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親戚家串門,5歲的小侄子特別可愛,虎頭虎腦的。自己在陽臺上玩玩具,一幅歲月安好的場景。
然而到了吃飯的時候,我才見識到有娃的家庭可以可怕到什麼樣子。那些文章中所描述的追著孩子餵飯是真的存在的。
看著跟著孩子屁股後面餵飯的姥姥,我有點坐不住了。
「不是上幼兒園了嗎,怎麼還不會自己吃飯呢?」
「幼兒園表現好著呢,一回家就這樣。」
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樣做不好,但是誰都無力改變孩子的毛病。
6歲以前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不要總是覺得孩子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從小沒有養成好習慣,長大只會越來越糟糕!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孩子4歲時你拒絕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滾,等他14歲拒絕他的時候,他就會離家出走,服毒自殺了。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同事幾乎每天上班都遲到。她遲到的原因就是早上起來兒子太墨跡,她要幫著兒子穿衣服、刷牙、餵飯。忙完兒子,自己匆忙扒拉兩口飯,才能出門。
關鍵是他兒子馬上就上小學了,自己的事情依然無法自己做!
我問過同事,為什麼不讓他自己刷牙,自己吃飯呢?
同事說因為孩子自己做太慢了,光塗牙膏就能塗5分鐘,她急脾氣,實在忍不了,就乾脆全代勞了。
家長不肯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全部代勞,是摧毀孩子自我能力的終極武器。孩子得不到鍛鍊什麼時候能長大呢?
孩子剛開始做的慢,我們可以讓孩子多練習幾遍,孰能生巧。如果孩子自己做事情積極性不高,我們可以通過比賽遊戲調動孩子積極性。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是一句空話,一定要落到事情上。
2、家長做好榜樣
周末在餐廳吃飯發現一個現象,不少有孩子的家庭網孩子面前擺一個手機,孩子聚精會神的看視頻,家長們氣定神閒的聊著天,吃著飯,好愜意。
為了讓孩子安靜片刻而讓孩子看手機,無疑是引鴆止渴的方法。長此以往,孩子自己就會覺得,只要我鬧,就會有手機。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在書中介紹自己的育兒心得,他說在家中為了不讓孩子知道手機多好玩,全家人在孩子面前都不許使用手機。這樣做雖然家長會辛苦點,但是孩子對書籍和玩具就會更感興趣。視力也保護的很好。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壞毛病都是家長慣出來的。
3、通過閱讀示範孩子正確做法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壞毛病,或者正處在立規矩的時候,怎樣做可以讓孩子知道哪些是好習慣 要堅持,哪些是還毛病要改正呢?
親子共讀是一件教育孩子非常好的方式。讀繪本的時候,孩子的接受程度是最大的,如果繪本選的好,家長可以在讀書的時候教育孩子,什麼是好習慣,如果沒有養成好習慣,會有什麼後果。
用孩子的語言教會孩子,寓教於樂。
《不許摳鼻子》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繪本作家凱特,獲得過國際安徒生獎,提名,德國兒童書獎。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壞習慣——摳鼻子引發的腦洞大開的故事。
情節荒誕,形象誇張,結局反轉,通過精彩的故事教會小朋友不要隨便摳鼻子。
你看,這麼一件小事如果父母去說,孩子恐怕根本聽不進去,他自己也根本沒意識到摳鼻子有什麼不好。但是通過這本書,就很好的教育了孩子,了解了摳鼻子的嚴重後果,相信他看完後一定不會再隨便摳鼻子了。
第二本書《牙刷超人幫幫我》特別適合不愛刷牙的孩子看。這本書是一幕生動、熱鬧、有趣的你啊塗戲劇,為孩子講述口腔衛生的重要性。科普性強,結尾附有圖文並茂的口腔知識介紹。
第三本書是大狗醫生,將生活常識和科學衛生知識,融入到詼諧幽默逗趣的語言中。不講衛生肚子會疼,感冒淋浴會得扁導體炎,耳朵痛會讓人頭暈……
現在這三本書一起購買還有優惠。
讓孩子儘快養成好習慣是每個家長責無旁貸的事情,讀繪本不僅可以拉近親子關係,還可以讓孩子明白好習慣的重要性,推薦給每個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