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之後,不少人都喜歡在吃飯的時候飲上一杯小酒,冬天比較寒冷,空氣都是涼的,而喝酒卻能溫暖人的身體,
像東北這樣的地區,每年冬季溫度都非常的低,他們都喜歡喝酒來抵抗寒冷,我們喝酒的時候,可以感覺到酒從喉嚨走到胃部的熱度,身體會慢慢的發熱,因此在冬季喝酒,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
在寒冷的冬季喝酒,你可能也會遇到一些不正常的問題,比如白酒變得渾濁。有的白酒在冬季飲用,當你從瓶子裡倒出來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白色的渾濁和絮狀物,部分白酒在倒出來的時候會出現白色的渾濁和絮狀物,給人一種髒髒的感覺,但是溫度稍微高一些之後,酒又會變得非常乾淨。
很多人看到這樣情況都會疑問,好好的酒怎麼會變渾濁呢?酒裡面出現的物體會不會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呢?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明白的! 首先,白酒在低溫情況下出現白色酯塊或者絮狀物是正常的,不用擔憂。根據國家濃香型標準(GB/10781.1-2006):當酒的溫度低於10度時,允許出現白色絮狀沉澱物質或失光,10度以上時應逐漸恢復正常。 那麼,這類絮狀物是什麼呢?
這些絮狀物的成分主要是高級脂肪酸乙酯,這些脂類,在遇冷時就會從酒中析出呈現白色絮狀形態。
不僅如此,低溫下脂類還會出現不同的結晶形態,比如棕櫚酸乙酯就會結晶成為白色牛毛針狀形態,這些析出結晶的脂類互相交織在一起,便成了我們肉眼看到的絮狀物了。
這些絮狀物代表優質酒還是劣質酒?
高級脂肪酸乙酯是白酒香氣的主要來源,沒有這類物質存在,白酒就不會有各具特色的香氣,也就不會有十二香型的白酒區分。這些脂類物質在白酒中佔比只有2%,但總的種類卻有幾百上千種,十分複雜。
白酒根據主體香氣區分香型,比如濃香型白酒主體香氣成分為已酸乙酯,清香型白酒主體香氣成分為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因為不同脂類的微量組合,各種香型之間才各有千秋。 如果酒裡面沒有這些脂類成分,白酒就只有味沒有香,失去了一大半喝酒的樂趣;而且這些脂類成分會使酒體變得醇厚柔和,更好入口。老酒之所以會越來越醇厚,也是因為脂類成分的含量增加。 這些絮狀物不僅會在低溫下出現,如果白酒度數降低也會析出。因此就有酒中加水看是否變渾濁判斷糧食酒的方法,使用的就是該原理。
只要是好酒,我們就不用擔心,酒遇到低溫變得渾濁可以正常飲用,如果你覺得有絮狀物不好,可以在常溫下放一會,飲用時依舊清澈透明。不過要是劣質酒變渾濁,那就與溫度沒有關係了,將酒放在常溫下依舊渾濁,那可能與酒質有關,所以這也可以當作一個辨別白酒好壞的一個方法,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