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守護非遺:他「隱居」上海偏郊,潛心海派寫實石雕創作

2020-11-28 騰訊網

當城市的面貌越來越新,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那些過往時空裡的「慢工」和「細活」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

為了守護傳統技藝,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導,新聞晨報學記團聯合微紀錄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遺守『滬』人」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學生跟隨新聞晨報資深記者,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近距離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與堅持的力量。

非遺守「滬」人第24

守護項目海派寫實石雕技藝

傳承人:陶昌鵬

尋找海派寫實石雕技藝非遺傳承人陶昌鵬老師的住所,是此次非遺守「滬」人採訪中最難的一次。跟著導航拐了幾個彎,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大片荒地中,前方再無路可走,無人可問。最後軋著土路,才在一處興建的樓盤邊,找到了陶老師的家。

18前,他離開了市中心的門面房,來到偏郊的紅衛村,「隱居」於此,潛心創作。鄉村生活中的自然元素,給了他很多的創作靈感和素材。他創作的藝術石壺,得到了藝術界和收藏界的廣泛認可。2004年,他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工藝美術大師」;2016年,被認定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今年68歲的陶老師,身材高大挺拔,十分健談。41年的石雕歲月,就在客廳裡漫談開來……

視頻來源:「助力升學」視頻號

視頻文案:張智麗

視頻製作:張智麗

更多晨報學記團採訪內容

歡迎掃碼關注「助力升學」視頻號

不為繁華易匠心

晨報小記者 黃恩祺

(上海市進才中學北校 八年級)

在衰落遺失的邊緣堅守,在快捷功利的繁榮裡堅持。

——《了不起的匠人》

幾家人在紅衛路兜兜轉轉幾圈,終是在湖邊邂逅了「陶緣堂」。小院林蔭環繞,竹林攀緣而上,挺拔有節,空氣中瀰漫著竹柏的清苦,置在場的人於繁華之外的清涼靜謐中。

初見陶老師,步伐矯健地穿梭於院子,中氣十足地問好,絲毫不覺他已年近古稀,打消了我們想像中的距離與生分。貌不驚人的客廳,氣氛安寧而溫情。一席素白的馬褂流露出他的隨和儒雅,打開話匣,談及石雕時則滔滔不絕,向我們展示珍藏於此的件件藝術品。對他的採訪悄然進行。

詢問到陶老師最滿意的作品,他毫不猶豫的講出了「金玉滿堂」——一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製作的壺,陶老師至今提起也是一臉惋惜,捨不得。這不免勾起了我們的好奇,追問並且翻閱圖片資料,《金玉滿堂》壺著實是渾然天成的絕妙藝術品。壺身是剝開的玉米棒,顆粒圓潤飽滿,尾部還有田鼠啃食的痕跡;壺紐便是這鼠,搭在玉米的長尾賦予它呼之欲出的生命;玉米秸上斷莖成了壺嘴,順著看,玉米葉自然舒展,稍稍往上一翹,自然形成壺把。我們有幸掂了他做壺的石頭,很重,與眼下石壺的輕盈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正印證了陶老師告訴我們的,「這項藝術是在不斷地減法中求精」,而得這把接近完美的減法佳作,可謂是將他的藝術追求做到了極致。

陶老師坦言:「在這個國際都市,發展太快,好像比起他人,有時感覺自己被淘汰了。」但他頓了頓又道:「可是我喜歡。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是我一輩子最開心的。」曾經一起開創石壺事業的兄弟、徒弟相繼離開,但他依然守著這份所愛。一句「堅持確實難,可正因此,我才要更加努力。」波動著在場人的心。

紛擾中,匠心好似一種「不合時宜」的堅守,匠心者在以熱愛對抗寂寞。從前的日色很慢,車馬郵件也是,如今的日色依然慢,可奔騰的車馬卻不等人。陶老師在其中回望曾經,面向未來,也不曾忘記初心,用自己詮釋著責任擔當的匠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石雕魂。

石雕「寫實」的極致之美

晨報小記者 印天奕

(上師大第三附屬實驗學校 六年級)

媽媽愛喝茶,所以我們家有很多茶壺,紫砂壺、鐵壺、銀壺、陶壺 ……媽媽說有一種壺,它的材質是石頭,卻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我有些不相信,堅硬無比的石頭怎麼可能被做成茶壺呢?還要在上面雕刻就更不可能了!

