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天放
從今年9月開始,無論是學電子工程,還是環境科學,所有清華大學本科新生的課程表上都將增添一門共同的必修課——「寫作與溝通」。近年來,「大學生寫作能力差」的報導頻現。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無法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論文缺少邏輯」「寫論文就是他人論文觀點的拼湊」「總是有很多病句」「不會總結」等讓不少學生表示「一寫論文就發愁」。(5月21日《光明日報》
「我都多大了,還要上語文課?」記者隨機採訪了十幾位大學生,「天之驕子」們如是說。從此話中可知,學子們對「寫作與溝通」這門課的理解,還停留在中小學時的「語文課」層次。不錯,「寫作與溝通」確實屬於「語文課」範圍,卻是更深層次的訓練,如培養人的邏輯思維、表達能力,在更複雜的環境下培養溝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維等,這也是清華大學煞費苦心開設「寫作與溝通」課的主因。
大學生的溝通能力欠缺、語病不斷、缺少邏輯、不會總結……導致的後果不僅是寫作能力退化,影響的是整個語言能力乃至學業水平的下降。如報導中提到的,本科生,甚至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都語言不通、邏輯混亂。由於缺少論文寫作相關的指導課程,有很多老師也不得不降低對學術論文的要求。即便是國內名校新聞專業出身的實習生,「寫作功底也越來越差了」:「採寫的稿件經常邏輯不清、層次不分,甚至還經常出現語病、錯字,一看就是基本功訓練沒有到位。」
既然基本功差,就要正視現實。而大學生寫作能力差、溝通能力不足,大學被迫開設「寫作與溝通」課,反映的恰恰是中小學階段對此的教育和培養出了問題。誠如北京大學教授盧曉東所言,大學生寫作能力差的一個原因在於中小學階段的寫作教育沒跟上:「在整個中小學階段的語文設置上,我們對語法、字詞的正確性方面要求非常高,比如字聲要發音很準,寫字的筆畫不能出錯,成語的解釋只能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但是對寫作的要求卻並不高。」
大學生需要在寫作和溝通上「回爐」,當然原因眾多,但稍加分析就不難看出,應試教育當是「禍首」。如果自己的母語都用不好,簡單的寫作中都出現語言、邏輯等常識性錯誤,或日常溝通都成問題,那麼,雖然從考分上看算是合格甚至優秀,但從能力來看,考再高的分也是「不合格」。
遺憾的是,在我國的多數大學,都沒有開設寫作課,就是有也多為「選修」而非「必修」。甚至原有的和母語教育相關的「大學語文」課程也日益邊緣化,「再加上這門課程大多被定位為『文學素養課』,缺乏對基本寫作能力的訓練,對學生寫作能力、思辨能力的提升作用並不大。」更遺憾的是,大學生對這類課程的興趣不大,學生們的焦慮,似乎也只出現在需要寫論文、交總結等「特定時間」。
可見,「寫作與溝通」課成為清華學生的必修課,顯得多麼必要。而這類課程怎麼開、講什麼、誰來講,需要各院校根據自身的實際而定。縱觀世界名校,無不在融合學術、道德、社會問題,或是一手研究、文本細讀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鼓勵學生研究資料,注重教會學生如何深入閱讀、分析、寫作,使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邏輯分析能力,或學會總結本領等。由此,重視寫作與溝通,把其提到必修課高度,顯得十分必要。這不僅事關母語寫作,還關係到大學生基本的學術能力。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