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管理寓言故事十三則

2020-11-30 新東方

副標題#e#

  哈佛商業管理寓言故事5.珍惜權力

  獅子愛上了農夫的女兒,請求農夫將女兒嫁給它。農夫既不忍心把女兒許配給猛獸,又不敢拒絕,就想出了一個方法。當獅子來催促的時候,農夫對它說:我很願意將女兒嫁給你,但她很怕你的尖牙利爪,如果你剪掉它們,我女兒立刻與你結婚。獅子立刻答應了,回去剪掉它的尖牙和利爪。可是如此一來,農夫就不怕獅子了,當獅子再來的時候,農夫就用木棒把它趕走了。

  原意:輕易放棄已有的力量是一種不智之舉。

  說明:一個哈佛經理,切勿輕易放棄自己的實權,否則一旦失去,再要索回,為時已太遲了。

  哈佛商業管理寓言故事6.未雨綢繆

  一隻山豬在大樹旁勤奮地磨獠牙。狐狸看到了,好奇地問它,既沒有獵人來追趕,也沒有任何危險,為什麼要這般用心地磨牙。山豬答道:你想想看,一旦危險來臨,就沒時間磨牙了。

  現在磨利,等到要用的時候就不會慌張了。

  原意:防患於未然的工作是絕對需要的。

  說明: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再嘆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也只好後悔莫及

  哈佛商業管理寓言故事7.短暫的快樂

  一間蜂蜜工廠的倉庫裡,灑了很多蜂蜜,吸引了許多蒼蠅飛來吃,而且因為蜂蜜太香了,它們都捨不得離開。不久,這些貪吃的蒼蠅都因腳被蜂蜜粘住而飛不走了。當它們快溺死時,很難過地說:我們真是太貪心了,為了短暫的快樂,卻賠上了寶貴的生命。

  原意:美食往往成為許多災禍的原因。

  說明:貪婪是一切禍亂的根源,不論做人處事,都必須戒慎。與人相處,若好貪便宜,必將受人唾棄;經營事業,若好高鶩遠,不能本誠信原則慢慢擴張也難長久。

  哈佛商業管理寓言故事8.能力與待遇

  主人將貨物分成兩份,平均分給驢和騾背,驢看到自己背的東西和騾一樣多,很氣憤地說:人們給騾吃的食物比我多一倍,卻讓我和它馱負一樣重的貨物。

  走了一段路以後,主人看到驢支持不了,就把它身上的貨物移一部分到騾背上。再走了一段路以後,驢更沒精神了,又把貨物移過去一部分,最後,驢身上空無一物。這時騾瞪著驢說:你現在還會認為我多吃一倍食物不應該嗎?

  原意: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一定要長期觀察,不可逐下評論。

  說明:一個組織的工作,可分成例行工作及解決問題的工作。通常是愈富有解決問題性質的工作,工資愈高,但所承受的壓力也愈大。有些專做例行性工作的人,卻埋怨工資比不上其他人,但他若有機會嘗試解決問題性的工作時,就會了解別人是否比他有能力多了。