今年暑假,我有幸參加了非遺守「滬」人活動,見到了海派寫實石雕技藝傳承人陶昌鵬老師,見證了石頭的栩栩如生。

在陶老師二樓的陳列室,我被櫥櫃裡幾十把製作精美的石壺驚呆了。這些石壺可不是普通的圓形光滑壺身,而是造型各異,有的像竹子,有的像玉米,上面雕刻著花生、瓜果,有的甚至雕刻了一隻只小動物,如壁虎、老鼠、金牛,或是甲蟲,有趣而生動。

陶老師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實」,而寫實的素材都來自大自然。有一次為了創作一把花生石壺,需要了解花生莖葉的具體模樣,他幾乎找遍了上海各處的新華書店,還幾次去農村找,都沒有找到。最後他在工作室旁用磚攔了塊小土地,自己種上了花生。4個月後,花生長成形後,他才動手製作,前後共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才製作完成。

18年前,陶老師把工作室搬到了如今居住的上海近郊鄉村——閔行區紅衛村的一條河邊。鄉村生活給了他很多創作靈感和豐富的創作素材,「鄉村有很多昆蟲,我還自己種了竹子,這些都被我雕進了作品裡。」

陶老師追求的「寫實」最高境界,是「不能多一筆,也不能少一筆」,」大一點不美,小一點也不美」。在陳列室的櫥窗裡,我看到兩把造型一樣的石壺:壺身是一個被剝的玉米,顆粒飽滿而不完整,特別是尾部,有老鼠咬過的痕跡。壺蓋是一隻碩鼠,拖著長長的尾巴,正在貪婪地啃著玉米,憨態可掬。只看其中一把,並不覺得哪裡不好,可兩相比較一看,就看出了差異:一把石壺的玉米更加飽滿些,而另一把石壺上的老鼠更加生動,都有些不足。陶老師說,還有第三把,也是最完美的一把,就是他的代表作《金玉滿堂》,已被收藏者收藏。

陶老師今年已經60多歲了,每製作一把精品石壺平均需要2-3年時間。作為寫實石雕大師,他現在的目標是,爭取再做10件國寶級的精品留給後人。之前一起從事石雕的陶氏五兄弟,現在只有他還在默默堅持,陶老師也希望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深思流年 雕刻時光

晨報小記者 王博暘

(上海市寶山實驗學校 八年級)

難以想像,在上海這座喧鬧而繁華的都市裡,竟還存在著一方屬於石雕的小小樂土。它仿佛處於空間與時間之外,盡情汲取著自然的精華。在這一間略顯荒涼的小院裡,腐敗的枝葉間沉澱著打磨的時光,門前的小河又不知帶走多少沉思的流年。小院的每個角落,都迸發著遺忘與繁盛的美。

這是海派石壺雕刻創始人陶昌鵬大師的「陶緣堂」,是他居住和創作之所。

在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中,我滿懷期待地向屋內望去。只見陶老師步履矯健,身材筆挺,衣著樸素而內藏古韻。臉頰上盈盈笑意洗滌了歲月的痕跡;眼眸中絲絲微光折射出異樣的自信。

