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牧員到執著的生態管護員——記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卓瑪加

2020-12-05 青海日報

對於卓瑪加來說,巡護途中夜宿野外早已是家常便飯。

卓瑪加用相機記錄生態

在巡護日記中記錄生態變化是卓瑪加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課

2018年4月10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發布2017年「斯巴魯生態保護獎」獲獎名單,其中有卓瑪加的名字。「斯巴魯生態保護獎」是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斯巴魯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設立,主要表彰和獎勵長期工作在野生動物保護第一線的先進模範人物,評選要經過各地相關部門和各級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推薦,廣泛徵集社會意見,專家組根據評選規則和表彰辦法,在全國範圍內評選出80名獲獎者進行表彰。卓瑪加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推薦,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生態管護員。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內的曲麻萊縣曲麻河流域,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這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成群的藏羚羊每年在此越冬。除藏羚羊外,常年生活在這裡的還有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動物野犛牛、藏野驢、雪豹,它們也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這些野生動物們無憂無慮地在廣袤的草原上安詳地繁衍生息,與人類和諧共處。在這和諧的背後,有一群日夜警惕地守護草原生態和野生動物的人們。2016年以來,在草原深處,在藏羚羊的棲息地,不時地能見到一群身著藏袍、佩帶紅袖標的生態管護員。在他們中間,有一位肩背照相機、懷揣巡護日誌的年輕管護員,他叫卓瑪加,是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的牧民。他生於曲麻萊草原,長於曲麻萊草原,在草原上生活了近30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前,他是放牧員。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後,他和村裡人的草場都納入國家公園重點保護,他和許多牧民從此放下牧鞭,戴上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袖標,用牧人最溫暖的愛心,守護著這裡一切有生命的精靈,用康巴人最堅韌的肩膀,用草原人最寬闊的胸懷,踐行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為三江源生態資源安全、野生動物保護默默地做著奉獻。

發源於可可西裡山脈黑脊山南麓的楚瑪爾河是長江源的北源。 「楚瑪爾」為藏語,意為「紅水河」,又譯為曲麻萊河、曲麻河、曲麻曲。因曲麻萊縣在楚瑪爾河畔建立了曲麻河鄉,它用得最多的稱呼是「曲麻河」。

楚瑪爾河橫臥於長江源區北部,流域內形成2100多個大小湖泊和廣袤的草原,成為藏羚羊、藏野驢和野犛牛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分布數量最多的地區。蜿蜒的青藏公路之西為治多縣,屬於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藏公路之東為曲麻萊縣,屬於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千上萬的藏羚羊在青藏公路以東的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索家—曲麻河保護分區度過秋天、冬天和春天,夏季遷徙到可可西裡腹地產仔,待小藏羚羊長到2個多月大時,在風雪來臨前回到越冬地。

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的大部分區域為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還有些區域為緩衝區和實驗區,屬於三個牧業社,總面積達153.5萬畝。草原西北部與可可西裡相連,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從中穿越而過,最西端與著名的風火山口及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五道梁管護站相鄰。

對生活在家鄉草原上的野生動物,卓瑪加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感情。9歲起他就和父親一起去草原放牧。大草原的萬物生靈,薰陶著小卓瑪加熱愛大自然的情操。記得那時,每天,他跟牛犢賽跑,與旱獺和鼠兔玩捉迷藏,看雄鷹在自己的頭頂盤旋。他奇怪於每年秋天,成群的藏羚羊來到草原,伴隨自家的羊群和牛群度過寒冷的冬天,當草原開始返青,湖邊出現大雁的時候,藏羚羊們又成群結隊地離開草原。長大一些後,他常將牲畜丟在草場,獨自騎馬追尋走向遠方的藏羚羊,想知道夏日裡藏羚羊究竟走向哪裡。藏羚羊離開自家草原的日子裡,卓瑪加還時常騎馬進山尋找其他野生動物。為此,卓瑪加的父親經常責罵他不好好放牧,跑到山裡玩耍。但卓瑪加依然幻想著有一天能放下牧鞭,和自由奔跑的野生動物為伴。

隨著年齡增長,加之購買了電視機,卓瑪加逐漸知道了藏羚羊有遷徙的習性。藏羚羊遷徙是世界上最為壯觀的有蹄類動物大遷徙之一。每年它們成群結隊地離開海拔相對較低,氣候環境溫暖舒適的越冬地,翻過崑崙山,蹚過冰河,歷經千難萬險,到他的目光所不能及的可可西裡卓乃湖、太陽湖畔集中產崽。他還知道了生活在自家草場上的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和雪豹都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長大後,卓瑪加娶妻生子,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兒子。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掛牌成立,國家實行了新的惠民政策,卓瑪加被聘為草原生態管護員,每個月既能領到工資,又能看護他的家園。卓瑪加成了村裡最早放下牧鞭的專職生態管護員。

