕、鼻出血
  • 癸亥日穴位按摩子午流注逐時開穴
    調養任何疾病時,首先按照時辰選取對應的子午流注穴位,然後再根據臟腑、氣血、虛實、表裡、寒熱辨證選取對應經絡上的其他穴位,這樣取穴可以達到最好的養生和治療效果。(點穴方法:每個穴位順時針揉壓30-100下+逆時針揉壓30-100下+垂直點按30-100下;不適合揉按的穴位可以用指甲切壓30-100下。其他注意事項請參閱本號的有關內容。)
  • 液門穴
    液門穴的準確位置圖取穴方法液門穴位於人體的手背部,當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微握拳,掌心向下,液門穴位於手背,第四、五指間,指蹼緣上方赤白肉際凹陷中。微握拳取穴。生理解剖有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液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筋膜、手背深膜、骨間背側肌。有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
  • 這個穴位是人體第一消炎要穴,發炎時你艾灸了嗎?
    這個穴位就是三焦經上的液門穴。液門穴是一個消炎的藥庫,如果我們能善用它,很多疾病能當下見效。 穴位釋義液,液體也,經水也。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化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關衝穴傳來的涼溼水氣,涼溼水氣至此之後則快速散熱冷卻,冷卻後的水溼歸降地部,故名。液門,顧名思義:液體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