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內分泌惡性腫瘤之一。雖然甲狀腺癌尤其是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預後較好,但對於部分病理分期較高的分化型及惡性程度較大的未分化甲狀腺癌來說,仍具有一定的復發及轉移可能。
淋巴結轉移尤其是頸部淋巴結轉移是甲狀腺癌最常見的轉移方式。其中,頸部淋巴結轉移主要是先轉移至前哨淋巴結,後轉移至側頸區淋巴結。但有時由於癌灶位於的腺體位置、淋巴引流不同,可能會發生跳躍性轉移,即患者呈中央區淋巴結轉移陰性,而側頸區淋巴結轉移陽性。
很多情況下,清掃手術是甲狀腺癌淋巴結轉移後的首選治療。
需要強調的是,清掃手術的規範性、徹底性是評價手術效果的重要指標,是甲狀腺手術質量控制的要求,更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確保手術療效的關鍵所在。規範、徹底的初次手術無疑能夠減少復發及二次手術的風險。因此,臨床醫生應對手術的幾個焦點問題多加關注。
診斷方法各有千秋
術前診斷側頸區淋巴結轉移的方法有超聲檢查、增強CT檢查、頸淋巴結穿刺/洗脫液Tg測定等方法。超聲具有便捷、經濟的優點,是側頸淋巴結轉移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但彩超醫生主觀性較強,不同臨床經驗的彩超醫生做出的結果可能會有差別。增強CT是另一種較好的影像學手段,能將可疑轉移的淋巴結與周圍組織區分開來,還能提示其與周圍組織間的毗鄰關係,應保留影像圖片供臨床醫生參考。但彩超和增強CT均不能提供最直接的證據來證明側頸區淋巴結轉移,而頸淋巴結穿刺/洗脫液Tg測定較彩超和增強CT能更好地提示轉移情況。
術前明確側頸區淋巴結是否轉移,非常有利於手術方案的制定。它不僅有助於劃定手術範圍,還能指導醫生在手術過程中及時對操作步驟做出策略性調整和改變。
清掃位置重中之重
側頸區淋巴結轉移風險與腫瘤的類型、患者性別、癌灶大小、癌灶部位等也有很大關係,需要加以關注。
惡性程度高的甲狀腺癌發生側頸淋巴結轉移的風險亦水漲船高。患者的性別及年齡也是危險因素;癌灶大的甲狀腺癌一般比癌灶小的,呈現更高的甲狀腺癌側頸淋巴結轉移風險。
與此同時,癌灶位於腺葉的位置不同,發生側頸淋巴結轉移的風險也不同。比如癌灶位於腺葉上極所致風險較高,有時還出現中央區淋巴結轉移陰性而側頸區淋巴結轉移陽性的情況。
臨床醫生對於側頸淋巴結清掃範圍也要格外重視。確實有部分患者會因清掃不徹底,而於多年後進行二次手術。經統計發現,ⅡA區和ⅤB區是二次頸側區淋巴結清掃的常見位置,其原因大多是由於第一次頸側清掃不徹底。之所以這兩個地方常易被遺漏,由於其位置相對較偏,手術難度相對較大。
規範化操作任重道遠
規範化的側頸區淋巴結清掃對於甲狀腺手術來說意義是比較大的。這是因為手術醫生需要在不損傷重要組織的前提下,徹底清掃淋巴及包繞的脂肪組織。這些組織主要包括頸總動脈及其分支、頸內靜脈及其分支、迷走神經、副神經、膈神經、頸叢神經屬支、臂叢神經、頸交感幹、淋巴導管等。尤其是對一些複雜的側頸區淋巴結清掃,比如二次的側頸淋巴結清掃,或發生組織侵襲的側頸區淋巴結清掃等,規範化的操作更加重要。
併發症處理心中有數
根據我們的經驗和體會,側頸區淋巴結清掃常見的併發症有術後出血、乳糜漏、頸部感覺神經損傷引起的感覺異常、副神經損傷導致的暫時性或永久性功能障礙等;還有一些少見的併發症,如乳糜胸、膈神經損傷引發的腹式呼吸減弱、舌下神經麻痺、臂叢神經損傷等。因此,要真正做到徹底性的側頸區淋巴結清掃,其實並不簡單,更應該精益求精,細緻入微。
在追求甲狀腺癌術後10年生存率的大趨勢下,規範化、徹底性地進行側頸區淋巴結清掃,需要廣大甲狀腺外科醫生的踐行與努力。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
原標題:清掃手術是首選,甲狀腺癌淋巴結轉移,四個焦點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