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這個模糊又冗長的名字,已經顯示出我們對於這次疫情的陌生。從未見過的病毒、傳播又如此迅猛,讓人們想到有關「黑天鵝」事件的描述——那種出人意料、影響重大的突發事件。然而,當我們透過表象冷靜分析,當我們傾向於更有價值的思考,就會想到另一個說法:「灰犀牛」事件——那種十分常見,以至於人們視而不見的風險。
是的,你看,「灰犀牛」在這裡——它就在疫情始發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野味商鋪前,在寫滿刺眼野生動物名稱的招牌後,在監管部門的「盲區」中;
「灰犀牛」在這裡——它躲在一些飯店、家庭的餐桌旁,當一雙雙筷子在「生猛」「大補」的野味中翻飛,非典疫情的慘痛記憶似乎早已煙消雲散;
「灰犀牛」在這裡——此次疫情之前,即便在醫院的發熱門診區域,即便是已確診的患者,仍有很多人不戴口罩,「多通風、勤洗手」這些衛生常識,也常常被人們拋在腦後;
「灰犀牛」在這裡——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的醫療資源、處置水平儘管已大有進步,但依然存在不少短板,距離「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的從容境界還很遙遠;
「灰犀牛」在這裡——一些醫療界的人士指出,在疫情傳播初期,相關地區和部門在信息披露上動作遲緩,延誤了疫情防控的最佳時機,讓全社會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這當中的落後思維、僥倖心理、麻痺意識,是「灰犀牛」最好的藏身地。
當「黑天鵝」騰空而起,我們發現,在它的陰影下,是我們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灰犀牛」;在這一突發事件背後,有著我們必須正視的陋習和積弊。
「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上說過這樣一段話。他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時隔一年,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面對當下和未來的風險與挑戰,讓我們一起重溫這段話,領悟其背後的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