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有心人,牛頓終於考上了他嚮往已久的科學殿堂劍橋大學

2020-12-05 思來想去好無奈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刻苦努力,牛頓終於考上了他嚮往已久的科學殿堂——劍橋大學。校長斯託克先生,為能培養出這樣一位學生而感到驕傲。他向全校的學生號召,學習牛頓堅韌不拔、刻苦學習的精神。多少年後,一提起牛頓,他內心仍充滿著一種愛意。這幾天,格蘭瑟姆鎮克拉克藥房裡,一直洋溢著歡樂的氣氛,一家人都沉浸在牛頓考上大學的喜悅裡,克拉克大嬸更是裡裡外外忙個不停。「大嬸,我忘不了你們,一定會回來看望你們的。」「你是個有志氣的孩子,但是到了大學以後還得努力啊!」克拉克大叔勉勵牛頓。「我不會放鬆自己的,大叔。」「我們也別光顧高興了,讓艾薩克早點休息吧,明天他還要回家看看呢。」「是啊,是啊,早點休息吧,艾薩克。」

第二天,牛頓回到了伍爾索浦。他上大學的消息,像長了腿似的傳遍了全村。「喂,聽說了嗎,艾薩克要到劍橋去讀書了!」「我早就說過,那孩子有出息!」「他媽媽高興得跟什麼似的,臉上都放出光來了!」「嗯,漢娜可真幸福啊!」「如果那時漢娜不讓他繼續讀書,可不把孩子的前程給耽擱了?」「可不嘛,誰說不是!」「聽說,多虧他舅舅和校長的努力,漢娜才鬆口的。」「也是這孩子聰明,愛學習,要不,他舅舅也不會管他的。」牛頓上學的事,一時成為村裡人議論的中心。人們為牛頓高興,也為村裡出現這樣一個人才而感到自豪。牛頓在家裡待了幾天,幫助媽媽做了些家務事。看到媽媽兩鬢的白髮,牛頓感到媽媽實在是太辛苦了,他為自己以前沒有做好家裡的事而深感內疚,所以,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現在能幫媽媽幹多少就儘量幹多少。「以後想幹也幹不成了。」他不無遺憾地想。上路的那一天終於到了。牛頓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家鄉,告別了親人,踏上了通往劍橋大學的路途。劍橋大學是世界聞名的大學,也是英國最古老的大學。它創立於13世紀,設立了許多學院,由於每一所學院的創立人、目的和管理方法不同,它們又各自成為獨立的學院。到牛頓上學的時候,學校已經有16個學院了。

以前,有很多著名的學者、政治家都曾經在這裡學習過,英國最有名望的教授也都聚集在這裡。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為能進劍橋大學學習或者教書而感到自豪。因此,它成了有抱負的人嚮往的地方。牛頓被錄取的是三一學院,這是劍橋大學裡最大的一所學院。「三一」在基督教裡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意思。來自偏僻農村的牛頓,手裡提著舊皮箱,走在劍橋的大街上,像個鄉巴佬似的四處張望。「哪兒是通往大學的路呢?」牛頓的面前有好幾個路口。正當牛頓在街上左右徘徊,不知往哪兒投足的時候,一位紳士模樣的中年男子來到他的身旁。「你是外地人?」「是的,先生。」「來這兒找誰?」「我要去劍橋大學。」「是不是去那裡念書?」「是的。」「噢,你是入學的新生。」「先生,能告訴我到劍橋大學怎麼走嗎?」「當然可以,很樂意告訴你。」「太謝謝您啦。」「你要去哪個學院?」「三一學院。」「噢,三一學院離這兒並不遠。就是從左邊這條路往前走,再過一個路口,右轉彎,過馬路就是了。」牛頓謝過那位紳士後,疾走快行,很快來到了三一學院的門前。只見美麗而壯觀的學校大門上雕刻著英王亨利八世的肖像,這位英王不僅創立了英國國教,也是這個學院的創辦人。校門兩側則是美麗的林蔭道,地下是綠茸茸的草坪,還有噴射著弧線形狀水柱的噴泉。

