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太監們被打時一定要喊:奴才該死?

2021-01-10 劉飛說歷史

圍在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出去。其實,錢鍾書這話放在深不可測的紫禁城裡也很恰當。有多少太監、宮女沒有進入皇宮之前,拼了命的想進去,一位邁入宮門便是榮華富貴;可是進入的人,又想出去,那裡做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一不留神便要遭到毒打。

清朝時候,專門為太監設立的監獄叫作慎刑司。一般太監們犯了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外犯法,那就以外面的法律治罪;在皇宮內犯的,重罪交給內務府,輕的就由各宮主子或太監首領處罰。怎麼處罰呢?用什麼工具處罰呢?

打太監用杖刑和板刑,這兩種都是用竹子做的。其中,杖刑長五尺,圓五分的實心青竹;板刑是長五尺,寬五分的青毛竹。行刑打的時候,看起來十分有趣,但是也襯託出當時統治者們淫威的變態。受刑的太監,被按到地上,由一人按住頭,兩人按住手,兩人按住腿,並且將他的臀部弄得凸起來。然後,一個人打,一個人數數。如果這個太監被打時,一聲不吭,那麼他便遭殃了。

因為這又犯了頑抗不服訓的罪名,所以受打的時候,太監要喊饒恕奴才或奴才該死之類的話,才表示知道自己錯了。被打完還不所完事,還要被架著去主子那裡謝恩,感謝主子賜打,這才是一套完整的行刑過程。

所以說,這時候不是考驗你這個人是不是硬骨頭的時候,如果一聲不吭,那就加倍打你,如果還不吭聲,繼續加倍。太監們一旦進了宮,逃出宮那是十分艱難,所以說硬骨頭絲毫沒有用,只會讓自己受更多的罰、挨更多的打,一般比較機靈的太監,沒有打就開始求饒。

被打的場地分為兩處,如果當著主子的面那麼久做不得假,但是如果在別處受罰那麼通過受賄就可以讓自己少挨些打!