跟隨陶老師走進屋內,一堵略顯斑駁的牆上,掛滿了陶大師過往所獲得的榮耀。金色的獎章閃爍著迷人的光芒,彰顯著陶老師在石雕藝術上取得的成就。

陶老師說,他是2002年搬到此處,遠離城市的喧囂,親近大自然,正契合了他「天人合一」的創作理念。陶老師創作作品,極為注重用自然的方式雕刻自然。為了能更好地雕刻出毛竹的樣子,陶老師甚至在自家後院種植起了竹林,日夜研究竹子的形態、樣式,讓竹子能在自己的作品裡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石壺《四君子》系列中,陶老師巧妙地運用竹節為柄,竹根為底,竹葉為蓋,竹林間特有的小昆蟲攀附其上。歷歷刀痕,清晰可見,正似竹子的自然機理。石頭上的寫實,最為考驗手頭上的功夫。

陶老師所選用的石頭,都是他經過各地考察,探尋所得。一塊重約二三十斤的石頭,被雕刻成一把重僅三兩的石壺,中間歷經的辛苦與困難可想而知。而且,陶大師用的很多雕刻工具都是自製的,我不禁被陶老師所深深地折服。

琳琅滿目的石雕作品使我看得目不暇接,經陶老師講述,每一件成功的石雕作品都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眼前上百件的石雕作品,可都是陶大師沉澱著的青春歲月啊!

石雕,這門傳統的技藝在陶大師身上,煥發出嶄新而蓬勃的生命力。這間略顯孤獨的院落,卻是他創作的樂園。68歲的他,夢想在這裡,做幾件國寶級的作品,留給後人。

海上「石壺陶」

晨報小記者 朱伊成

(盛大花園小學五年級)

7月的上海,酷熱難耐,在閔行區紅衛村的興建樓盤旁,我們尋尋覓覓,終於在一條小河邊,一叢高過房頂的毛竹青葉下,找到了海派寫實石雕技藝傳承人陶昌鵬先生的房子。這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創意工作室,名為「陶緣堂」。

在客廳的方桌上,擺放著一把小巧的石壺。烏黑髮亮的壺身,散發出柔和的光。我小心地捧起它,細細觀察,壺身光滑而輕巧。接著,陶先生拿來了一塊圓柱形的黑石放在地上,讓我們掂掂分量。我走過去想搬起石頭,很沉,估計有十幾斤重。陶先生告訴我們,桌上的石壺就是用這樣沉重的石頭做出來的,其中的掏空打磨最為考驗功夫了。

陶先生說,做壺的石料很講究,特別是實用壺。他在幾十種石料中,選中了來自安徽的磬石。這種石頭富含硒,對健康有益。石壺保溫性能好,泡出的茶更香,水更甜。

當然,在陶先生眼中,石壺更是一件藝術品。他在家中二樓,專門闢出一個房間,陳列他的石壺作品。有的似毛竹,有的似五穀,還有動物點綴其上。其中陶先生最得意的是一把《金玉滿堂》。這把壺的結構獨特:玉米的苞葉往上翹,成了壺把;玉米上立著一隻偷吃玉米的小田鼠,是壺紐。整個作品設計精巧,做工精美,看得我們嘖嘖讚嘆。陶先生說,創作來源於生活,善於觀察,才能找到好的素材。

最後,陶先生帶我們參觀他的工作室,就在客廳的隔壁。走進去,看到裡面堆滿了製作石壺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房間的一側,有一張陶老師自製的工作檯,上面放著幾十種工具,有刻刀、鑿子、錐子等等。臺子的上方,是一個結構簡單又實用的吸塵罩,用來吸石料製作時產生的粉塵。

陶先生說:」太太去幫兒子帶孫子了,我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在這裡,再熱的天,我靜下心來雕刻,連空調都不用開,一心一意地做,時間像靜止了一樣。我非常開心。」

我們問陶先生,還有什麼願望嗎?陶先生說,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十件國寶級的石雕作品,然後拿去參評獲獎,再將它們捐給國家,為國家做點貢獻。

咬定青山不放鬆

——記我所敬重的陶昌鵬爺爺

晨報小記者 王佳悅

(上海寶山區行知外國語學校 三年級)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中。」鄭板橋的這首《竹石》,用來形容海派寫實石雕技藝非遺傳承人陶昌鵬爺爺再合適不過。

