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真是一個神奇的江湖!2018年的這個時候,在溫哥華看油管。有一段視頻,說有十幾位攝影師,耗時62天在湖北尋到了九頭鳥。幾乎同時,在某公眾號上也看到了同一內容文章。
這就是視頻和公眾號的江湖裡傳說的九頭鳥。說九頭鳥是因為頭部顏色會有九種變化。老婆說這哪是什么九頭鳥,不就是我們後院裡的蜂鳥嗎?
這是後院裡用手機拍到的蜂鳥。
在驚嘆網絡這個江湖的神奇同時,也開始對這種只有兩節小手指大小的微型鳥類產生了興趣。第一步是去家對面的「加拿大輪胎」五金店買了一個蜂鳥餵食器。
這是店裡的各種蜂鳥餵食器。
這是手機拍攝的蜂鳥餵食器放在院子裡的狀況。按照說明,用一份砂糖加四份開水,融化冷卻後灌在餵食器裡。用開水是因為要蒸發掉自來水中的氯。蜂鳥味覺非常靈敏,糖水中如果有殘餘的氯就不會光顧。等了差不多三四天,蜂鳥開始光臨了。
在網上查了一下資料,知道這種蜂鳥叫安娜蜂鳥,是溫哥華的市鳥,也是溫哥華的常見鳥類。安娜蜂鳥背部羽毛呈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雄性蜂鳥頭部羽毛隨著轉動,會在光線中折射,不斷由紅色和褐色之間變化。也許這就是所謂九頭鳥的來歷吧。其實自然界所有種類的蜂鳥只出產於美洲,其他地域沒有,包括中國。鳥類學家說是因為蜂鳥太小,不可能作長距離跨洋連續飛行。湖北可能有九頭鳥,但絕不會有蜂鳥。
當然靠手機是拍不好蜂鳥的。於是拿出相機,裝上焦距70-300毫米鏡頭,在客廳裡後院門後蹲守。拍攝蜂鳥這麼小的鳥類比想像中要困難的多。經過一段時間跟小東西比拼耐心和鬥智鬥勇之後,又覺得比想像中容易的多。
首先確定一個距離,蜂鳥餵食器放在兩米開外。開始沒用腳架。等來了蜂鳥,但一端起相機蜂鳥立即飛走。放下相機它就飛來。最後只能架上腳架守株待兔。幾天以後蜂鳥覺得我並不構成威脅,開始無視相機鏡頭了。於是再得寸進尺,把蜂鳥餵食器移近到了一米左右。如上圖。
一段時間下來感覺效果不錯。
但接下來新的問題出現了。蜂鳥不但無視我,而且經常停在餵食器架子上不走了,甚至打起了瞌睡。飛鳥變成了呆鳥。一不做二不休,拿剪刀把餵食器出糖口下的站立架給剪掉了。再把四個出糖口前後的兩個給封住,只留左右兩個。餵食器前蜂鳥再無站立之地了,只能像吸食花蜜一樣,在飛行中吸食。
蜂鳥雖小,但在吸食糖漿的前後間隔會有一兩秒鐘的懸停。這時候只要同時摁住後鍵對焦鍵和快門,一排機槍橫掃,成功率還是不小的。
隨著天氣漸冷,各種花卉開始凋零。蜂鳥的主食花蜜也開始稀缺。餵食器的糖水也從點心變成了主食。
蜂鳥是領地意識非常強的鳥類,後院裡開始了追逐打鬥。
溫哥華也開始進入了冬天的雨季。不管颳風下雨,蜂鳥每天來此打卡。基本上一刻鐘就會吸食一次,然後站在附近守候。
天空飄起雪花,蜂鳥卻開始長胖了。進入冬季安娜蜂鳥會拼命進食,儲存脂肪,以抵禦嚴寒和可能的飢餓。
在一月份的大雪中,野外似乎已經沒有可進食的花蜜。餵食器可能是他們最後的食堂。溫哥華的冬天雖然很少有天寒地凍的日子,但在這種被白雪覆蓋的天氣裡,蜂鳥像蒼蠅一樣圍著被凍住的餵食器亂轉,令人動容。一早起來馬上換上新鮮的糖水。看著小小鳥吃飽喝足才放下心來。
安娜蜂鳥原產於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在20世紀初也只出現在加利福尼亞地區。隨著人口增加,在外來植物比如桉樹,以及觀賞花卉的大規模種植下,蜂鳥的食物大大增加。桉樹雖然沒有花蜜,但會分泌桉糖。於是安娜蜂鳥的種群開始向北方遷徙和蔓延。據說蜂鳥餵食器也起到了作用。在溫哥華很多公園裡都能看到各種蜂鳥餵食器。
這是維基百科上的安娜蜂鳥的活動區域。綠色的是越冬範圍。藍色的是繁殖和越冬範圍。安娜蜂鳥是所有蜂鳥中生活在最北方的蜂鳥,圖中看出安娜蜂鳥的越冬和繁殖地最北已經到達了阿拉斯加南部。不同於很多種類蜂鳥是遷徙的候鳥,安娜蜂鳥是留鳥,保有量估計有兩百萬隻,不是瀕危物種,是常見鳥類。不引起注目,是因為體型小巧,難以發現。蜂鳥雖小,不但五臟俱全,而且肌肉發達。蜂鳥的胸肌由一種叫做「糖酵解纖維」構成,能高速運動。安娜蜂鳥體重只有不足六克,屬於中型蜂鳥。從體型上來說,它是世界上飛行最快速的鳥類。心臟跳動隨著飛行的距離而變動,最多有每分鐘800跳。每天要吃體重兩倍的食物。壽命估計有五年以上。有紀錄在人工環境中,一隻安娜蜂鳥活了8年。安娜蜂鳥在自然界鮮有天敵,一是因為非常靈活,懸停機動不是其他鳥類所能及的。二來可能真沒什麼肉。對蜂鳥最大的威脅就是自然環境。
從網絡上九頭鳥顯而易見的虛假傳說開始,激起了我對安娜蜂鳥的興趣。江湖不是只有傳說。
這是我列印製作的安娜蜂鳥畫框。掛在家裡也是一種興趣的釋放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