提起這份在外人看來十分辛苦、工資不高的生態管護員工作時,卓瑪加卻滿是自豪:「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牧民,親眼見過20世紀90年代盜獵分子為謀取經濟利益而瘋狂捕殺藏羚羊的事實。藏羚羊越來越少,村民們賴以生活的草原上出現越來越多的黑土灘,我十分心疼。保護好家鄉的草原和草原上的野生動植物是我的責任,也是我最大的夢想。」

生態管護員的工作比放牧要辛苦得多,卓瑪加用一位牧民的赤誠之心守望著草原和野生動物。每天他都要騎三四十公裡的摩託車去巡護,遇到野犛牛產仔的時候,最遠的巡護裡程超過50公裡。但是巡護巖羊、藏羚羊、藏野驢時,這些動物都在地形複雜險峻的地方出沒,摩託車進不去,卓瑪加就只能騎著犛牛,一天走20多公裡。更加難走的懸崖、沼澤等地只能徒步,有時一天要走上十幾公裡。完不成巡護任務,晚上只能獨自在野外搭個簡易帳篷露宿。巡護時,卓瑪加一般會查看草畜平衡情況,水源有沒有被汙染,環境有沒有被破壞,有沒有人捕魚,有沒有人偷獵,有沒有人偷挖藥用植物等等。反正草原上的方方面面他都要留心,遇到情況及時匯報。

每年的5月中下旬,懷孕待產的雌藏羚羊和它們尚未成年的雌性後代一併集體遷往可可西裡的卓乃湖、太陽湖周邊產羔,到8月再帶著出生2個多月的小羊羔和尚未成年的藏羚羊回遷,途中很容易發生雌藏羚羊落單或小藏羚羊落伍的事。狼、棕熊、禿鷲等天敵也紛紛趕來,尾隨其後,只要有與隊伍走失落單的藏羚羊,就會受到天敵的侵害。盜獵分子也是乘藏羚羊集群遷徙的機會偷獵。出現這種情況,只有在管護員的護送和救護下,這些藏羚羊才能生存下來。

那是2016年5月的一天,卓瑪加通過照相機鏡頭發現一隻有孕在身的雌藏羚羊脫離了遷徙的隊伍,在原地哀號、轉圈,羊群已不見蹤影。卓瑪加很清楚,孤身且有身孕的雌藏羚羊很容易被狼捕獲,就趕著它向藏羚羊群遷徙的方向走去。充滿野性的藏羚羊並不像家羊那樣好趕,始終和他保持著一百來米的距離,一會跑到山坡上,等他爬到山坡上時,藏羚羊又跑到前方的沼澤區,他只能耐心地等著藏羚羊走出沼澤地,再遠遠地驅趕著追趕羊群。2個多小時後終於看到了藏羚羊群。雌羊興奮地向羊群跑去,到半路卻多次停下腳步,回望著卓瑪加。卓瑪加也很激動,他不停地揮著手,大聲喊著:「澤仁羅佳!」(藏語:長命百歲)直到藏羚羊群走遠了,他才懷著滿心的喜悅回了家。

每年8月,藏羚羊從可可西裡核心區橫穿青藏公路,遷徙返回越冬地,300多公裡的路途,沿途經常有受傷或落單的小羊羔。這段時間卓瑪加總是早早地起床,來不及吃完最後一口糌粑,就騎著摩託車沿藏羚羊遷徙的路線巡護,發現受傷或落單的藏羚羊就送到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待到來年重新放歸到遷徙隊伍中。由於生存環境極端嚴酷,藏羚羊繁育生存率僅略高於30%。卓瑪加與其他生態管護員用自己的艱辛為藏羚羊遷徙築起一條愛的通道,使許多瀕臨死亡的藏羚羊生存了下來。

巡護中除了辛苦,還有難以想像的艱險。2016年夏天的一個夜裡,卓瑪加在多秀鹽湖巡護時不幸陷入沼澤,手機沒有信號,只好在那裡留宿了一夜。夜幕降臨,氣溫驟降,野狼在寒風中嚎叫,卓瑪加真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走出這片沼澤。他拼盡全力一點一點地爬出沼澤,第二天早上才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得知家人和朋友在草原上找了自己一夜,這個堅強的小夥子忍不住流下眼淚。如今,提起這些經歷,卓瑪加變得更加從容樂觀:「我從沒有後悔過。」

除了日常巡護外,卓瑪加還主動承擔草原和野生動物的監測。他只有小學文化水平,在工作閒暇時,他學記巡護日記,把每次巡護所見所聞都記在記錄本上,因觀察仔細,記得詳細全面,他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實踐經驗。鄉上組織全鄉生態管護員來聽他介紹做法和經驗,他的經驗總結成為全鄉生態管護員學習的範本。