採訪當天非常炎熱,八月的早晨已是豔陽當空。當我走進陶大師的工作室時,第一感受是驚訝:這位陶爺爺為什麼會住這個地方?本以為被稱為大師級別的人物會住在一個豪華的現代房子裡。而這裡,簡樸田園的二層工作小樓,完全被一片翠綠的竹子包圍著。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聲,令人頓時感到一陣清涼。

陶爺爺受父親影響,從小就喜歡畫畫和做手工。1979年,很偶然的機會,他走上了石雕藝術的創作之路。一開始是雕石硯,之後開創出一條雕石壺的新路。

陶爺爺做石壺所用的材料,是一種含有微量元素硒的罄石,和我在市場上看到的紫砂茶壺有所不同。泡出的茶水也比紫砂茶壺的香,喝起來的味道是甘甜的。

陶爺爺有很多關於竹子的石壺作品,我非常喜歡。比如《四君子》中的竹篾壺、高竹壺、羅漢竹壺和竹節壺,仿佛就是用竹子做出來的,而不是用石頭一刀一刀雕刻出來的。更厲害的是,就連竹子上蟲蛀的紋理也一併被雕刻了出來。

當我參觀到這些作品時,心中非常敬重陶爺爺,因為陶爺爺的作品讓我感受到了一種的精神,一種堅韌不拔的竹子的精神。通常製作一個普通的石壺需要一周的時間,但如果是藝術精品的雕刻,則需要2個多月的時間,其中還不包括作品的構思。萬一不湊巧刻壞了,就又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重新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有靠「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才能創作出傳世之作。當年一起做雕刻的兄弟、夥伴很多都放棄了,但是陶爺爺一直在藝術的道路上堅持自己創作。