站在這裡,望著他嚮往已久的學院,牛頓不禁感慨萬千。「啊,我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只需向前跨一步,我就進到了學院裡了。」跨進校園,又是一番景象。三一學院的校園非常漂亮,也許與英國人崇尚藝術有關。校園內繁花似錦,綠草如茵,各具特色的建築物掩蓋在參天大樹之下。垂柳婀娜,河水清澈流淌,環境真是優雅極了。在學校的禮拜堂裡,掛著由劍橋大學培養出來的各個領域的學者的肖像,這是劍橋的光榮和驕傲。圖書館裡擺滿了各科目的珍貴書籍,這真讓牛頓大開眼界。在四周的牆壁上,擺著在這所大學裡攻讀過的有名望的學者的大理石半身雕像,看到他們,牛頓心裡升起了崇敬之意。想到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前面的道路還很長,牛頓不由得暗下決心:「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努力學習!」當初,金格斯中學的校長斯託克先生,為什麼推薦牛頓到三一學院讀書呢?僅僅是因為三一學院是劍橋大學裡最大的一所學院,會集有眾多的優秀教授嗎?其實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三一學院有減費生的制度。當時的劍橋大學,並不是所有的學院都有減費生的制度。為了把家境不太富裕的牛頓送到大學去學習,斯託克先生也是費了不少心血,動了不少腦筋,最後終於為牛頓選擇了三一學院。他像父親般關心著牛頓的成長。「減費生」,這是人們給那些得到某些優惠的窮學生的一種稱呼。

由於經濟困難,進校後不久,牛頓就申請成為一名工讀減費生,他每天把學生餐廳出售的食物和飲料分送給就餐者,所得的報酬則是本人可以免費就餐。許多富家子弟瞧不起「減費生」,嘲笑他們的貧寒出身,似乎自己高人一等。所以,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就缺少奮鬥精神和刻苦學習的意志,白白地浪費了大好的學習光陰。牛頓可沒小瞧自己「減費生」的身份,他知道自己現在的學習生活來之不易,因此十分珍惜自己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學習權利。生活上他從不與別人攀比,衣著毫不講究,依然是農家子弟的那身打扮,只知道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牛頓一直牢記斯託克先生的囑咐:「要有吃苦的精神,做別人瞧不起的小事,頂住嘲笑,只管埋頭學習吧。」是的,牛頓雖然出身卑微,可他的精神卻不卑微,人格並不卑微。所以,他從不把那份工作看得卑微。不僅如此,他還很感謝那份工作,是那份工作,鍛鍊他戰勝世俗觀念,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樣,兢兢業業做著那份工作。當他把食物送到一位富家子弟餐位時,那位富家子弟白了他一眼,說:「真不理解,你怎麼會這麼心甘情願做這些事?」「為了學習。」「那你也用不著這麼認真。」「我對它跟對待學習一樣,這是我的性格。」「哪來的勇氣?」「一想到我可以留在這裡學習,什麼苦都可以吃。」

聽到牛頓不卑不亢的回答,那位富家子弟非常傲慢地搖了搖頭,也許他永遠也不會理解,來自偏僻農村的農家子弟對知識的渴望,對學習的渴望。在無憂無慮生活中泡大的人,又怎麼能知道農村孩子所度過的艱苦歲月?正因為牛頓的勇於吃苦和勤奮好學的精神,他才在三一學院站住了腳跟。但是,學習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牛頓能夠不斷戰勝自己嗎?