相關焦點

  • 管理寓言故事:狼與狗打仗
    管理寓言:有一次,狼與狗宣戰。 管理點評: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甚至比鋼鐵都堅硬。企業中的管理工作事務,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有些工作適合個人獨立完成,參與人多了反而會手忙腳亂、畫蛇添足;有些工作適合團隊完成,眾人拾柴火焰高。譬如,創新開發工作、創作工作等是比較適合個人獨立完成。
  • :第十三期英語寓言故事・烏鴉喝水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少兒英語>正文:第十三期英語寓言故事・烏鴉喝水   A crow, ready to die with thirst, flew
  • 管理寓言故事:狗與海螺
    管理寓言:有隻常常偷吃雞蛋的狗 寓意:這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單憑直覺和外表去認識事物,否則,往往會不知不覺地陷入困境。 管理點評:對於人的直覺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種直覺是建立在人的學識、經驗、閱歷、科學判斷、理性預測,綜合之上,這樣的直覺往往正確率、準確率高。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管理寓言故事:人、馬和小駒
    管理寓言:有個人騎著一匹已懷孕的母馬上路。路途中,母馬產下了小馬。剛生下的小馬駒跟著媽媽走一會兒,就感到全身乏力,他只好對騎在他媽媽背上的人說:「我這麼一點點小,不能走多遠。你若把我扔下,我馬上就會死掉。如果你能把我放到什麼地方餵養,日後我定將讓你騎著我走。」
  • 從哈佛MBA到主持人---一個中國女人張蔚的故事(圖)
    她是哈佛MBA,暢銷書《哈佛MBA———中國人自己的故事》的發起人和作者之一。  她現在供職默多克新聞集團(中國),新聞大王默多克是她的老闆。  她還是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主持人,世界企業精英巨頭是她的談話對手。這就是我夢想的在北京工作的感覺嗎?
  • 哈佛醫學院糖尿病管理模式首落我國
    當今中國,病人多、專家資源缺乏等諸多限制讓患者教育管理舉步維艱。掌上糖醫與哈佛醫學院 Joslin 糖尿病中心合作開展的智慧醫療管理模式,恰好解決了傳統慢病管理無法將慢病管理細節「一手抓「的難題。這也是 Joslin 糖尿病中心首次與我國移動慢病管理平臺展開合作。
  • 寓言故事:「老鼠家族的命運」,故事雖短,寓意卻深
    農業行業觀察 nyguancha.com 行業研究|商業案例|實戰課程 農業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公眾號:nyguancha)
  • 東方寓言故事集裡狡黠的小老鼠
    《卡裡來和笛木乃》18世紀印刷本中的《苦修者和他的客人,老鼠偷了苦修者的吃食》《入了陷阱的貓和嚇壞了的老鼠》《老鼠齧咬困住鴿子的網》《羚羊引開獵人,老鼠解放被捆住的烏龜》(從左至右)Kalilawa-Dimna(《卡裡來和笛木乃》)是一部廣為流傳的東方寓言故事集
  • 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寓言故事有一位有名的畫家,對一頭豬說:「我用你的皮作一幅畫會很值錢。你願意嗎?」。豬想了想,很多錢多好呀!豬便同意了,豬的皮被剝下來,畫家用豬皮作了一幅畫,賣了很多錢!畫家很高興!這一天,畫家又對一頭豬說,我用「我用你的皮作一幅畫會很值錢。你願意嗎?」。
  • 英語寓言故事:狐狸和烏鴉的故事(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英語寓言故事:狐狸和烏鴉的故事(雙語) 2017-11-15 15:03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原味哈佛中國吮指 清華哈佛引多少總裁競折腰
    近日培訓界的大事不斷,上周2001國際項目管理大會在京舉行,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和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共同主辦的這次大會再次顯示出項目管理的重要性。PMI的董事會主席伍的沃先生、執行總裁卡特先生出席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中國加入WTO後,對項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將會顯著增加。  本月哈佛大學商學院院長將再度訪華,再續去年與清華經管學院的合作。
  • 名著金句撈,一生必讀的經典《伊索寓言》,短小的故事蘊含大道理
    #寓言#今天咱們的名著金句撈,聊一聊《伊索寓言》。幾乎很多家長都給孩子講過其中的故事。很多家庭床邊還常備此書,作為睡前故事講給孩子聽。我就給孩子講過一些,我講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故事給人以深刻的啟示。說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短篇的道德故事集,作者伊索,一位智者,在薩摩斯島上度過了他的大半生。
  • 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是什麼寓言故事 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告訴我們...
    從寓言故事對孩子的教育意義上來說,能夠鍛鍊到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其實這些寓言故事,何嘗不是古人幾千年來的經驗總結,故事雖短小精煉,但無一不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成年人也同樣適用,只是你了解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是什麼寓言故事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 寓言故事:貪心的先生
    寓言故事:貪心的先生
  • 經典的營銷寓言故事:動物拉車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家庭教育>早期教育>早教知識庫>正文經典的營銷寓言故事:動物拉車 2011-08-26 17:12 來源:pcbaby
  • 寓言故事《烏龜和老鷹》,在風口的豬,等風停了就是死
    風口上的豬《伊索寓言》裡面有這麼一個來自於古希臘的寓言故事,說是有一隻烏龜,有著屬於自己的藍天夢,想要衝上雲霄,而且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是可以飛的,只不過差點機緣,差點啟動的力量而已。烏龜和老鷹對於講給小朋友們聽的寓言故事而已,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做人要腳踏實地,要實事求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光靠幻想,靠自己的想像去做,明明不會飛的人,非要在高空中一躍而起,起結局必定是悲慘的。
  • 《伊索寓言》中3篇諷刺人性的故事,僅百餘字犀利無比,看得羞愧
    《伊索寓言》中3篇諷刺人性的故事!三篇短短百餘字的故事,寫出人性中貪得、險詐、逐利的醜陋面,宛如一聲聲警鐘,敲響在耳邊。1.碗米養恩人,鬥米養仇人夏日午間,酷熱難耐,一行筋疲力盡的旅行者,發現了一棵梧桐樹。他們走進樹蔭,躺下休息。
  • 寓言故事:「命喪狗嘴的烏鴉」,故事雖短,道理卻深(深度好文)
    以下分享一個寓言故事「命喪狗嘴的烏鴉」,故事雖短,道理卻深。這個故事就會告訴你:人生的不快樂,都是因為欲望過多所致!恍然大悟。來看這個寓言故事:在某戶人家門前,一隻大黃狗正在享用著主人賜給它的美食,一個肥美的肉骨頭,而在門前的大樹上,停落了一隻烏鴉,這隻烏鴉生性貪婪,看著正在啃肉骨頭的大黃狗,頓時心生慾念:「為什麼這傢伙有肥美的肉骨頭吃,我卻吃不上,不行!
  • 金斯伯格與她的同學們——59屆哈佛女性法學生的故事
    本文記錄了五十九屆哈佛法學院另外九位女性的非凡故事——她們本人、她們的家人們以及一位記得她們的最高法院法官共同講述了這些故事。本文原載於《Slate》雜誌,並有音頻系列「金斯伯格與她的同學們」,因篇幅較長,分三篇刊發,此為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