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生活水平慢慢的提高了,人們不再是追求溫飽問題,而是慢慢的追求延年益壽的生活。那麼要如何才能延年益壽呢?下面就為大家整理了古代延年益壽的六個秘訣。
一、常按足三裡,健康遍全身
足三裡穴位於膝關節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為「足陽明胃經」主穴,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之功能。現代科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裡穴,能從X線鋇餐透視中清楚地觀察到胃腸蠕動變得有力而規律;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加食慾,幫助消化,並可增強大腦工作能力,改善心功能;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內分泌激素含量,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對胃痛、嘔吐、便秘、腹瀉、肝炎、膽囊炎及高血壓、下腹疼痛、癱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橈側。主治頭痛、面癱、五官疾病及高熱抽搐等。內關為「足厥陰心包經」要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主治心悸、高血壓、癲癇、哮喘、胃痛、噁心、嘔吐等。
足三裡、合谷、內關為歷代醫家強身治病之三大要穴。近年來,我國學者發現,對此三穴進行按摩,對全身的神經、肌肉、組織、器官可起到顯著的興奮作用,有病則治病,無病則強身,其效果為任何一種體育運動都無法比擬。具體方法是每天定時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別按壓足三裡、合谷、內關穴一次,每穴每次按壓5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
二、每日三梳頭,長壽百病除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文獻《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諸陽之神氣皆上會於頭,諸髓之精氣皆上聚於腦,頭為精明之府。」也就是說,人體的精明活動,完全是靠人體先天和後天的精氣來維持。若有病變,則會出現「頭頸低垂,不能抬起,兩目凹陷無光」的精衰神亂之象。
現代中醫學研究認為:人體之重要十二經脈和四十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匯聚於頭部。頭頂中央(即前髮際後5寸與後髮際前7寸處)有百會、四神聰、上星、頭維穴,項後枕骨一帶有風池、啞門、醫明、玉枕、翳風穴,兩鬃有太陽、率谷穴,額前還有印堂穴。
如以梳子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針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將會起到疏通十二經脈,促進大小周天血液循環,使氣血流暢,調節大腦神經功能,增強腦細胞的新陳代謝,延緩腦細胞的衰老,增強記憶力,醒腦提神,還能消除各種勞累疲倦、失眠煩躁、三叉神經痛、偏頭痛以及聰耳明目等多種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為此,有人主張「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後梳一回,中午休息後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兩分鐘梳60-100次為宜。只要你持之以恆地梳頭,就會感到頭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髮變黑,食慾增加。由此可見,勤梳頭的確是一種保養人體精、氣、神的最簡單經濟的長壽保健方法。
三、時時搓腳心,湧泉保健康
腳部乃「三陰交之始,三陽交之終」,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有26塊骨,19塊肌肉,33個關節,50多條韌帶,50多萬條血管,4萬多個汗腺……祖國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繫,布滿了相關全身器官的反射區。
但由於腳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主要薄弱環節,容易遭受寒溼邪氣的侵襲,可見人體健康與否,和腳部健康關係極大,所以腳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顯得尤為重要。歷代醫學家認為,腳部保健並對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湧泉穴(即腳心中央凹陷處)。
針炙經典文獻《靈樞·本輸》說:「湧泉屬足少陰腎經」,「腎出於湧泉」。意思是說,腎經之經氣猶如水井中泉水一樣,將從這裡源源不斷地湧出,長期不斷,經常以熱水浸泡後搓此穴,既可以溫補腎經,益精填髓,舒筋活絡,平衡陰陽,又可以舒通心腎,滋生腎水,抑制腎臟虛火,排洩體內毒素雜物;
既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禦寒暖體,緩解肌肉緊張,消除各種疲勞,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氣,祛風溼,助消化,通大便,止瀉痢;同時,還能治療頭頂痛、疝氣、腎炎、性功能衰退、小兒驚風、失眠、高血壓、冠心病、心悸、咽喉腫痛、腳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幾十種疾病。正因為如此,湧泉穴才被中外醫學權威譽為「健身之穴」。
