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世彬
11月17日,見到駐村書記王志勇,衛輝市太公鎮許漫流村的徐錫榮迫不及待地打開一枚鹹鴨蛋,清亮的蛋油、沙綿的蛋黃,鹹香味撲面而來。這瑩潤的小小鴨蛋,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也成為徐錫榮脫貧增收的「致富蛋」。
39歲的徐錫榮是許漫流村的貧困戶,家裡幾畝玉米地和核桃園是一家老小6口人的主要經濟來源。為增加收入,今年年初,徐錫榮引進1200隻蛋鴨散養在核桃園裡,「鴨樹同育、一畝雙收」的景象,讓徐錫榮對未來充滿希望。
不料,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當地養殖業帶來了重重一擊,生鴨蛋收購價遠遠低於往年,鴨蛋的收入無法支撐飼養費用,幾個月入不敷出的現狀,讓徐錫榮寢食難安。
駐村書記王志勇得知情況後,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細細算了一筆經濟帳,徐錫榮家現在一共有1200隻蛋鴨,日產蛋量大約150斤,生鴨蛋收購價格每斤3.7元,按這個價格出售是賠錢的。而二次加工的鹹鴨蛋市場售價是生鴨蛋的2倍到3倍,這樣就可以扭虧為盈,刨去醃製成本,收入也是相當可觀。
說幹就幹,在王志勇的幫助下,徐錫榮把手工清洗的鴨蛋,配以花椒香料、芝麻、熟鹽調製的泥漿,醃製成鹹鴨蛋,醃製出的蛋清雪白細嫩,蛋黃油亮,唇齒留香。
不僅徐錫榮忙,駐村書記王志勇也很忙。為了幫助徐錫榮拓寬鹹鴨蛋銷路,王志勇變身「銷售員」,通過微信朋友圈、抖音、網絡直播等多種渠道為徐錫榮「帶貨」。無添加、無公害、純天然養殖,色、香、味俱佳的鹹鴨蛋,贏得了很多網絡顧客的好評和回購,第一批近300斤鹹鴨蛋很快就銷售一空。
初試的成功,讓徐錫榮又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也堅定了自己改變生產模式的信心。徐錫榮告訴記者,下一步他還想建立一個鹹鴨蛋加工作坊,規範加工過程,擴大鹹鴨蛋的加工模式。
責任編輯: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