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活在農村的人們來說,很多信息不能及時接收的到,但是對於農作物的播種以及收割等這些情況都是需要根據天氣情況來決定的,所以對以前的人們來說是到底根據什麼來進行這些農作物的各項活動的呢?
其實那時候的人們就已經根據前人的經驗總結來安排農業生產了,因此在農村就出現了很多的俗語、諺語了。不知道你們聽說過哪些相關的俗語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一句「二月沒九,餓死雞狗」呢?也許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很多人都會猜測是不是在講二月二十九號呢?其實並不是這樣理解的,這裡所講的就是老人家們經常所說的「一九」、「三九」等數九寒天,若是在農曆二月份還沒到的時候這數九寒天就結束了的話,那麼就說明今年的天氣轉暖的時候是比較早的,而這樣的天氣是容易對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傷害的,因為到時候害蟲和雜草期都會提前。
農作物減產了,自然到時候可收穫的糧食就比較少了,農民們自己都吃不飽,哪來的給家裡的牲畜吃的呢,所以就出現了「餓死雞狗」的說法。這是形容到時候受傷害嚴重的情況。
不過雖然有些俗語在說法上是誇張了一些,但是卻也是說的是實實在在的道理,從這些俗語中體現出了我們偉大的勞動人民的智慧。甚至從現在來看的話,很多對生活經驗的總結的俗語的準確性是非常高的,就算是運用現代科學的知識都是能夠解釋得過來的。雖然在現在的話都有專門的天氣預報這樣的信息系統來幫助我們預測近期的天氣情況,但是對於很多一輩子紮根在偏遠地區的農村老農們來說的話,還是更願意根據古人留下來的這些生活諺語來指導自己進行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