沒當生態管護員之前,家裡的生活來源主要靠養牛的收入,一年的收入不夠家裡的開支,放牧之餘,卓瑪加還要外出去打零工。家裡有一個常年患病臥床的老阿媽,可以說,一家7口人的生活重擔幾乎全壓在卓瑪加一個人的肩上。

多年來,卓瑪加一直嚮往著能有一架自己的照相機,來記錄家鄉草原上的野生動物和生態變化。由於經濟拮据,只能想不敢買。當了生態管護員後,有了固定工資,生活有了保障,他終於用自己多半年的工資加上以往的一點積蓄實現了願望。卓瑪加對新買的照相機愛不釋手,經常臥冰爬雪,風餐露宿,邊巡護邊照相。這樣一來,他每年比其他生態管護員多走至少一倍的巡護路程。巡護中看到草場上的藏羚羊、雪豹、棕熊、藏野驢等動物,除了用相機拍照記錄之外,還會跟蹤它們,沿著它們行走的路線詳細觀察,了解這些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行走路線,仔細觀察它們的習性、走姿、腳印和棲息環境等。經過兩年的巡護工作,卓瑪加對巡護沿線草場生態變化、野生動物分布狀況了如指掌,成了當地的一幅活地圖。

因為有了相機的陪伴,每次巡護結束卓瑪加總會收穫很多珍貴的照片。他把一幀幀照片細心整理成影集,這些照片記錄了他巡護路途中所見的草原風光及各種野生動植物。照片中,成群的藏羚羊沿一條線走在雪地上,草原狼虎視眈眈地注視著鏡頭,格桑花爭奇鬥豔綻放在草原上……