相關焦點

  • 搞不懂的清朝稱謂,奴才和臣有何區別?為什麼有的大臣要自稱奴才
    我們在觀看有關清朝的宮廷劇時,常常會聽到太監將自己稱為奴才,一般這個稱謂都是下人才使用的。甚至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罵人的話語,只要在清朝變成固定的稱謂。在清朝的皇宮當中,奴才這兩個字不是誰都能夠叫的,還有著很嚴格的要求。
  • 清朝人為什麼喜歡自稱為奴才?
    奴才一詞,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說文》:「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周禮》曰:『其奴,男子入於辠隸,女子入於舂藁。』從女,從又。亻女,古文奴,從人。」我們歷史書上學的夏商周三代為奴隸社會就是這麼來的,後來進入了封建社會,大臣統統自稱為「臣」,並無奴才稱謂。
  • 清朝滿臣為何自稱奴才?
    在人們心目中,「奴才」是個賤詞,可為何清廷規定只有滿臣能自稱「奴才」,而漢臣稱「臣」呢?「奴才」原是旗籍家庭奴僕對主人的自稱,相當於漢語的「老奴、小的」。其主子當權後,他們繼續這樣自稱,是表示「我是自家人」。
  • 清朝影視劇裡面,為什麼有人自稱「奴才」,有人自稱「臣」?
    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自稱奴才,這類人群主要是內宮的太監為主,在這群裡眼裡,自己就是卑微的下人,皇帝就是他們的主子。到了康熙朝時,只有皇宮內的太監和宮女自稱奴才,目的有二,一來降低身份可以拉近與主子的關係,自我貶低是討好主人的一種有效方式,二來太監和宮女本就身份卑微,沒有地位,自稱為「奴」也是屬於正常。
  • 清朝皇宮中不為人知的一條密道 太監在密道外喊打弩是什麼意思
    文/小冷每朝每代都有許多的不解之謎,比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以後,他為什麼要殺掉那麼多的功臣?朱元璋與功臣再比如,明朝末年,吳三桂帶領清兵入關,真的是為了美女陳圓圓嗎?康熙的皇祖母--孝莊皇太后,是否真的下嫁給了攝政王多爾袞?
  • 清朝軍機處做什麼的?為什麼漢人見了皇上要稱臣,滿人卻要稱奴才
    皇上一般七點鐘起床,清朝的皇帝一個一個的精力旺盛,像康熙爺、乾隆爺整宿整宿不睡覺,觀書達旦,一晚上一晚上地看書,精力非常的旺盛。而且清朝的皇帝都勤政,那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清朝的皇帝基本上擱在以往的王朝都是不世出的聖主,比方說隨便拿出一個皇帝來(同治帝差點兒),把光緒皇帝擱到明朝,那都是有道明君。可惜他趕上的時候不好,鴉片戰爭。
  • 為什麼清朝京城的烏鴉早晨要向東飛呢?為什麼管太監叫烏鴉?
    為什麼京城的烏鴉早晨要向東飛呢?其緣由看來有兩個,一是東方最先露出曙光;二是東邊平川萬頃覓食最易。京城的人對待烏鴉的好惡因人而異。有的人認為它全身皆黑,叫聲可惡,是一種不祥之鳥;有的人則認為烏鴉是反哺之鳥,因而可愛。清宮裡的人對待烏鴉的好惡也有所不同。掌祭把的官吏認為它是神鳥,常於朔、望之日焚香而拜。其俗相沿不改。
  • 出身卑微,卻能官運亨通,清朝的包衣奴才為什麼那麼牛?
    包衣奴才和早期的奴隸社會一樣,他們的一切都屬於八旗貴族的,包括他們的生活,還有他們的婚假都要聽從八旗貴族的,為他們提供家務,娛樂,還有一些經營活動,可以這樣說,只要能想到的事情
  • 在清朝奴才不是誰都能當的,從稱呼看出對方是否把你當成自己人
    在清朝歷史劇中我們聽到的比較多的一個詞就是「奴才」了。王剛在《宰相劉羅鍋》中飾演的和珅跟乾隆說的每一句話裡幾乎都有「奴才」,而且根據情緒的不同,能演繹出各種不同的味道,演技實在了得。但是電視劇市場魚龍混雜,製作水平參差不齊,編劇胡亂編,演員隨便演,根本不考慮歷史背景。有的清朝電視劇出現了漢大臣對皇上自稱「奴才」的bug,令人哭笑不得。
  • 清朝官員對皇帝,什麼時候自稱「奴才」,什麼時候自稱「臣」
    文章引言: 在看一些清朝電視劇的時候,一些臣子會對皇帝自稱「奴才」。大家一定不要有什麼誤解,「奴才」並非一個貶義,或者自謙,並非所有的臣子,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樣一種存在?
    包衣奴才和早期的奴隸社會一樣,他們的一切都屬於八旗貴族的,包括他們的生活,還有他們的婚假都要聽從八旗貴族的,為他們提供家務,娛樂,還有一些經營活動,可以這樣說,只要能想到的事情,都可以交給他們來做。如此一看似乎包衣就是奴隸,但事實上,在清朝定鼎天下之後,包衣的地位遠高於普通人。
  • 奴才是怎麼馴成的
