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農村,村民家裡養土雞,公雞半夜打鳴這種情況還是時常發生,在所難免的!作為村裡的左鄰右舍,生活在一起時間久了,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礎,還有村裡人的深厚的人情味,都不許大家因為這些事情鬧的不愉快!
首先,作為飼養土雞的村民,要及時關注周圍鄰裡情緒變化,做出相應調整!在我印象中,一旦誰家餵給土雞,鄰裡都會講剩飯給送去餵雞,這既不浪費糧食,又加深鄰裡感情,何樂不為!倘若一段時間不再來了,說明出了問題,你就要考慮,是不是土雞亂啄食,啄到鄰裡家的菜園,或者長大的公雞半夜打鳴影響大家的休息!如果真是這樣,可以講土雞圈養一段時間,晚上公雞給帶上嘴套,防止公雞打鳴!
其次,作為鄰居如果感到公雞半夜打鳴影響到了休息,要及時委婉告知主人家!如果公雞打鳴影響了休息,尤其家中有小孩或者上學的學生,公雞半夜打鳴肯定會影響孩子,這時鄰裡要及時委婉溝通,都是近鄰,不講人情的農村人還是不多見,和睦相處比養土雞更重要!
估計題主不是農村人,所以不了解公雞的習性。農村人都知道,雞是夜盲症,酉時上架(進雞窩或上樹休息),丑時打鳴。也就是說,太陽落山,天剛擦黑,大約5點到7點的時候,雞就進窩上架,再晚了就看不見了。而早上1點~3點就開始打鳴,這就是雞的作息。正因為近乎半夜,雞打鳴太早,才有「聞雞起舞」的感人故事。白居易《醉歌》有句:「黃雞催曉丑時鳴」,說的也是這碼事。
雞就習慣早睡早起身體好,就像貓頭鷹白天睡覺晚上活動一個道理,你不讓公雞那個時辰打鳴,它還算什麼報曉的雄雞?雄雞一唱天下白,尤其是這個季節,晝長夜短,早上天亮的很早。阿兮這一年半裡夜裡照顧母親,睡眠很少,對夜色觀察比較仔細,凌晨2點左右,天已經蒙蒙亮了,到4點的時候天光已經大亮,不只是雞打鳴,城市裡的鳥雀,也早就鳴叫成一片。
據說,解放前有一個姓周的大地主,人稱周扒皮,家有良田萬頃,靠僱長工剝削農民和放高利貸起家。他對長工們要求頭雞啼下地,熄燈時收工。可他這樣還不滿足,經常一個人半夜到雞捨去裝雞叫,迫使長工早起床早下地幹活。後來,終於被長工發現了秘密,把他當做偷雞賊毒打了一頓,。從此,周扒皮再也不敢半夜裝雞叫了。
過去,農村都很窮,既沒有手錶也沒鬧鐘,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一到晚上都以公雞打嗚來計算時間。以前是二個小時為一個時辰,頭雞啼應該是在三點鐘左右,雞啼二遍是在四點半,雞叫三遍已經是六點了,冬天六點剛好蒙蒙亮,東方已開始發白,而夏天六點已經是日上三竿了。
那麼,作為農民,一天辛辛苦苦的剛進入夢鄉,半夜突然來個公雞打嗚,那該怎麼辦好?
一、1:公雞在早晨黎明前會叫,主要是因為雞長期積累的生物鐘影響。出現提前半夜叫,那很可能是因為雞的生物鐘出現了混亂。而雞的生物鐘受本身疾病,白天活動程度,是否受驚嚇,周圍氣溫、溼度、氣壓、潮汐等各種因素。所以,可以通過這些因素,慢慢排查,找出真正的原因,然後加以處理就可以了。睡我的覺。
二、如果是雙搶的話,公雞準時打嗚,頭雞啼的確可以起床下地開早工了,四點鐘都大亮了。農民雙夏喜歡早起幹活涼快,寧可中午太陽大的時候在家休息一下。可以查看下,最近公雞的飲食是否正常。如果,餵養的食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可能導致雞生物鐘混亂,半夜雞叫。只要把餵養的食物換回來,就好了。
三、如果是冬天公雞半夜打嗚,就由它打去,反正該收的都收了,該播種的都播種了。天氣冷被窩裡熱,還是多躺一會兒吧,等有太陽了再慢慢下地也不遲。雞也會像人一樣,會熱氣。餵點涼茶,有可能會改善。
以前農村人家裡沒有鐘錶,看時間的方式方法一個是白天看太陽,還有一個就是晚上聽公雞打鳴了。雄雞一唱天下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那個時候農民就是根據公雞打鳴的提示,起床下地勞作的。尤其是相邀一起出遠門的人,會約定雞叫幾遍的時候就出發。所以人們是不會嫌棄公雞打鳴影響休息,反倒是依靠雞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南方農村人居住還相對比較分散一些,北方農村人居住得比較集中。一個村子,一排排一家挨著一家居住著,左鄰右舍相互之間的距離很近,一個公雞打鳴,幾乎全村的人都可能聽得見。一雞打鳴引來百雞和,此起彼伏的公雞打鳴聲,仿佛是一首很好聽的交響樂一樣,讓人很懷念那時的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