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是七夕節,國內創辦最早的省級公共圖書館之一浙江圖書館將舉辦「中華傳統曬書活動」,曬出館藏珍貴古籍供愛書人參觀。
「在閱讀日趨多元化的當下,我們曬出館藏珍貴古籍,意在讓公眾走近古籍、了解古籍、感知古籍,做到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該館古籍部主任陳誼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說到「七夕」,大家會想到牛郎織女、穿針乞巧,其實,「七夕」還有一項習俗:曬書。
古代傳說,農曆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曬鱗日」,人們多在這天曬衣服、棉被等,讀書人也往往在這天曝曬書籍,以防蟲蛀。東漢《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據介紹,從現有史料看,曬書被官方重視是在宋代,南宋還將其作為官方活動。據《容齋四筆》、《南宋館閣錄》、《南宋館閣續錄》等,宋高宗紹興、宋孝宗淳熙、宋寧宗慶元年間都舉辦過「曬書會」,一般由掌管圖書的秘書省主持,臨安府承辦,時間多在農曆七月初五、初六、初七。
浙江圖書館的前身是創建於1900年的杭州藏書樓,現有館舍5處,館藏文獻700餘萬冊(件),其中古籍線裝書80餘萬冊(含善本15萬冊)。該館7日的「中華傳統曬書活動」由「文瀾菁華 四部縹緗——浙江圖書館珍貴古籍精品展」和「以書會友 以友輔仁——首屆浙江曝書節」組成。其中,古籍展的「文瀾重構」板塊展出鎮館之寶《文瀾閣四庫全書》(「南三閣」中僅存的藏本),「吳越遺經」展出自雷峰塔出土的《寶篋印經》,「名家翰墨」展出歷代浙籍名家豐坊、陳洪綬、張岱、毛奇齡、袁枚的手跡。
「首屆浙江曝書節」將邀請15位浙江的文獻收藏家雅集,各自曬出最珍貴的一件藏品,分享古籍保護經驗。雅集中將穿插古琴、戲曲、茶道、香道等表演,還原古人七夕曬書雅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