帶教記者:張智麗

活動統籌:張智麗

註:本文版權歸晨報學記團,嚴禁盜用。

責任編輯:陳瑩 執行編輯:張騫

相關焦點

  •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2017-11-29 09:18 來源:澎湃新聞
  • 從西子湖畔來到上海,他成為海派書畫的一代中堅
    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契機與藝術過程,唐雲正好與之相逢邂逅,並迅速融入加盟了海派團隊。唐雲來到上海,不僅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而且更為他的繪畫生涯開闢了一個廣闊的舞臺,他從原來西子湖畔的一個文人畫家華麗轉身為海派都市畫家。當時的海派書畫無論從群體構成、創作機制、流派取向、市場運作、結社出版乃至媒體宣傳上,都已十分成熟。
  • 大城工匠 潛心傳藝——訪壽山石雕非遺傳承人吳革生先生
    西門以林清卿的薄意聞名於世,他運用中國畫的畫理,以刀作筆在石面上作創新,作品清新,富有詩情畫意,為石雕藝術留下了一批薄意精品。壽山石作為四大國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雞血石、巴林石)之首,其品種繁多,有百餘種,其石質、色彩因石種而異,讓人見了眼花繚亂。苦於鑑定難,為了讓人們在鑑賞時得到借鑑,我將收藏多年的各礦洞的優質品種石章進行系列創作。
  • 海派剪紙、製作兔子燈、捏麵塑...上海援藏搭起滬藏兩地學生文化...
    100多名藏族師生分三批參加了海派剪紙、製作兔子燈、捏麵塑等具有海派特色的互動體驗活動,在非遺文化的交流中增進了解、加深友誼。>海派剪紙藝術是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融南北之長,汲取中西方藝術門類中的養分,精緻而獨特。
  • 五五購物節丨文物建築中學非遺買非遺,上海將推非遺文旅線路
    得知這一數字的時候,上海絲綢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一東心情有些複雜:「非遺不能只靠救,還要變。」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2020首屆上海非遺購物節和78處文物建築免費開放。徐匯區文旅局副局長蔣豔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該區正梳理轄區內36項非遺項目,結合文物建築,擬於今年旅遊節期間,推出非遺線路。
  • 滬舉辦「海派旗袍文化論壇」「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正式啟動
    作為「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系列活動之「海派旗袍 東方雅韻——旗袍文化與藝術論壇」,於5月30日下午在新東苑快樂家園慧音劇場圓滿舉行。「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正式啟動。援鄂醫生代表、企業家旗袍隊以及相關媒體參加了活動。活動由上海電視臺主持人閻華主持。
  • 不用一刀一剪 「非遺」海派撕紙傳承人撕出百隻小狗迎春圖
    原標題:不用一刀一剪 「非遺」海派撕紙傳承人撕出百隻小狗迎春圖  冬日午後,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五樓活動室內,一群孩子和大人正饒有興致地圍著一位老人,看他用普通的紅紙「變戲法」。  圖說:海派「非遺」作品撕紙小狗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攝  華興富告訴記者,自己和紙結緣,似乎是天意。
  • 傳承重慶非遺不負時光的藝術之美
    潘啟慧從1973年開始潛心研習微刻技法,早年作品畫面簡潔明朗、雕刻技法大膽,代表作有《馬》《八仙過海》等。後經數十年探索,其微雕、微刻作品技法更加嫻熟高超,畫面恢弘浩大,代表作《清明上河圖》就是在一塊長5.29釐米、寬0.24釐米的動物骨頭上仿刻了《清明上河圖》全圖,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又因微刻100幅中國歷代名家書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他還以在3.5釐米長的4根細如髮絲的金絲琴弦上微刻630字的《琵琶行》,獲得第14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覽會「
  • 海上藝術家眼中的海派文化是什麼樣的?他們各用一個詞來形容 ▸...
    ,他們在上海從事藝術創作,那麼他們眼中的海派文化是怎樣的呢?02腔調 李守白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把藝術創作的視角投向了最具上海特色的石庫門建築,他說:「剪紙藝術是東方的素描,出國的經歷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上海人,我有責任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講好上海故事
  • 海上文創:讓」非遺文化「擁有少年臉,年輕人也流連忘返
    除了新潮,年輕人對古老民俗也情有獨鍾捏個面人、剪個生肖、用花草寫個名字……海派非遺傳承人一邊展示綿延千年的手上功夫,一邊手把手教那些充滿好奇的年輕一代。龍鳳字傳承人王會亮今年70歲了,嗓門依然大得很,他在現場一邊畫一邊說,每一筆都能講出蘊意和故事來,不斷有人上前求一幅龍鳳字。問清楚名字後,只見他在調色盤蘸上雙色墨汁,將竹報平安、一帆風順、旭日高照、百鳥朝鳳等寓意融入筆畫中,短短5分鐘便將作品交付出來。近看是花鳥畫,遠看是一幅字,這種字畫巧妙結合的藝術方式被稱為「龍鳳字」。
