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刀郎的那首「2002年的第一場雪」還縈繞耳邊,2020年的第一場講座已經來了……
1月2日下午聽了來自廣東省名班主任費貞元老師的班主任培訓講座。費老師認為「班主任工作想要輕鬆很難,想要快樂,需要一些技巧。」而「專業化」是實現工作輕鬆高效的主要途徑。他從指導學生生涯規劃、指導學生科學學習和指導學生人際交往三個方面,討論了班主任工作實現專業化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其中很多方法都是基於已有的心理學研究數據,不只是對學生,對普通成年人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我沒做過班主任,其實對這份工作並沒有什麼發言權,這篇文章就結合近些年看過的影視作品和觀察記錄到的現實,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想。
- 「上課!」
- 「起立!開槍!」
(全班同學掄起各種自動化槍械,對準講臺前圓頭圓腦的老師一齊突突突。老師閃轉騰挪,笑容依舊,安然無恙)
這是2015年日本動漫《暗殺教室》開篇的第一個場景。故事的設定很奇葩:3年E班是一所精英學校吊車尾的班級,前任班主任去世後,來了一位怪物班主任 —— 殺老師。殺老師擁有超音速的飛行速度和無敵的破壞力。他宣稱,如果不想地球被毀滅,就由他來做3年E班班主任,學生們並且必須在初中畢業之前,將他成功暗殺。
然而,如此極端的設定,其實都是班主任用心良苦的育人措施。影片分兩季,由一個個關於青春與成長的故事串聯,始終洋溢著歡聲笑語、陽光活力和溫情的雞湯氣息。基本上是那種初中生小孩一定會喜歡看的類型,加上出色的畫質和歌曲,豆瓣評分也由第一季的8.5攀升到第二季的9.0,算得上是一部比較經典的作品。
作為一名普通人類老師,我認為殺老師除了長相,其它所有方面簡直就是教師的理想模樣:移動圖書館一般無所不知,全科教學,可以同時超音速個性化輔導全班所有學生,講地理課時可以直接帶學生去非洲,講歷史時可以直接飛去羅馬角鬥場,對後進班級和問題孩子不拋棄不放棄,細心了解每一位同學的家庭,關心他們的心理成長,把德育工作滲透在學生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不會生病,不知疲倦……
片中的「暗殺」可以理解為實現教育目的特別方法,現實教育教學工作中,「暗殺」可能是「遊戲」、「比賽」、「體驗式班會」等等(抱歉沒做過班主任,實在舉不出什麼例子)。總之為了感化學生,將他們往好學、光明、善良的方向指引,帶他們走過家庭、學業和成長的風雨,即便沒有三頭六臂,班主任老師也會用上十八般兵器。
這部動漫中文名曾幾度變更,由《暗殺教師》到《極速老師》、《章魚老師》、《3年E班》等等,片中主角殺老師也改名為黃老師。最後,還是與《進擊的巨人》、《東京喰種》一起,上了禁播名單。畢竟,「暗殺老師」的設定還是太敏感了。
2017年,湖南沅江一名高三學生被班主任老師批評,拿彈簧刀將班主任殺死在辦公室。
2019年,四川仁壽縣15歲的學生拿板磚從背後襲擊班主任,老師被送院搶救,後續就沒有看到媒體再報導,不知道最後有沒有救回來。
暗殺教室中國現實版,沒有歡笑與溫情,只有透徹心骨的悲涼。因為現實中有人殺老師,而老師卻不是漫畫裡那個殺老師。
根據昨天講座上費老師給的數據,中國中學生存在心理問題人數的比例大概在30%-50%,而很多班主任老師並不具備心理諮詢師的專業素養,只是憑經驗和感覺處理學生問題,最終可能不僅挽救失敗,反而把學生向深淵助推了一步,甚至像上面兩則極端案例一樣,有時自己什麼都沒做錯,也足夠專業,還是搭進了性命。
一聲嘆息。
也許除了十八般育人手段,班主任真的很需要殺老師連子彈都能躲過的超音速吧。
或者像下面要講的這位班主任一樣,雖然不及像殺老師突破天際的強大,不過憑藉早年動作演員的經歷,一次打十個問題少年還是可以的。
我和老婆平時喜歡看日劇和韓劇,很多優秀的日韓劇都有一個好處 —— 短。經典如《白色巨塔》、《半澤直樹》、《東京愛情故事》等都是10集左右,即便是超神之作《請回答1988》,也就20集。除了省時間、降低成本,10集左右也意味著可以討論更多樣的題材。例如2019年佳作《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10集。反觀國產電視劇,一般是40集起步,80集的很常見,隨便一拍都是長篇巨製、泱泱大國、家族史詩,從呱呱墜地到皓首白頭,宏大敘事都是信手拈來。不是說史詩大製作不好,不過還是可以多樣化一點,來點小品級的短劇也是可以的。之前看《長安十二時辰》就在想,如果真的就拍12集,全程燒腦快節奏,應該也挺有意思的吧。下面就講講這部關於班主任工作的《3年A班:從現在起,全員人質》(以下有劇透,片源可以在人人影視上找到)。
高中畢業前10天,高三A班班主任美術老師柊一颯運了好幾箱東西來學校,開始了他謀劃已久的行動 —— 在學校各個角落裝上遙控炸彈,把他班上的29名學生全部劫持在教室,給他們上畢業前最後一節班會課。班會目的很簡單,找到導致班上同學景山澪奈自殺的幕後元兇。每天一個問題,全班同學必須在時限之前找到答案,否則就會有同學被殺死。