四、朝暮勤叩齒,到老牙不落
叩齒,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覆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法,俗稱「叩天鍾」。清朝尤乘的《壽世青編》說:「齒為筋骨之餘,宜常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清爽……」中醫經典《類經》說:「腎主骨,齒者骨之餘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生骨髓,腎氣實,齒更髮長。」也就是說:人體骨骼體質有賴於骨髓的營養,而骨髓則為先天之本腎精所化生。
腎精衰少,則不能充養骨髓,代表「腎之標,骨之本」的齒就會生長遲緩,新陳代謝功能低下,或鬆動,或質蝕,或病變,或脫落……現代醫學也認為,經常叩齒,不僅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局部氣血運行和經絡暢通,保持並增強咬肌和牙齒根基部的整體機能,還能延緩老年性機體萎縮帶來的凹臉癟嘴狀。
最為可貴的是,經常叩齒還能十分有效地增強牙周黏膜組織纖維結構的堅韌性,提高牙齒抗齲能力和咀嚼功能,促進口腔、牙床、牙齦和整個牙齒的血液循環,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並及時充盈其中組織營養,增強牙齒的抗病抗菌能力,從而使牙齒變得更加堅固,整齊潔白,豐潤光澤。
民諺「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這個意思。具體做法是:精神放鬆,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默念叩擊;先叩臼牙,再叩門牙;輕重交替,節奏有致。終結時,再輔以「赤龍(舌頭)攪海,漱津勻吞」法則會使效果更佳。
五、每天勤揉腹,氣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來回搓擦「介於胸和骨盆之間,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內臟」的一種養生保健法。祖國醫學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官城,陰陽源」。金代李東垣的《脾胃論》說:由於勞役過度致脾胃失之健運,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短其滋養,形成內傷。
明朝李中梓的《醫宗必讀》也說:「脾(胃)為後天之本。」認為脾胃居中,噴灌四方,為心、肺、肝、腎四髒的給養源,負責主運化水谷精微和統攝精血神液來充養敷布全身,令五臟六腑常壯無恙。通過揉腹,既可以調理脾胃。通和氣血,培補神元,又可以「通和上下,分琿陰陽;去舊生新,清脾化痰;敷養腎精,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傷之百症。」
現代醫學證實:揉腹既有強健脾胃、胃腸和腹壁肌,促進大小周天血液,包括淋巴液循環和胃腸蠕動加快的功能,還有治療中老年性便秘、胃腸潰瘍、周期性失眠、前列腺炎、腎炎、疝氣、遺精、高血壓、冠心病、*25120*、肺心病的療效。尤其難得的是,揉腹還能促進腹壁脂肪的自行收縮和消減,是行之有效的「減肥法寶」。
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轉法》介紹為宜:先用右手大魚際在胃脘部按順時針方向揉摸130次,然後下移至肚臍周圍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後逆向重複一遍。或者沿腹部四周,從右下開始向上,繼之向左,再從左上向下,順向揉摸。揉摸次數可因人而異,不必拘泥。由於腹藏五臟,經絡甚多,除飽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腹痛、內臟惡性腫瘤等最好不揉腹。
六、每天伸懶腰,健美助血運
有句帶有貶意的民諺叫「懶人伸懶腰」,其實這是一種傳統的偏見。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散脊柱的自我鍛鍊。
唐朝孫思邈說得好:「血不運則百病生。」意思是說:如果人體的血液循環狀態不好,甚至不能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營養物質,就會出現「精衰、氣竭、神亂」病象。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血液循環是靠心臟和肌肉的收縮來完成的,尤其是離心臟較遠的靜脈血管,就更要靠肌肉的收縮來加速血液流回心臟。由於伸懶腰時,人體會自然形成雙手上舉、肋骨上拉、胸腔擴大,使膈肌活動加強,形成深呼吸姿態,以此牽動全身,並引發大部分肌肉收縮,並將淤積血液趕回心臟,從而達到加速周身血液循環的目的。
「懶人伸懶腰」的好處是:能使頸部血管舒暢地把血液輸送到大腦。大腦得到充分的營養,疲勞消除,從而精神振奮;能使全身神經肌肉得以舒展,促進機體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進機體新陳代謝;能消除腰肌過度緊張,並防止腰肌勞損,而且能及時糾正脊柱過度向前彎曲,保持健美體型。
綜上所述,各種健身方法都不受時間、環境等條件的限制。關鍵在於您能否付諸實施,並持之以恆。願此文能助您青春常駐、身輕體健、延年益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