  • 遊動的「金魚」 ——追記中國石雕藝術大師林錦星
    由於他雕刻的金魚特別傳神形象,在青田石雕的創作上獨樹一幟,被業內尊稱為「金魚豹」,將他的乳名「阿豹」與他的作品「金魚」聯繫在一起,構成了他的藝名,而成為石雕藝壇佳話。那時正值「文革」期間,傳統工藝美術受到冷落、衝擊與摧殘,創作的題材受到限制,溫州工藝美術一度從人們的視線中銷聲匿跡。在這樣的困境中,他執著地堅守自己的夢想,沒有氣餒,沒有動搖自己的選擇,堅持不拿工資,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硬是省出一點點資金用於石雕藝術創作。
  • 他在新民晚報夜光杯上堅持3年,用篆刻給上海閒話「翻花頭」
    圖說:《滬語百印》書影 官方圖熟悉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上海閒話」,幾乎每周都可以看到海派篆刻名家周建國的篆印,其以上海地方俚語民諺為內容,耳熟能詳,琅琅上口。周建國心中起了迴響,於是他為自己治了一方「起馬人」閒章,自戒之餘兼向老前輩致敬。後來靈光閃現,他乾脆以上海的方言俗語為題材,創作了好幾方閒章,受到同道的鼓勵與稱讚。三年前開始,在《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上,時而有周建國的新印花綻放在醒目位置,意外的驚喜來自印文內容出奇出新。比如「抱佛腳」「人來瘋」「一本三正經」「求人不如求己」等。
  • 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成立 擬展開特色「海派日本研究」
    許婧 攝  中華日本學會常務副會長高洪對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的成立在促進中日兩國學術對話,增進兩國之間相互理解方面的作用十分期待。他認為,新時代的中日關係需要形成新格局,上海的日本研究也要別開生面。相信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將與學術同行開展密切的合作,為豐富中國的日本研究寶庫做出新的貢獻。
  • 創作大型團花剪紙,非遺傳承人獻禮建軍節
    洶湧的浪花、高高的堤壩,96名解放軍戰士扛沙袋、搬物資,守衛著身後百姓的安全……這幅直徑82釐米的團花剪紙出自京派剪紙非遺傳承人張曉林之手。一個星期裡,他用剪刀還原洪水中逆行的身影,用剪紙作品表達了對解放軍戰士的敬意。
  • 閔行| 上海首個非遺剪紙藝術主題公園落戶顓橋,近20000平方米9月...
    在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海派剪紙藝術中,顓橋剪紙別具一格,2009年6月,顓橋剪紙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海派剪紙」代表之一,顓橋因剪紙項目連續兩屆(2011年至201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
  • 人走藝絕,非遺搶救記錄進入讀秒時間
    2015年,文化部啟動了300名70周歲以上及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記錄工作,利用現代技術的手段,全面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術,為後人留下寶貴資料。「一些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年歲已高,又後繼乏人。一旦哪天撒手離世,就把非遺技藝中最精湛最寶貴的精華一併帶走了,再不搶救就來不及了。」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胡雁說。
  • 晨讀|廣告紙裡的海派家具
    海派家具在北方城市的流行說明了它的影響力。在天津本地收藏家具會發現一些以前的海派家具,這說明海派家具在天津流行過。海派家具在北方城市的流行說明了它的影響力。研究海派家具不能放過任何同時代的「物證」,由此想到了當時的報紙以及各種廣告紙。
  • 楓涇丁蹄、邵萬生泥螺皇…今年春節,這款「最上海」禮盒值得期待
    1月8日,上海首屆非遺食品購物節在位於徐匯區古宜路的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衍生品營銷中心開幕。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推出的「非遺老味道」新年禮盒也正式上市。 記者在開幕式上了解到,去年上海非遺購物節期間,搭建了非遺衍生品銷售平臺。其中,上海本土老字號的「寶藏」非遺食品,獲得消費者普遍歡迎。
  • 臺灣貨車司機40歲頓悟,轉行做石雕成績斐然,原因只有4個字
    石雕造型藝術,伴隨人類歷史發展源遠流長,精美傳世之作,難以計數,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臺灣石雕藝術家鄭文裕及他創作的石雕作品。(圖-鄭文裕)鄭文裕認為,天然石材質樸厚重,種類繁多,可依個人喜好隨物賦形,創作空間大,且能經久保存,這是他選擇石材發揮創意的原因之一。
  • 小三線時代寧國的海派文化
    - 安徽省三線辦領導視察 -首先,海派文化中的工業文化對寧國工業的發展產生了最為顯著的作用。上海「小三線」這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產業大軍進駐寧國,讓寧國人耳目一新。當年,上海人儼然就是寧國人的楷模,上海流行什麼,寧國立即跟風仿效,就連青年人的服飾、髮型,在短短幾年內都齊刷刷地向上海人靠攏。如此等等,無一不顯現了上海都市文化滲透於寧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如今回看「小三線」時代,說海派文化全方位影響了寧國,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