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走進吉州區御軒農業蔬菜基地,70餘個陽光大棚整齊排列,棚內有蘆筍、黃瓜、辣椒、豆角、聖女果等10餘種果蔬,一片生機盎然。這是該區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吉州區將蔬菜產業作為農業三大主導產業之一,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設施蔬菜發展為導向,緊緊圍繞「保供」「穩產」目標,強化政策扶持,培育龍頭引領,優化產業布局,吸引鄉賢返鄉助力,推進蔬菜產業規模化、設施化發展,穩定了中心城區「菜籃子」,推動該區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蔬菜種植面積也從2019年的5000餘畝發展到2020年的9700多畝,年產量達10.9萬噸。
強化政策扶持,培育龍頭引領
眼下雖已進入寒冬,吉州區興橋鎮文溪蔬菜基地大棚內卻綠意濃濃,各類葉子菜長勢喜人。王國良是這座大棚的經營者,從事多年建築行業的他,看到國家對於百姓「菜籃子」工程的關心和重視後,搞起了大棚蔬菜種植。王國良介紹,起初種植大棚蔬菜有所顧慮,擔心沒技術沒經驗虧了本。為打消他的顧慮,區農技人員免費為他提供菜苗、化肥,並上門為他進行技術指導,每年還邀請他參加各類蔬菜種植培訓。如今,王國良基本掌握了大棚蔬菜生產技術,年收入10多萬元。
近年來,該區高度重視、強力推動蔬菜產業發展,先後出臺了加快推進城郊蔬菜產業發展指導辦法和獎補辦法,對種植基地、新建設施、質量安全體系等各方面加大財政補貼力度,近3年,該區整合財政資金1700餘萬元發展蔬菜產業。開展技術指導,聘請浙江農學院、省科技特派團、省農科院等蔬菜產業發展專家組成技術指導團,蹲點一線指導基地制定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完善蔬菜標準化生產體系,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指導蔬菜種植。加大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扶持,培育了樟山御軒農業蔬菜基地、興橋古竹溪蔬菜基地、長塘田心蔬菜合作社等一批有影響力、帶動力、示範性強的蔬菜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基地。興橋古竹溪蔬菜基地面積達800餘畝,日供量4萬斤新鮮葉菜上市,成為市中心城區最大的葉菜保供基地。
在政府的引導和良好政策的支持下,大大小小的蔬菜基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王元啟兄弟、劉祥利夫婦、張志清夫婦等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也應運而生。2020年,該區就新建長塘鎮的田畔、案前的凍溪頭、廟背、趙塘、培模的上盤塘,樟山鎮的清湖、祥利農場、牢石蔬菜基地等8個面積100畝以上的蔬菜基地。至目前,該區規模以上的長年保供蔬菜基地總數達1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