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芝加哥7月26日電 訪:環境和資源限制是中國最大的「灰犀牛」風險——專訪《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作者米歇爾·渥克
新華社記者汪平 徐靜 苗壯
「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的『灰犀牛』是環境和資源限制,這兩個要素緊密聯繫。」美國作家米歇爾·渥克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渥克是財經暢銷書《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的作者,她同時也是經濟學者,還當過財經記者。在這本書中,渥克將「灰犀牛」比喻為發生概率高、影響巨大、容易被忽視的危機。
渥克對記者說,「灰犀牛」的危害比「黑天鵝」更大。「黑天鵝」事件發生很突然,讓人有緊迫感,大家會很快採取應對行動。與之相反,由於「灰犀牛」風險可預見、很明顯,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盡在掌握中,從而不在意,最終釀成苦果。她認為,「灰犀牛」的危害性與「溫水煮青蛙」極其相似。
渥克舉例說,2001年左右的阿根廷債務危機以及之後的希臘債務危機都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這些國家的政府本來有機會預防危機發生。美國次貸危機之前,大量財經媒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美國聯邦調查局都針對次級貸款發出過警告,可惜沒有引起政府重視,事後一些人還將其歸類為「黑天鵝」事件以逃避責任。
談到中國面臨的「灰犀牛」時,渥克說,傳統觀點認為,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如果一國想保持經濟增長,就不得不接受更多汙染。但是中國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頭,中國意識到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不一定是對立的。中國越來越多地投資清潔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等領域,尋找發展經濟的新途徑。
渥克對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共享經濟的迅速發展表示讚賞。她認為,共享經濟能顯著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是中國探索如何處理資源和環境挑戰的一個典範。「得益於共享經濟,很多中產階級覺得不再需要擁有汽車,在中國有滴滴,在美國有利夫特和優步,這些都能真正創造就業,並將閒置汽車利用起來。」
渥克指出,大量空置住房和高房價是中國面臨的另一隻「灰犀牛」。她注意到,中國政府近日提出要防範金融風險。「中國越主動面對和處理金融風險,經濟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並且帶來的損害越少。」
渥克對記者說,製造金融和房地產泡沫的主要是舉債投機者,但也有一小部分是投入自己金錢的人,「對中國政府來說,在處理投機者的同時不傷及這些散戶很重要」。
渥克迄今為止到訪過中國四次,她一直在密切關注中國。「中國經濟增長如此迅速,投資者在很多情況下對中國政府規避和處理風險的能力十分有信心。我也很高興地看到中國政府在處理挑戰時所表現出的開放和坦誠心態。」她說。
渥克認為,儘管有「成長的煩惱」,但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好地處理了部分難題。在她看來,中國需要加速發展,使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同時中國需要在不產生更多汙染的前提下創造更多就業,這是很大的挑戰。中國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並且一直在努力。
「我經常說『灰犀牛』是你的朋友。如果你意識到它,在問題變得更嚴重之前,應該樹立起緊迫感去處理它,這是關鍵,」渥克說,「那些以誠實和開放的心態面對挑戰的人,通常能成功應對挑戰,並將其變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