當然,是不會有人真的被班主任殺死的,自知已時日無多,他選擇了一種極端決絕的方式,藉助一則校園欺凌的案例,培養學生們在複雜表象前冷靜、獨立思考的能力,催促他們快速成長。在案情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過程中,班主任和同學們的個人故事一一被呈現。在通往真相的路上,班主任使用了包括暴力在內的各種手段,給18歲的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心靈衝擊;禁閉的教室,是班主任完成生命教育和成長教育的舞臺。班會課上完,一群盲目瘋狂、無知傲慢的孩子,才算真正完成了他們的成人禮。而身患重病的班主任老師,也以聖人的姿態安然去世。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片中的學生和事件是不是太誇張了,當然,影片劇情肯定是有一些不合理的硬傷,例如身患癌症的老師,可以一人單挑多名18歲小夥子、警察半天推不進來等等。但學生越來越難帶,是現在學校老師們普遍的感覺,「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這句話估計還要繼續很多年。網際網路時代下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是世界各國的難題,信息越來越容易獲取,社會總體形勢也陰沉向下的,相比信息較為閉塞、社會向上發展的從前,如今教師育人的難度更大,不是忽悠加雞湯就能唬住的。
班主任培訓講座上,費老師也提到,近兩年學生中抑鬱症的情況明顯比以前多了。如果不懂心理學專業知識,只會一句「想開點」的無用勸告,則可能錯過了一個幫助學生的機會,反而害了這個孩子。
現在越來越多人關注到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其實是一件好事。說明越來越多人能夠以科學的眼光客觀正視這類問題,而不是覺得患者「矯情」、「無病呻吟」。當然走到這一步,也都是一位位明星、職場人士、學生的現身說法甚至死亡換來的進步。
費老師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學會求助,求助朋友、老師、醫生,有病就吃藥。心理學是科學,抑鬱症是可以通過醫學手段醫治的。而班主任除了具備學科教學知識、團隊管理知識,還需要具備相應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在不輕鬆的工作中,變得更加高效,也會更快樂一些。
回到我身邊的現實,最近正好對班主任工作有一些比較細緻的觀察,前段時間我的同事羅老師接到學校工會任務,拍攝班主任一天的工作,於是我作為攝影師跟拍了他一天的主要活動。下面是最後剪出來的短片。(請原諒我這入門的拍攝、剪輯手法和粗糙的配音,因為那幾天正好是我這一個學期任務最多、最忙的時候,本身水平也還是有限。多媒體技術確實每方面都懂一點,但都不算精通,現在只能通過一個個實踐的項目中按需零散地學習。提到這一點,就確實不如年輕人學得快,我之前的學生,現在正在讀高二,已經可以指導我進行最新相機的視頻設置了,他們對新生事物有天然的粘性,而我們需要下一定的決心才能接受和有所改變。)
從視頻可以出,羅老師從6點15左右起床,到晚上10點30左右回家,全天都在教學、班務、開會、比賽等各種工作中奔忙。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幾乎為零。每天見到女兒的時間,她要麼還沒起床,要麼已經入睡。
可能不是所有班主任都是這樣全時間投入的風格,羅老師也不是每天都忙到晚飯都沒時間吃。但總體而言,班主任工作是需要作出一定程度的犧牲,去換取對學生更好的了解和幫助,換取班級更好的秩序,換取學生更好的學業成績和身心成長。
不管在幾線城市,班主任工作者應該是最接近甚至超越一些城市996「福娃」的一群人。說他們是「怪物」,並不是他們真的有殺老師一樣的超能力,每個月幾百到一兩千不等的補貼,也算不上什麼「鈔能力」,他們「怪物」的地方在於可以犧牲人本能需求 —— 睡眠、陪伴家人的時間、屬於自我的時間;改變自己的性格 —— 無數神仙姐姐都成了滅絕師太;自己長期受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威脅,卻要為祖國培養健康的花朵。
關鍵這份工作還沒有什麼成熟的培訓體系,不像程式設計師有大量免費或付費的教程可以學習,甚至不像英語老師可以去學TEFL、TESOL,班主任制幾乎是中國特色的制度,至今應該也沒有什麼科學的培訓和考試,大多數年輕班主任主要還是通過師徒傳幫帶和自己讀書獲得成長,通常會經歷一段比較盲目且忙碌的黑暗期,很多人都是靠一個「熬」字挺過來的。熬到了高級職稱,就可以推掉班主任工作。真正能夠快樂地從事這一項工作的人,還是少。
文章寫了這麼多,其實也沒明白自己到底想表達什麼。我並沒有班主任工作經歷,也沒有很強的意願和能力去做。只是就事論事,順著這次講座的機會,寫點東西。
如果硬要說有點什麼想法,那就是講座上費老師說的,無論是教學還是班主任工作,都要提升專業化程度。要做科研,做教研。讀專業文章書籍、寫論文、錄視頻、寫書。
不為了科研而科研,為了更科學、更高效率、更快樂地工作而科研。
2020年的今天,突然想起了2002年在天台上讀英語的自己,不記得那年有沒下雪,只知道寒冬無法凝固湧動熱血的心。
「我曾經蒼老,如今風華正茂。」—— Bob Dylan。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