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 謝明宏,編輯 李春暉,36氪經授權發布。
忽如一夜春風來,翻菜譜成為過去式,電視女主持喊你回家吃飯的聲音也不香了。人們的目光被辦公室小野所吸引,為李子柒的古風而傾倒,甚至郭泫雅吃個草莓都能被模仿獨特的尖叫。
抖音、快手、豆瓣、B站、微博、西瓜視頻、小紅書……放眼望去,網際網路的菜系品類之複雜,遠甚於傳統的八大菜系。城市美食和鄉土特色,依舊是中流砥柱。不食煙火的創意美食,和蘇乞兒式的邋遢吃播,竟也完美融為一爐!
古代食家復活,未必能在美食短視頻中佔有一席。《隨園食單》的作者袁枚,奢華比不過「一碗平淡無奇的蛋炒飯」。他不知道如今的炫耀方式,是用華麗的食材搭配「山藥蛋」式的土名字。
《山家清供》的主人林洪,逼格遠不如教你好好生活的「一人食」。關於食物,再美麗的傳說和軼事,都要敗給「兜售生活方式」的心靈雞湯。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哦,這比想吃萵苣又種不出來的杜甫的牢騷感人多了。
五花肉終結者·荔枝的天敵·一路向南的美食家蘇東坡。他創造的「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紅燒肉口訣,在「貧窮料理」浩如煙海的「巧方子」面前失去了光彩。現代人等不了幾個小時的功夫菜,更愛視頻裡的「短平快」。
倒不是厚古薄今,時代在進步,烹調在發展,美食的載體不可能一成不變。味精1908年發明的,同治皇帝沒嘗過。仿膳請溥儀的弟弟溥傑試菜的時候,他覺得比前清的御膳房更勝一籌。
真正令人遺憾的是,短視頻美食中的精緻不是真精緻,那些粗糙也被模糊了樣子。鏡頭的背後是十數人的團隊在操刀,淳樸的笑臉可能是精心呈現的預案。而對擁躉們,一看就會,一學就廢。總是在收藏,從未開始做。
令人沉迷的真是美食,還是已經被算法遮蔽的套路,葉公學菜的我們還沒弄清楚。
快手的美食物產,最先勾連的是田園牧歌式的鄉村圖景。不管是竹筒飯、東北亂燉、野生魚、野豬肉,還是草莓、血橙、花生、餈粑,這些美食最大的特點就是原生態。
以「浪漫侗家七仙女」的「侗家米糕」為例,身著侗族特色服裝的少女、古樸的石磨、傳統的製作方法就能讓食物充滿吸引力;「伍阿哥」則致力於還原古法工序,緩慢的視頻節奏映射的是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
在快手,家常菜的路線易於上手「打卡」,但也要搞一點混搭才有流量。
「農村鴨子哥」以熱帶水果為主題展開製作,痴迷於「各種水果入饌」,百香果蒸雞蛋算下了蠱吧?而「山藥視頻」與「滇西小哥」的美食製作過程,沒有配料做法的詳細注釋,重在展現人物和生活方式。滋滋冒油的肉類近鏡,成為一種「在製作」的狀態佐證。
「山藥視頻」通常以俠客裝扮亮相,手持「屠龍刀」輔以武俠配樂。這也釋了硬糖君思考多年「武俠劇裡的烤兔烤魚烤雞到底香不香」的惑,如果他們像美食博主一樣隨身自帶鹽糖醬醋的話,應該是好吃的!
還有部分生活紀實號,比如「山炮美食」,在徒步旅行中「邊走邊吃」。紅燒肉普通,但是「西藏拉薩紅燒肉」是不是不明覺厲?不過山西徒步東北旅程結束後,更新的素材又回到了家常菜。
從視覺修辭來看,美食自媒體都是「身體敘事」的高手。在鮮明的自我裝飾中,力求生動逼真和場景化。
第一類是「田園想像體」。「鄉野麗江嬌子」的內容主要是雲南寶媽用各種鄉野食材給孩子做美食。服飾基調是素色棉質,畫質是清雅田園風,標題多是淺粉、米黃色。這類的身體敘事特徵是輕柔緩慢地摘菜、餵飯,體現自我特徵的穩定。
另一類是「劇場表演式」。例如「山村裡的味道」,江西農民蔣金春打扮成魯智深和沙僧的模樣,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身體敘事誇張、情節安排戲劇化。想必蔣老師是受了《水滸》啟發。看到魯智深找鎮關西「肥瘦臊子各買十斤」的情節,自然可以確定他是吃得起豬肉的挑剔食客。
這種劇場也可以被挪用到多種「分場景」,「料理小穎」就以劇情表演著稱。做雞蛋吐司三明治之前,還和「同學」竊喜一下老師還沒來上課,偷摸做感覺更帶勁。這書讀得又帶鍋又帶手機又窩雞蛋的,學校難道是新東方?
