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穴,後枕部頭痛的常用穴,頭痛醫腳,當然腳痛也可以治

2021-01-09 古今醫案研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穴位是飛揚穴。

飛揚穴歸屬足太陽膀經,在小腿外後方。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續中點(也就是崑崙穴)直上直上7寸的位置。或者從上往下看,在之前講治痔瘡的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

可以針刺,可以艾灸。正常來說虛的多用灸,實證多用針,無大毛病,養生多用灸。

飛揚穴是個頭痛醫腳的穴位,主治頭痛,鼻衄,鼻塞,腰痛,腿軟,腳氣,痔瘡等。

解剖來看針體穿過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腓腸肌→比目魚肌→腓骨的後緣→腓骨短肌。

支配該皮區的神經是腓腸外側皮神經。

簡單說下功效機理。

飛揚為足太陽之絡穴,別走足少陰腎,這樣它溝通了兩條經脈,能更好地調節經脈之氣,膀胱經有多了,它會運送點經氣去腎,反過來也一樣,具有明顯的宣發太陽經氣、舒筋通絡、清熱利溼、消腫止痛之功。

可以治療腎的一些問題,比如腎炎,膀胱炎等。

穴位局部的疼痛,比如坐骨神經痛。

膀胱經入絡腦,有人也用來治療精神分裂症。

頭痛的話,一般治療的是後頭部的疼痛。

好了,今天的穴位科普就到這裡了,歡迎關注,歡迎留言,歡迎一起每日打卡。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百會穴—治療高血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發危機
    穴位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穴名解說】百會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穴,三陽穴,五會穴,頂中央穴,天滿穴,天蒲穴,巔上穴。
  • 百會穴的位置和作用
    百會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採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  【穴位解剖】  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
  • 中醫針灸常用穴功效表,每個穴的用處,一看就明白!
    中醫針灸常用穴功效表,每個穴的用處,一看就明白! 5、腰痛穴——飛揚 6、強胃穴——足三裡 7、健脾穴、肚脹穴——公孫
  • 每日一穴解析——百會穴!!!
    取穴時,可以將兩手大拇指壓住兩個耳孔,兩手的中指向頭頂伸直,指尖相觸的地方即是。    當人頭痛、失眠、眩暈、煩躁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去揉腦袋。有人會揉眉心,有的人用冷水洗把臉,還有的人甚至用冰塊敷。以上種種做法雖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述不適症狀,但都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那麼,哪種方法是對付頭部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呢?
  • 【穴位分享】百會穴
    穴位釋義:      「百會穴」。「百」,數量詞,多之意。「會」,交會也。督脈能統督一身之陽,故艾灸百會穴可提補清陽之氣而上升,對氣虛下陷,陽氣不升,氣虛升提無力,清竅失養等療效顯著。      督脈又與任脈相通,任脈可統督諸陰經之脈,故百會穴居高臨下,不但可提補諸陽經之氣,又能調理諸陰經之血,氣盛則能生血,血足則氣能得固。      但是,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用它來保健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 人中穴--急救常用穴位
    平掐或針刺人中穴,可用於救治中風、中暑、中毒、過敏以及手術麻醉過程中出現的昏迷、呼吸停止、血壓下降、休克等。刺激人中穴為何有急救作用呢?這是因為節律性、連續弱性或強性刺激人中,能使動脈血壓升高,而在危急情況下,升高血壓可以保證機體各個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維持生命活力。
  • 百會穴
    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主治: 頭痛,眩暈,休克,高血壓,脫肛等。【取穴位置】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
  • 頭面部穴位——百會穴
    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百會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個部位,怎麼找?下面小編為您圖解百會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百會穴的準確位置圖】頭頂正中心,以兩邊耳尖劃直線與鼻子到後頸直線的交叉點(即: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
  • 百會穴——長命百歲保健穴