卓瑪加是生態管護員,同時還是生態保護宣傳員,一有機會,他就向村民們宣傳,從小事做起,不管是日常生活中還是放牧的時候,都不要讓白色垃圾汙染草場,汙染河流和湖泊。

站在自家的草場上,遙望著遠方白雪皚皚的玉珠峰,卓瑪加說他願終生與玉珠峰相守相望,與三江源的草原河湖、野生動物相守相伴,讓自己的家鄉永遠是碧水藍天。

作者:文/ 董得紅 攝影/江巴次成 來源:青海日報

相關焦點

  • 生態管護員拍到4隻雪豹活動影像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供圖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的通天河流域拍攝到8月29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管護員扎桑在曲麻萊縣境內的通天河流域看到4隻成年雪豹,它們時而在巨大的巖石塊上休息,時而在茂密的叢林間跳躍。生態管護員扎桑觀測發現,天氣晴好時,4隻成年雪豹白天在叢林間來回走動。
  • 三江源,這裡的生態好多了
    2016年3月,中辦、國辦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批覆的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近日,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深入三江源腹地,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在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堅守與努力下,這片美麗而脆弱的土地上發生的可喜變化,以及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三江源,這裡的生態好多了——來自青海三江源地區的見聞與思考
    2016年3月,中辦、國辦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批覆的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近日,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深入三江源腹地,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在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堅守與努力下,這片美麗而脆弱的土地上發生的可喜變化,以及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生態文明建設顯成效】青海玉樹:禁牧減畜集中養殖 牧民變身「管...
    央視網消息:下面來關注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位藏族小夥子——巴青,他的家就住在青海玉樹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的核心區。他原來是一個放牧員,但從2017年起他成了一名生態管護員。在這幾年裡,巴青見證了身邊草原的一個個變化,「天藍、水清、地綠」成了這片土地的生態名片。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三江源國家公園蹲點採訪報導之二
    2016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也成為惟一由地方政府(青海省)為責任主體的國家公園。《試點方案》明確提出了目標定位,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三江源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
  • 雪豹、棕熊、黑頸鶴……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布大批珍稀動物影像
    種類繁多的動物,呈現了一個繽紛多彩的動物王國,再次印證了三江源地區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完整程度。長期在三江源地區從事野生動物研究工作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江源項目主任趙翔說,豐富的野生動物觀測結果體現出現在的三江源地區是一個非常穩定、健康、完整的生態系統。
  • 積極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加之受到高寒缺氧、編制待遇等因素影響,專業技術人才嚴重不足,導致人們對國家公園建設任務理解得並不深,把握得也不準。園區內按照「一戶一崗」設置原則,昔日約17211名牧民群眾放下手中牧鞭,由「放牧員」轉變成持證上崗的生態「管護員」。這些家庭戶均年收入增加約21600元,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中嘗到了甜頭,但因「園內」與「園外」的差異性政策,園區外原住民則未享有這一政策。
  • 三江源腹地首次拍到中白鷺活動影像
    青羚網訊(記者 祁宗珠)6月18日、19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管護員在海拔4500多米的雅達湖附近拍攝到兩隻中白鷺活動的影像。鳥類學專家分析,中白鷺在三江源腹地的長江源園區活動屬首次記錄,這也是中白鷺這一物種分布的最高海拔紀錄。
  •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門在哪裡?
    網友犯的並非常識性錯誤,而是三江源已超出了常識。也可見,公眾對這裡仍然陌生。這種認知上的距離,有時候比地理上的距離還大。值此「三江溯源」採訪之際,我們就來系統地捋捋這座國家公園的「前世今生」。三江源是哪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國外稱湄公河)。記著,沒有雅魯藏布江。所謂「不擇細流,無以成江河」。
  • 生態玉樹|罕見!曲麻萊拍到雪豹哺乳畫面,兩隻小雪豹太萌
    小雪豹依偎在雪豹媽媽的懷裡(視頻截圖)近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約改鎮崗當村一山坡巖洞中拍到兩隻幼崽雪豹依偎在雪豹媽媽懷抱裡的罕見畫面。尕塔告訴青海在線網,早在10多天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就發現了母雪豹出行的軌跡
  • 【生態文明@溼地】新疆瑪納斯溼地管護員救助金雕與黑鳶
    被救助的分別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鳶。記者在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管護站看到,管護員正在查看被救助的金雕和黑鳶的恢復情況。它們是10天前管護員在巡護時先後發現的。管護員介紹,發現這兩隻保護動物時它們都體弱無力,匍匐在冰面上。其中的黑鳶還是沒有成年的幼鳥。進一步檢查後得知,兩隻鳥都是因為天冷腸道受寒引起腹瀉,再加上覓食困難而生病的。
  • 三江源 扛起「源頭責任」
    在長江源頭流域面積最大的原始林區瑪可河林場,從普通伐木工到林區管理者,粗粗壯壯的赫萬成帶著老夥計們「二次創業」,他這樣總結自己在瑪可河工作的三十載:「從森林砍伐者到生態保護者。給後代留下一片綠水青山。」
  •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鷹的王國
    不同的氣候和植物帶造就了鷹不同的棲息環境,三江源國家公園面積達30.25萬平方公裡,約佔青海省總面積的43% ,佔中國總面積的3.1%,比英國的國土面積還要大,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鷹的棲息環境得天獨厚。青藏高原棲息的鷹據不完全統計有數十種之多。
  • 最美林草故事丨國家公園:保護中華水塔 當好地球衛士
    「換這個電鍋爐,一來是家裡用熱水方便,二是能更好地保護好生態環境。」37歲的才仁尼瑪是昂賽鄉熱青村二社的村民,所在的村子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內,同時他也是瀾滄江源園區昂賽地區的一名生態管護巡查員。
  • 青海生態 三江源:珍貴物種的基因庫
    張德海為我們勾畫出了這樣一個三江源的形象——遺世獨立,卓爾不群,深藏幽谷,豔壓群芳。   不僅如此,三江源更以其博大和豐富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三江源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王國。」張德海說。   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生活著85種哺乳類野生動物和237種鳥類以及16種兩棲爬行動物,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就有69種。
  •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入倒計時 國家林草局已啟動10個試點區評估驗收...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2015年,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目前正在開展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普達措、錢江源、南山等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試點區涉及12個省份,總面積超過22萬平方公裡,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2.3%。
  •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 鷹的王國
    不同的氣候和植物帶造就了鷹不同的棲息環境,三江源國家公園面積達30.25萬平方公裡,約佔青海省總面積的43% ,佔中國總面積的3.1%,比英國的國土面積還要大,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鷹的棲息環境得天獨厚。青藏高原棲息的鷹據不完全統計有數十種之多。
  • ...瀾滄江源園區昂賽管護站成功救助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
    【生態玉樹】瀾滄江源園區昂賽管護站成功救助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近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昂賽管護站接到昂賽鄉佐青孤兒學校校長尕瑪多加反映,稱其在返家途中在昂賽鄉熱情村境內發現一隻疑似受傷的黑頸鶴,在了解詳細地址後,昂賽鄉管護站安排管護站副站長索南旦增
  • 三江源國家公園:讓野生的山川、河流、動物一直野下去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國政府正破天荒地進行著首個國家公園的試點——12.31萬平方公裡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按照經國務院同意發布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國家將於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屆時它將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
  • 國際河流瀾滄江山地「居民」們的生態「恩仇錄」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國際河流瀾滄江源自青藏高原腹地青海三江源區域,流經雲南省後,與金沙江、怒江「勾勒」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奔騰千裡。沿線山地「居民」們,正上演生態「恩仇錄」。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規劃財務部部長牟永紅說,「我們不這樣認為,7000多名生態管護員遍布瀾滄江源園區,盜獵者別想跑出去。」「三江源地區90%牧民家的冬窩子遭受過熊害!」三江源國家公園森林公安局昂賽保護分區派出所所長冶生華「列舉」了野生動物的「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