技術的革新讓人們在中介體驗中形成了一種無中介的錯覺,這也是為什麼抖音的城市美食帳號大多圈粉迅速。所謂的抖音「網紅城市」,當地美食要佔一半軍功章。
「西安美食達人圈」,曾發布「西安八裡村,30塊錢吃到撐」的視頻;「重慶美食圈」以重慶人熟知的街區作為場景,親和力與現場感自不必言;「南通熱門美食圈」發布的「街角油燈」,和「蘇州美食探店」發布的「三塘街蛋餅」,均為受眾營造了身臨其境的親近感。
戈夫曼在他的「擬劇理論」討論了場景的效用。他認為社會就是一個舞臺,每個人既是表演者也是觀眾。抖音美食視頻就是典型「擬劇」。他們以單身獨居者、辦公室料理達人、暖心媽媽、大胃王吃貨等角色入場 ,將廚房、庭院、辦公室作為拍攝點,充分利用了不同場景要素。
不同符號吸引不同的圈層受眾,李子柒走的是唯美古風。雖每一幀都力求唯美清新,還是覺得劈斧頭劈不過她;辦公室小野則利用辦公器材做菜,「熨鬥烤肥牛」「飲水機煮火鍋」等頗具安全隱患的操作與嚴肅的辦公場景形成反差;大胃王密子君每次拍美食視頻都是幾十碗面或一桌子菜 ,以量取勝不謀其味。
走紅的美食博主,大多有一個清晰的創作理念貫徹。「日食記」中姜老刀每期都講述一個溫暖治癒的小故事;「戈姐聊美食」的戈姐每次都說,最近女兒想吃什麼;麻辣德子經常雙手合十,許諾做菜給老婆吃。細想之下,未必戈姐的女兒和德子的老婆,經常想吃美食吧?
在抖音,美食成為敲人心門的磚頭。做菜,很大程度上是經營人設。在「戈姐聊美食」的下面有很多「好想做您的閨女」「想我媽了」的評論 ,這種情感連接大大增加了粉絲的存量和忠誠度。
一旦某種風格和符號被強化,其他博主即便模仿也不能取得好效果。針對同質化內容,受眾本能地進行了「對抗式」解讀。網友總要在一些模仿德子手勢的美食視頻下面調侃「對不起 ,我忘不了德子」。
看抖音越多,越懷疑自己的動手能力。「美食小童」的主角僅僅是一名八歲的孩子,刀工和熟練程度卻都達到了普通家庭婦女的水平。在同樣的年紀,硬糖君會炒蛋炒飯已經被誇懂事了。這樣的誇讚,我原是不配。
「金燦的油餅嘎嘣脆,牙齒一碰它就碎。溼嫩的燒麥成雙成對,黏在一起互相依偎。燒麥柔軟的身軀被牙齒擠壓,埋伏許久的湯汁,從麵皮從糯米從豬肉從香菇,從東從南從西從北,從四面八方,從五萬六餅,從海島冰山中噴湧而出」。
這段抖音「綿陽料理」的美食文案,幾乎可以和《食神》中的誇張臺詞媲美。在視聽風格上,抖音和快手的美食帳號均有意無意地「過濾」掉了烹飪過程中的雜音,重點保留食材變化的同期聲。
切菜的節奏感、鍋中燉煮的「咕嘟」聲、熱油澆下的「滋啦」不一而足。更有甚者,還會播放出食客吃飯的聲音,凸顯享用的滿足,美食播和吃播難分軒輊。
在抖音,美食短視頻在講述做飯過程的同時,企圖向人們展現出一幅理想化的生活圖景,並以此來關照受眾生活。弔詭的是,當硬糖君購買博主所推薦的食材,按照視頻中的方法,使用同樣的高級廚具進行操作,理想的生活狀態卻似乎更遙遠了。
在快手,當你以為可以無限貼近「歸園田居」的生活時,只是達成了一種想像性的在場。雞鴨是別人的雞鴨,草房是別人的草房,鄉野是回不去的執念。鏡頭只截取了大鍋燉鵝的豪邁,沒有聚焦終年勞作的無奈。
現實中難以觸碰的多元場景,被美食短視頻給「包辦」了。文藝清新的家庭、恬靜淳樸的鄉村、原始寂靜的野外、另類有趣的辦公室、每天偷吃零食的校園。
當現實邏輯缺位,「虛擬幻象」就悄然而至。人們不是不願意擁抱真實,而是美食的撫慰人心太難抵抗。「李子柒」曾因輿論困擾停更十天,之後通過向網友展示大量素材,來證明自己拍攝過程的真實性。
其實大可不必,菩提無樹明鏡非臺這種玄虛,一旦自證就等於自白。真心曠達,又何必拘泥於終日向旁人曝露你的生活?在日漸程式化的拍攝模式中,美食短視頻為觀眾構建了一種統一的審美標準。
獨身一人食,務必簡潔精緻,鋪上帶有INS風的小桌布和低沉的迷人嗓音;山野村夫,務求席地而坐,流觴曲水旁來個石板烤洋芋;都市夜食堂,務要一個溫情故事鋪墊,一份泡麵都能引人流涕。飯菜都是別家的香,卻忘了每家的鍋底都是黑的。
至於那些動輒「會須一吃三百碗」的吃播,恐怕連豬八戒吃人參果的樂趣也沒了。若是真餓還好說,靠著催吐也是被短視頻流量給「綁架」了。當年天蓬可沒有蹲在鏡頭前抱著一筐高老莊饅頭,用著大眼瘦臉,嘴裡嘟囔著「老鐵走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