    百會穴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百會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採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通過對這個穴位的保健和鍛鍊可以提升人體的真氣,從而調節心腦系統的功能,對頭痛、眩暈、低血壓等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百會穴是養生保健的一個好穴位,平日有時間不妨多按摩。
  • 中醫經絡,穴位,通天要穴,百會穴,神醫扁鵲用此穴能起死回生
    百會,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三陽五會」。屬督脈。在背部,後髮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位於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主治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脫肛、陰挺、久瀉久痢等。平刺0.5~0.8寸,可灸。
  • 每日一穴——百會穴
    大致說來,就是扁鵲去治一個國家的太子,他到那個國家的時候,舉國哀鳴,說是太子已經死了,扁鵲問了幾個問題,就得出一個診斷是「假死」,是因為陰氣過盛,壓制住了陽氣的生發。那扁鵲用了好幾個方法去治療這個太子,結果肯定是救活了,方法呢有熱敷,有砭石,等,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他用到了百會穴這個穴位,因為要生發這個太子的陽氣,而百會位於督脈上,是三根陽經的交會穴,所以其助陽的作用是比較大的。
  • 神奇的穴位——百會穴
    在穴位發現以前的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一個患有頭痛的男子在叢林中蹦跑,他不是為了減輕頭部的疼痛,而是在追趕逃脫的獵物,突然一個樹枝落下來,正好撞擊到頭上的顛頂處(百會),他的頭痛瞬間消失。從此,頭頂與頭痛的關聯在先民的心裡埋下了種子,類似的體驗也許發生了很多次,後來當人們頭痛時會主動的按壓這個部位,再後來這個部位形成了穴位的概念,最後,《針灸甲乙經》給這個點取了個名字——百會。
  • 淺析天宗穴,究竟有幾個天宗穴?
    但是按照楊甲三先生的「三邊三間取穴法」,該穴位於岡下窩的最深處,更加強調了穴位處於大圓肌和岡下肌之間的縫隙處從天宗的穴位主治來看《黃帝明堂經》:主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外臺秘要》卷三十九:主胸脅支滿,搶心咳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中:治肩胛痛,臂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 胃下垂找百會穴——託起你的胃!
    百會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採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開竅醒腦、回陽固脫。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對頭痛,眩暈,休克,高血壓,脫肛等有一定療效。
  • 降血壓不頭痛,提昇陽氣防下陷的百會穴!
    會是聚會,百是一百,意思就是說,很多條穴位聚集在這裡面,百會穴在人的頭頂,高高在上,人體的手足三陽經和督脈及肝經都在這裡匯合,所以中醫說百會是「三陽五會」,更兼四周經穴密布,大有百脈朝宗,君臨天下之勢。百會穴是人體陽氣匯集的地方,其功能是開竅醒腦,回陽固脫,昇陽舉陷,主治中風失語、癲狂、洩瀉、健忘、不寐、陰挺等,百會穴更對治療頭痛十分有效,古時就有評定。
  • 人體長壽穴——百會穴!按摩百會穴可增加人體真氣,健康長壽!
    經常鍛鍊百會穴,可開發人體潛能,增加體內的真氣。我臨床是搞腦血管的,經常要用到這個穴位,所以,我知道它對治療頭痛、高血壓、低血壓、失眠、焦慮、心悸、健忘、癲狂等效果都不錯。調節心,腦血管系統功能,並能治療頭痛、眩暈、脫肛、低血壓、失眠、耳鳴、神經衰弱等症。但最近,我在翻看古醫典籍的時候發現,它可以治療的疾病非常之多,簡直讓人驚訝。
  • 【每日一穴】之三重穴
    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一重穴】穴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
  • 足三裡穴:補脾健胃,消除疲勞!
    足三裡穴主要掌管腹部上、中、下三個區域的症狀,其影響範圍非常的廣泛,所以被稱為三裡。而這個穴位位於下肢部分,為了和手部的手三裡加以區分,故名足三裡。足三裡穴是胃臟精氣的匯集之地,所以常用於消化器官的病症,同時還是下肢保健經常要用到的穴位。足三裡穴穴位歸屬經絡:足陽明胃經。
  • 百會穴——長命百歲保健穴!
    百會穴出自《針灸甲乙經》,是隸屬於督脈的穴位。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頂部,五臟六腑的氣血都在此處匯集。通過對百會穴進行刺激按摩,可以提升人體的真氣,從而調節心腦系統的功能,是人體當中不可多得的長壽保健要穴!中醫認為百會穴具有熄風醒腦、昇陽固脫的功效。
  • 刮痧十二經穴之手少陽三焦經!
    主治:原發性高血壓、肘臂屈 伸不利、手指腫痛麻痺、腕痛無 力、目赤腫痛、胸脅痛、熱病、 感冒、頭痛、耳聾、耳鳴、落 枕、牙痛等。   (6)支溝穴  位置: 在前臂背側, 當陽池 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了 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功效: 通關開竅,疏經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