相關焦點

  • 牛頓的故事:通向劍橋
    就像那個挑釁牛頓引發教堂花園裡決鬥的男孩,很難說得上使牛頓的貴人可卻是至關重要的。「打架」這件事也成了牛頓中學時代最值得敘述的事情,這將是一件改變牛頓的人生軌跡,影響哲學發展,促進科學誕生,誘發工業革命,革命人類進程的大事。本來十七世紀兩個處於青春期男孩的一場普通的「戰鬥」並無什麼值得訴說的,但當這件事發生在改變歷史的人物身上就顯得不同凡響了。
  • 英國劍橋大學擁有著如此深厚的歷史氛圍,看到牛頓的那棵蘋果樹
    劍橋大學的校訓是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漢譯為:「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或「此地乃啟蒙之所,智慧之源。」劍橋大學還有一個拉丁文校訓,引用的是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蝕,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
  • 1667年4月,牛頓告別了家人,返回了劍橋大學
    1667年4月,牛頓告別了家人,返回了劍橋大學。兩年過去了,劍橋在瘟疫結束之後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來自於歐洲各地的學子操著十餘種語言在交談著。園丁在忙著給樹木剪枝,給花壇澆水。牛頓深深地吸了一大口新鮮空氣,臉上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
  • 牛頓預言2060年是末日?晚年研究神學的牛頓,是否說對了?
    但是牛頓的觀點卻與當時的宗教觀點完全相反。1667年牛頓回到了劍橋大學,如果他想考取研究生,就必須考牧師,牛頓怎麼可能會願意,於是就想了一個好方法。他向學校聲稱先考研,牧師還在學習中,結果牛頓都畢業了,也沒有考上牧師。
  • 牛頓到底長什麼樣?
    牛頓的時代沒有照相術,好在他是個大牛人,當時不少知名藝術家都曾為他造像,其中兩三幅肖像畫已廣為流傳,更多的則鮮為人知。美國科學史家韋斯特弗爾(Richard S. Westfall,1924-1996)的《永不止息》[Westfall,1983] 被學界公認為權威的牛頓傳記,書中蒐集了傳主不同時期的圖像20餘種。
  • 劍橋大學共有31個學院,牛頓、達爾文、霍金就在此完成學業
    劍橋大學共有31個學院,幾乎和劍橋市區融為一體。這所頂級名校培養出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家及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徐志摩、金庸也曾就讀於此。各學院建於不同時期,建築風格也各不同保留著中世紀以來的風貌,校舍的門廊、牆壁上仍然裝飾著古樸莊嚴的塑像和印章,遊覽起來實在是賞心悅目。
  • 科普向:牛頓和他的老師巴魯
    牛頓和他的老師巴魯(Barrow,也譯作巴羅等)巴魯(Isaac Barrow, 1630年 10月生於倫敦,1677年 5月4日卒於倫敦)是牛頓的老師,也是最早賞識牛頓才能的人,他在1644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48年取得學士學位,那時才18歲.後來成為母校的教授和副校長(1675) 。巴魯1664年被選為第一個「路卡斯教授」。
  • 牛頓劍橋初露鋒芒
    ——牛頓牛頓的偉大眾所周知,那麼他是如何獲得的呢?正如他所說的話,辛苦是獲得一切的定律。牛頓適應了聖三一學院的基本生活,有機會接觸到,聖三一學院的大量的珍貴自然科學著作和手稿。開始投入到如饑似渴的學習當中。
  • 蘋果砸中牛頓的故事是真的嗎?
    17世紀60年代的某一天,牛頓坐在家裡的蘋果樹下深思。這時,一個蘋果忽然從樹上掉落,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受到蘋果落地的啟發,隨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則科學童話在中國可謂是膾炙人口,上過小學的人基本上都知道。然而,歷史事實似乎與此頗有出入。
  • 他14歲考上劍橋大學,用了這套方法!哈佛校長:值得每位家長聆聽
    他2歲那年,失去了爸爸。半年後,他媽媽,將他託付了一位遠房叔叔家。遠房叔叔成了他新的「父親」。從一次不幸開始,沒想到,他,14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被劍橋大學破格錄取。後來又在許多領域取得卓著的成就,一生富足而幸福!
  • 達爾文筆記本原稿不翼而飛,劍橋大學進賊了?
    在得出被盜的結論後,劍橋大學已通知劍橋郡警方,此案已被記錄在國家藝術品失蹤登記冊上,以查找丟失的文物。同時,劍橋大學圖書館也已採納了外部安全和文化資產回收專家的建議來幫助搜索,並將與其他圖書貿易夥伴合作,包括古舊書商協會。二、圖書館太大,搜查一遍得5年可能你會很奇怪,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多年才能確認是被盜了?
  • 牛頓:咖啡館能做實驗,也能寫書
