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學習生涯之外的書籍,《讀者》是陪伴我時間最長的。我對它的印象很深刻,直到現在我都記得它曾經問過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這個問題可能沒有答案。因為世界太紛擾,而人類太渺小,我們無法去左右這個世界發生什麼,無法抗拒,無法預料……
前些天偶然一次接觸到了《莊子》一書,我的內心似乎有了「結果」,我們既然無法改變這個世界,那為何不去「逍遙」?自由靈魂和灑脫貫穿了他的一生。這樣一位哲學家,立著無數,「魚」也成為了這些觀點中出現最多的字眼。
他曾把自己總結的智慧寫進了三條「魚」之中,在今天也被人們當做三個人生境界,具體代表的是什麼呢?
北冥之魚
莊子的經典名篇《逍遙遊》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表面上看似十分快樂,乘著夏天的風,從北冥飛到南冥。殊不知一旦沒有風,只能面臨高空墜落的局面。
在莊子眼中,人一定不可以過度依賴萬物。物質是每個人的追求,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這些東西也只會短暫滿足人們的內心。如果長期繼續下去,就會形成所謂的依賴。人一旦被物質所牽絆,就會失去最真實的自己,最基本的價值觀自然也會喪失。
說到這我想起了一句話:君子使物,不為物使,「不為物所累」才是最大的生活智慧。不管是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我們都必須有一個恰當的尺度。在「知足」、「夠用」的情況下,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何不為瀟灑?
濠河之魚
莊子在《秋水》裡說的第二條魚叫做儵,是濠河之魚。當時莊子和惠子一同出行,路過濠水的橋上莊子說道:「你看這些儵魚在下面遊得多麼快樂」,惠子回答:「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莊子又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這件事情的重點並不在儵魚身上,而是魚嬉戲時的快樂。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他是自己走出來的,又不是別人寫好的劇本,別人怎麼知道真正的悲歡?所以一切都應該像魚這樣,拋開生活中的雜念,自然也沒有那麼多的憂愁。
當今社會中許多人有一個特點:喜歡假裝成別人喜歡的樣子,你不累嗎?自己明明與眾不同,為什麼總要希望和別人一樣呢?絞盡腦汁去想著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畢竟快樂屬於自己,難道不是嗎?
車轍之魚
這一條魚是莊子在《大師宗》裡說過的: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為了生存,它們兩個相互為對方吐泡沫,以此勉強來維持生存。看似一個感人的故事,殊不知也是另一種煎熬。與其這樣煎熬,那還不如各自放手,尋找更加廣闊的海洋。
世事無常,生活中避免那些不了會離開自己的人,沒有「過客」的人生不叫人生,這也是一種「常態」。就拿愛情來說,它是浪漫的,但有時也是殘酷的,人世間也充滿了以愛的名義而發生的悲劇,難道自己的生活就不要繼續了嗎?
這也是莊子的一個觀點:無待,如果活在「有侍」的糾纏下,人生自然也無法逍遙,更不要談盡歡。紅學的研究者蔣勳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離合悲歡」是人生中的常態,能真正陪你走完一生的只有自己。
三條魚,你是哪一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