    獵人們抓到老鷹後,要用很多方法把老鷹馴服成自己的捕獵工具,這叫熬鷹。熬鷹有一整套手段,包括不讓它睡眠,不給它進食,吃進去的肉再用細線拽出來等等。用不了多久,老鷹就會徹底屈服,放出去飛多遠,它都會熱愛自己的主子,抓到的獵物也會乖乖叼回來獻給主子。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原來是紀曉嵐不配成奴才
    就是紀曉嵐面對乾隆時通常是以微臣來自稱的,而他的老對手和珅卻是自稱奴才。當時你是不是以為和珅是為了討好乾隆連尊嚴都不要了,而紀曉嵐卻是剛正不阿對不對。兩個人高下立判。其實恰恰不是這樣。紀曉嵐不自稱奴才是因為他還不夠格。其實在清朝以前是沒有大臣自稱奴才的,他們都是自稱臣,微臣這一類的,一直到了清朝才有奴才這種自稱。
  • 清朝太監為什麼不犯錯?犯錯後會讓做很奇葩的事
    說起清朝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受屈辱的朝代之一,閉關鎖國,導致了國力的大大降低,被西方列強攻破國門後籤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從這幾次侵華戰爭中我們吸取到的最大教訓就是落後就要挨打。根本原因就是兩個,首先是西方列強的發展迅速,其次就是清政府的政策腐朽。具體多麼腐朽呢?
  • 清朝「包衣奴才」地位很低?男的任高官,女的當后妃,真羨慕不來
    但實際上,不是誰都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有些沒門路的大臣羨慕還羨慕不來呢,這就叫欲做奴才而不得。包衣奴才是清朝出現頻率較多的一個詞語,其實這個稱呼用詞重疊了,因為包衣的全稱是「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本身就包含著奴才的意思。包衣之家,阿哈指奴僕。如果按照漢人的習慣,這就是家奴。
  • 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回憶奴才生涯時說:娘娘洗澡從不親自動手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當中,太監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般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實在生活不下去的時候,才會選擇做太監,只是為了保證自己一生衣食無憂,但其實,太監的生活也非常辛苦!看過宮廷劇的朋友都知道,太監在宮中就是奴才,沒有一點地位可言,更沒有尊嚴,不僅需要伺候主子,而且還要防備著權勢之間的爭鬥,一個不小心就會陷入漩渦之中,當然,在歷史當中也有不少權勢很大的太監,但更多的太監一生都是悲慘的!孫耀庭,中國最後一個太監,他在回憶奴才生涯時就說了很多皇宮裡面的事情,說了自己的生活處境,也講了娘娘們的生活方式!
  • 「奴才該死」與「首長英明」(圖)
    引起我興趣和深思的是,每部戲中奴才在主子面前的那番表現。  你看啊,不管奴才辦事、說話多麼有理,但只要覺察主子心緒不佳,或看見主子動怒,奴才必說一句:「奴才該死!」  每當此時,我總不由想起另一句話,那就是現實中常聽到的:「首長英明!」(包括「局長英明」、「書記英明」之類)誰都知道,不管他是什麼「長」,未必總英明,更不可能每句話都英明。
  • 清朝稱謂與影視劇中,相差甚大,皇帝也可自稱臣,皇后可自稱奴才
    其實,清朝皇上的這個自稱和今天的我們非常相似,但為何影視劇中經常會用朕呢?可能是為了和現在我們有一個區別,再就是要體現皇上的身份,畢竟朕這個稱謂只有皇上一人可用。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皇上向太后請安時,會自稱兒臣,但這一稱謂在清朝也不會出現。在清朝當皇上面對太后或者太上皇時,皇上的自稱一般是我、臣、臣我、子皇帝臣。
  • 清朝什麼人才有資格當奴才,滿漢大臣為何都喜歡自輕自賤
    在清宮劇中,不管是文武大臣,還是侍衛太監都是一口一個「奴才」的叫著,然而真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清朝的「奴才」可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奴才」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之中,是我國北方,尤其是少數民族中的常用詞彙,意為無用之人,只配為奴。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含有貶義的存在,通常是一些失去自由或者是地位卑賤之人。雖然說秦始皇之後廢除了奴隸陪葬制,但是奴隸身份的卑賤並沒有根除,且在法律不完善的封建社會,奴隸的生死並沒有多少人關心。但是在清朝之時,奴才卻成為了一個褒義詞,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