    ——艾薩克·牛頓艾薩克·牛頓,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作為近代物理學之父、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他還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等推動科學革命的寶貴文獻。牛頓善於鑽研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科學等諸多學科領域,他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運動定律」,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和光的色散原理,還與萊布尼茨共同發明了微積分,被後人譽為行走的百科全書式的全才。1665年,牛頓為躲避當年大範圍爆發的瘟疫(黑死病)離開劍橋,回到自己的家鄉隱居了18個月之久。
  • 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牛頓的一生
    艾薩克·牛頓是英國數學家、天文學家、神學家、作家和物理學家(在他那個時代被描述為「自然哲學家」),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也是科學革命中的關鍵人物。他的著作《自然原理數學哲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於1687年首次出版,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牛頓也對光學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並與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無窮小微積分的功勞。在《原理》中,牛頓闡述了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定律形成了主導的科學觀點,直到被相對論所取代。
  • 100位影響世界的科技達人——艾薩克·牛頓
    現在,我將展示這個世界體系的框架——艾薩克·牛頓如果說我們必須從眾多科學家中選擇一位來描述這個世界的規律,那麼他一定是艾薩克·牛頓。他的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幾乎對這個世界體系進行了完美得詮釋,他的成就顯而易見。
  • 劍橋大學研究生申請條件是什麼
    劍橋大學是世界頂尖名校,也是大部分學生的理想院校,因此很多學生對於劍橋大學的申請條件都比較關心,尤其是劍橋大學研究生申請條件更是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今天就和智課選校帝了解一下劍橋大學研究生申請條件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科學家牛頓其實是一位絕對神學家?科學竟然只是神學的附屬品
    自然科學的發展已經有幾百年了,這幾百年來,科學的殿堂裡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前赴後繼的探尋這世界的真理,科學在努力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如果要在這座科學的殿堂裡找出排名前十的科學大家,那牛頓一定毫無疑問的名列前茅。
  • 關於艾薩克牛頓你可能不知道的9件事
    最終,牛頓的母親被她兒子在格蘭瑟姆的前任校長說服(順便說一句,1925年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出生在格蘭瑟姆),允許他重返學校。完成了那裡的課程後,牛頓於1661年去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從此告別了農業。3.黑死病不經意間為他最著名的洞見之一奠定了基礎。
  • 牛頓是個遺腹子,母親在他4歲時改嫁,他跟年邁的外婆一起生活
    伊薩克·牛頓(1642-1727年)在許多科學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最偉大、也最廣為人知的成就,無疑是其創立的經典力學體系。牛頓就把房東女兒養的小白鼠放在裡面,老鼠不停地跑,它便不停地轉,這個精巧的小玩具引起了大家的交口稱讚。後來牛頓又做出了相當精準的時鐘,頓時成為了小鎮上的名人。15歲時,牛頓的繼父去世媽媽叫他回去務農。牛頓雖然回去了,精神上卻並不情願。好在中學校長和他的舅舅出面勸說,牛頓這才得以重返學校。他很珍惜這個機會,19歲時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這成為了他一生的轉折點。
  • 蘋果樹有了牛頓在哪
    上小學時候,還沒學到「牛頓定律」,就聽老師講過「牛頓與蘋果」的故事,在蘋果沒有「砸中」牛頓之前,牛頓就一直著迷於物理學研究,傳說在1665年秋季,牛頓在花園的蘋果樹下思索,當一個蘋果落到他腳邊時,牛頓頓悟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據說在牛頓去世後,他家鄉的這棵為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的蘋果樹,被移植到了劍橋大學校園裡。
  • 牛頓一生有哪些故事?
    在國王中學時,他寄宿在當地的藥劑師威廉·克拉克家中,並在19歲前往劍橋大學求學前,與藥劑師的繼女安妮·斯託勒訂婚。之後因為牛頓專注於他的研究而使得愛情冷卻,斯託勒小姐嫁給了別人。據說牛頓對這次的戀情保有一段美好的回憶,但此後便再也沒有其他的羅曼史,牛頓也終生未娶。」從12歲左右到17歲,牛頓都在國王中學學習,在該校圖書館的窗臺上還可以看見他當年的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