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農村給人的印象是清淨悠閒,尤其是冬季夜晚的農村,一場大雪落下,整個村莊仿佛沉睡了一般,偶爾能聽到幾聲土狗的吠叫聲,以前農村人口密集,大家都守著幾畝田地過日子,家裡面養些雞鴨鵝,偶爾改善一下生活,那時候的生活可以說得上清貧,一碗肉就能讓孩子高興許久。
以前,農業生產還沒有機械化,大家種地全靠人力,其實那時候農村人家有不少養牲口的,能幫著幹些活,像牛、馬、驢以及騾子等等,那時候這些牲口是特別寶貴的,是農民家裡的一大筆財產,要是被人偷了,或者是生病死了,家裡面的就特別著急,花錢請醫生也是常事,平常餵養更是小心翼翼。
在長時間的生活過程中,人們照顧這些牲口也有了一些經驗,以前村裡有戶養驢的人家,懂得很多養牲口的技巧,不過前幾年,這戶人家蓋新房子的,終於把家裡最後一頭驢給賣了,如今在我們村裡很難再找到養牛、驢等牲口的人家了,不過一些老人雖然不養了,但還是會說一些經驗技巧。
像那戶養驢的老大爺,就經常說「槽上不能栓倆頭叫驢」,這位大爺解釋到,叫驢就是公驢,這公驢最是暴躁好鬥,要是把兩頭公驢栓到一起,那你別想著能安穩了,但是要是家中同時養了馬和驢的人家,為了節省空間,可以把驢和馬栓到一個槽上餵養,因為馬性情比較溫順,而且這兩種牲口的生活習性十分接近,不用擔心二者會打架,但是這也會迎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俗語所說的「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
把驢和馬在一個槽裡餵上十天半月,你就會發現馬越來越瘦,而驢卻越來越胖,這又是為啥呢?聽這位大爺說,雖然驢馬同槽比較方便省事,但是卻沒有尊重馬的生活習性,馬是一種特別愛乾淨的動物,影視劇中也常能看到主人公帶著馬到河邊洗澡,對於飼料更是要求沒有異味,養過驢的朋友應該聞到過,驢身上有一股很特別的氣味,這種氣味一旦沾染到草料上,就會引起馬的不適應,自然不會再吃。
常言道「好馬無夜草不肥」,看似把生活習性相似的牲口關到一起,可以省很大的事,但如果不深入了解動物的生活方式,反而會適得其反。其實農村人的一些經驗總結,都是通過實踐得來的,雖不能說全對,但還是可以作為一種參考,關於這句「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以及農村養驢和馬的一些注意事項,你還有什麼要說的嗎?歡迎在評論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