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刻苦努力,牛頓終於考上了他嚮往已久的科學殿堂——劍橋大學。校長斯託克先生,為能培養出這樣一位學生而感到驕傲。他向全校的學生號召,學習牛頓堅韌不拔、刻苦學習的精神。多少年後,一提起牛頓,他內心仍充滿著一種愛意。這幾天,格蘭瑟姆鎮克拉克藥房裡,一直洋溢著歡樂的氣氛,一家人都沉浸在牛頓考上大學的喜悅裡,克拉克大嬸更是裡裡外外忙個不停。「大嬸,我忘不了你們,一定會回來看望你們的。」「你是個有志氣的孩子,但是到了大學以後還得努力啊!」克拉克大叔勉勵牛頓。「我不會放鬆自己的,大叔。」「我們也別光顧高興了,讓艾薩克早點休息吧,明天他還要回家看看呢。」「是啊,是啊,早點休息吧,艾薩克。」
第二天,牛頓回到了伍爾索浦。他上大學的消息,像長了腿似的傳遍了全村。「喂,聽說了嗎,艾薩克要到劍橋去讀書了!」「我早就說過,那孩子有出息!」「他媽媽高興得跟什麼似的,臉上都放出光來了!」「嗯,漢娜可真幸福啊!」「如果那時漢娜不讓他繼續讀書,可不把孩子的前程給耽擱了?」「可不嘛,誰說不是!」「聽說,多虧他舅舅和校長的努力,漢娜才鬆口的。」「也是這孩子聰明,愛學習,要不,他舅舅也不會管他的。」牛頓上學的事,一時成為村裡人議論的中心。人們為牛頓高興,也為村裡出現這樣一個人才而感到自豪。牛頓在家裡待了幾天,幫助媽媽做了些家務事。看到媽媽兩鬢的白髮,牛頓感到媽媽實在是太辛苦了,他為自己以前沒有做好家裡的事而深感內疚,所以,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現在能幫媽媽幹多少就儘量幹多少。「以後想幹也幹不成了。」他不無遺憾地想。上路的那一天終於到了。牛頓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家鄉,告別了親人,踏上了通往劍橋大學的路途。劍橋大學是世界聞名的大學,也是英國最古老的大學。它創立於13世紀,設立了許多學院,由於每一所學院的創立人、目的和管理方法不同,它們又各自成為獨立的學院。到牛頓上學的時候,學校已經有16個學院了。
以前,有很多著名的學者、政治家都曾經在這裡學習過,英國最有名望的教授也都聚集在這裡。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為能進劍橋大學學習或者教書而感到自豪。因此,它成了有抱負的人嚮往的地方。牛頓被錄取的是三一學院,這是劍橋大學裡最大的一所學院。「三一」在基督教裡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意思。來自偏僻農村的牛頓,手裡提著舊皮箱,走在劍橋的大街上,像個鄉巴佬似的四處張望。「哪兒是通往大學的路呢?」牛頓的面前有好幾個路口。正當牛頓在街上左右徘徊,不知往哪兒投足的時候,一位紳士模樣的中年男子來到他的身旁。「你是外地人?」「是的,先生。」「來這兒找誰?」「我要去劍橋大學。」「是不是去那裡念書?」「是的。」「噢,你是入學的新生。」「先生,能告訴我到劍橋大學怎麼走嗎?」「當然可以,很樂意告訴你。」「太謝謝您啦。」「你要去哪個學院?」「三一學院。」「噢,三一學院離這兒並不遠。就是從左邊這條路往前走,再過一個路口,右轉彎,過馬路就是了。」牛頓謝過那位紳士後,疾走快行,很快來到了三一學院的門前。只見美麗而壯觀的學校大門上雕刻著英王亨利八世的肖像,這位英王不僅創立了英國國教,也是這個學院的創辦人。校門兩側則是美麗的林蔭道,地下是綠茸茸的草坪,還有噴射著弧線形狀水柱的噴泉。

站在這裡,望著他嚮往已久的學院,牛頓不禁感慨萬千。「啊,我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只需向前跨一步,我就進到了學院裡了。」跨進校園,又是一番景象。三一學院的校園非常漂亮,也許與英國人崇尚藝術有關。校園內繁花似錦,綠草如茵,各具特色的建築物掩蓋在參天大樹之下。垂柳婀娜,河水清澈流淌,環境真是優雅極了。在學校的禮拜堂裡,掛著由劍橋大學培養出來的各個領域的學者的肖像,這是劍橋的光榮和驕傲。圖書館裡擺滿了各科目的珍貴書籍,這真讓牛頓大開眼界。在四周的牆壁上,擺著在這所大學裡攻讀過的有名望的學者的大理石半身雕像,看到他們,牛頓心裡升起了崇敬之意。想到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前面的道路還很長,牛頓不由得暗下決心:「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努力學習!」當初,金格斯中學的校長斯託克先生,為什麼推薦牛頓到三一學院讀書呢?僅僅是因為三一學院是劍橋大學裡最大的一所學院,會集有眾多的優秀教授嗎?其實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三一學院有減費生的制度。當時的劍橋大學,並不是所有的學院都有減費生的制度。為了把家境不太富裕的牛頓送到大學去學習,斯託克先生也是費了不少心血,動了不少腦筋,最後終於為牛頓選擇了三一學院。他像父親般關心著牛頓的成長。「減費生」,這是人們給那些得到某些優惠的窮學生的一種稱呼。
由於經濟困難,進校後不久,牛頓就申請成為一名工讀減費生,他每天把學生餐廳出售的食物和飲料分送給就餐者,所得的報酬則是本人可以免費就餐。許多富家子弟瞧不起「減費生」,嘲笑他們的貧寒出身,似乎自己高人一等。所以,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就缺少奮鬥精神和刻苦學習的意志,白白地浪費了大好的學習光陰。牛頓可沒小瞧自己「減費生」的身份,他知道自己現在的學習生活來之不易,因此十分珍惜自己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學習權利。生活上他從不與別人攀比,衣著毫不講究,依然是農家子弟的那身打扮,只知道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牛頓一直牢記斯託克先生的囑咐:「要有吃苦的精神,做別人瞧不起的小事,頂住嘲笑,只管埋頭學習吧。」是的,牛頓雖然出身卑微,可他的精神卻不卑微,人格並不卑微。所以,他從不把那份工作看得卑微。不僅如此,他還很感謝那份工作,是那份工作,鍛鍊他戰勝世俗觀念,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樣,兢兢業業做著那份工作。當他把食物送到一位富家子弟餐位時,那位富家子弟白了他一眼,說:「真不理解,你怎麼會這麼心甘情願做這些事?」「為了學習。」「那你也用不著這麼認真。」「我對它跟對待學習一樣,這是我的性格。」「哪來的勇氣?」「一想到我可以留在這裡學習,什麼苦都可以吃。」
聽到牛頓不卑不亢的回答,那位富家子弟非常傲慢地搖了搖頭,也許他永遠也不會理解,來自偏僻農村的農家子弟對知識的渴望,對學習的渴望。在無憂無慮生活中泡大的人,又怎麼能知道農村孩子所度過的艱苦歲月?正因為牛頓的勇於吃苦和勤奮好學的精神,他才在三一學院站住了腳跟。但是,學習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牛頓能夠不斷戰勝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