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寓言:有個人騎著一匹已懷孕的母馬上路。路途中,母馬產下了小馬。剛生下的小馬駒跟著媽媽走一會兒,就感到全身乏力,他只好對騎在他媽媽背上的人說:「我這麼一點點小,不能走多遠。你若把我扔下,我馬上就會死掉。如果你能把我放到什麼地方餵養,日後我定將讓你騎著我走。」
寓意:這故事說明,行善會有好報,儘管這種好報很難很快實現。
管理點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沒報,只是時辰未到。其實這句俗語,包含了管理學因果律。因果律是指所有事物之間最重要、最直接(可以間接)的關係,表示任何一種現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以用在善惡上面,「種善得善,種惡得惡」。果由因生,無因不能生果,有果必有其因。好報是由善行所生,有好報必有善行。同理,惡報是由惡行所生,有惡報必有惡行。這世間總是善良的人居多,善良與善行是主流;而邪惡的人雖然是少數,但是一直存在。善與惡、正與反、對與錯、生與死、聚與散、合與離、成與敗,等等,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無法消亡。但人心是向善的,因為善能讓人心靈升華、精神滿足、思想純潔。每個人都嚮往美好的事物,而善良是一種美德。誰都想做好人,沒有人願意做惡人,這就是善良佔主導地位的原因。
如果行善沒有好報,那麼怎麼會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成語存在?還有「銜環結草」的成語故事:銜環故事;東漢時,楊寶年幼救了一隻受傷的小黃雀,小黃雀傷好後叼來四個玉環來報答楊寶的救命治傷之恩。楊寶,著名儒家學者,隱士,東漢太尉楊震的父親。楊寶的子孫「四世太尉,德業相繼」,他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都官至太尉。結草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大夫魏顆沒有按照父親的遺願讓小妾殉葬,而是把小妾改嫁他人,在秦晉輔氏之戰役中,魏顆見一老人用草打結纏住秦將杜回的腳,讓其當場摔倒在地,魏顆俘虜了杜回,並大敗秦軍。那個老人是小妾的父親來報恩的。魏顆因軍功得了令狐縣這塊封地。令狐縣在今山西省臨猗縣。
中國文化中,崇尚見義勇為,助人為樂之義舉;鄙薄見利忘義,忘恩負義之惡行。誰說好人沒好報,善人沒善報,因果律的原因不會讓英雄流淚,不會讓好人吃虧。善人善行,讓人銘記,讓人尊敬,於是短期失利,長期得利。善人做官的,很多人巴不得他步步高升;善人經商的,很多人都願意與他合作,巴不得他發大財;善人打工的,很多企業願意高薪聘請。惡人惡行,讓人厭惡,讓人仇恨,於是短期得利,長期失利。惡人做官的,很多人巴不得他馬上下臺;惡人經商的,很多人防範、躲避,不想跟他做生意;惡人打工的,很多企業都找藉口不想聘請。
人類的價值觀裡從古至今,總是崇尚真、善、美,摒棄假、醜、惡。行善會有好報,儘管這種好報很難很快實現,這是因為想要報答之人,想要找個好的機會報恩。報恩這件事,是要雪中送炭的,不需要錦上添花的。報恩的人欠行善的人的一個人情,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恩情總是要報的。在這個事情上,報恩的人雖然幫不到你的忙,但是在另外一個事情上,他會還你這份人情的。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會感恩圖報、感恩戴德。
作為企業高管也是如此,要多行善,少做惡。善多不怕福纏身,惡多隻恐禍相連。在企業裡不要欺凌員工,不要欺負下屬,能夠幫一把就盡力幫,在不損害原則的情況之下能照顧儘量照顧。關心員工的身心健康,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這是對待員工的善行。在市場上,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的商品,不做虛假承諾,向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售後服務。這是對消費者的善行。在跟合作企業打交道時,信守承諾,不拖欠貨款,不過河拆橋,嚴格遵守合同規定,做一個靠譜的合作方。這是對合作企業的善行。行善一定會有好報,如果沒有馬上報,只是時辰未到。
作者簡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學家。《博銳管理在線》《中華品牌管理網》《中國管理傳播網》等知名管理網站專欄作家。又是多家媒體與網絡作家。研究:歷史、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