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個多月就到春節了,無論豬肉價格有多高,春節時仍然少不了要吃豬肉,可大家都知道市場上絕大部分的豬肉都是「飼料豬」,基本看不到「土豬肉」。飼料豬無論從肉香味、口感、豬油的油質等方面,都無法與土豬肉相比。
於是就有一些友友寧願花更高的價錢,到農村去尋購正宗的土豬肉,但同時很多人也有一個煩惱,就是不能準確識別出飼料豬與土豬,造成辛苦在農村購買的豬肉,仍然是飼料豬。那怎樣才能準確識別出欲要購買的豬肉是飼料豬肉還是土豬肉呢?下面我就推介3個「乾貨」技巧,供你在購買豬肉時綜合判定,值得你收藏備用!這3個技巧,總結起來就是一句順口溜:一膘二色三大小。具體操作如下:
一膘
判定一頭豬是不是真正的土豬,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觀察豬的膘情,這是鑑別飼料豬和土豬主要的手段。一般而言,飼料豬的膘長得較薄、而土豬膘較厚。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因為飼料豬是商品豬,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儘快出欄、降低養殖成本、獲取最大利潤,所以飼料豬的生長周期都不長,一般就是4~6個月左右,超過這個時間,養殖戶就沒有多大的養殖利潤了。而如此短暫的養殖時間,養殖戶基本都靠飼料和一些添加劑對生豬進行催肥,生豬並不是處於自然生長狀態,有點「拔苗助長」的感覺,這種情況下生長起來的生豬,其膘自然不會很厚;
而農村養殖的土豬就不一樣,其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出售,而是自吃,不是商品豬,所以農村養殖戶通常都是飼餵玉米、麩皮、蔬菜等熟飼料為主,且養殖時間都比較長,短的一年以上、長的甚至2年左右。這樣的生豬處於自然生長狀態,符合豬的生長規律,所以它的膘一般都比較厚實、油水豐富。
二色
從肉色上判別飼料豬和土豬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我認為只要認真觀察,還是能發現它們的區別的。我們在市場裡購買的飼料豬肉,看上去雖然也有一些血色,但總的顏色基本都偏白,炒出來的肥肉如果不用佐料調色,也是偏白的顏色;而土豬肉看上去顏色會深很多,基本是白裡透紅且偏暗,炒出來的肥肉不需要佐料調色,也不會出現偏白的顏色。
造成顏色差異的主要原因與生豬的飼料和品種有關,全價飼料顏色比較中性,沒有多少色素在生豬體內沉澱,而農村熟飼料顏色基本都偏暗,且色素較為豐富,能夠在生豬體內大量沉澱;飼料豬品種大多是一些外來改良品種,而土豬一般都是本地傳統土雜豬品種,傳承基因比較正統。
需要特別指出一點的是:市場上有不良商販對飼料豬肉進行含色注水處理,調配得好,就與土豬肉顏色相差不大,不容易識別,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只能靠自身的運氣了,別無他法。
三大小
從大小來區分飼料豬和土豬,也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絕對地去看待。通常情況下,土豬因為不是改良品種,其生長基因主要是長體質而不是長個頭,所以在相同的時間內,土豬基本都顯得矮小壯實,而飼料豬比較瘦長高大。
土豬長得慢、飼料豬長得快,這是由人們對養豬所具有的不同目的,而針對性地調教、改良出來的,如果有人想把土豬當成飼料豬來餵養,在相同價格下指定是虧損。所以農村養殖土豬一般都是自吃,不會拿去賣的,除非你在農村有熟人,人家才能忍痛買一點給你。
總之,要想準確判別飼料豬和土豬,我認為還是比較容易的,你只要按照上述3個技巧,進行綜合觀察識別,基本就能做到「八九不離十」了!
你對我介紹的上述技巧怎麼看呢?歡迎分享你更好的識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