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個圈圈收拾你,二戰英國海軍反潛利器刺蝟彈

2020-12-01 騰訊網

刺蝟彈(Hedgehog)是二次大戰英國海軍發明的一種反潛用多管迫擊炮或者稱為擲彈器,於41年底試驗成功,43年後廣泛裝備英美海軍。

MK.10型刺蝟彈發射器

由於德國海軍水面艦隊實在太柴,英國海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和試圖切斷英國海上運輸線的德國潛艇部隊展開鬥爭。

當時的標準反潛程序是軍艦用聲吶探測並定位水下的潛艇,然後以15節的速度駛向潛艇上方投擲設定了起爆時間的深水炸彈,深水炸彈下沉到預定深度後爆炸摧毀潛艇。

英軍將聲吶稱為ASDIC,這個系統能定向發射高頻聲波,通過聲波擊中物體後返回的時間就能測定距離,從而推算出潛艇的位置和深度,連續探測還可以解算出潛艇的運動軌跡和速度。但這個東西有個缺陷,當距離接近到500碼的時候,反射的聲波返回太快就會和剛發射的聲波混在一起,到300碼的時候就完全失效。也就是說在反潛艦接近潛艇的最後階段其實探測不到潛艇,只能依靠失去接觸前推算的潛艇位置和深度。

而深水炸彈又是設置在軍艦尾部,只能向側舷拋射或者從艦尾軌道上投擲,這就意味著軍艦要駛到潛艇正上方才能開始攻擊,深水炸彈投出後又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下沉到設定深度上爆炸。

有經驗的德國潛艇艇長會在反潛艦接近的最後關頭大幅度改變航向和航速,或者急速潛航。反潛艦按事前判斷的位置和深度投擲深彈的時候就會炸個空。

深彈爆炸時的聲波又會對聲吶系統造成幹擾,一般需要15分鐘才能恢復正常工作,很多潛艇趁此機會逃離現場。所以當時反潛效率不高,平均下來10次深彈攻擊才能有1次擊中目標。反潛變成一種很需要耐心的貓捉老鼠遊戲,反潛艦投擲深水炸彈,然後低速觀察是否有擊沉跡象並等待聲吶恢復工作後再次探測並發動攻擊,不斷重複這個過程。有的時候反潛攻擊會持續十多個小時,投擲上百枚深彈。

對英軍來說很明顯需要一種新的反潛武器。這種武器應該能夠向軍艦前方發射,在潛艇還來不及大幅度改變位置的時候攻擊;它還應該滿足安全性的要求,不會爆炸後傷及開過來的軍艦本身。

刺蝟彈的研製由英國皇家海軍雜項武器發展局的查爾斯·F·古迪夫(Charles F. Goodeve)中校負責。當時英國陸軍有一種叫做布萊克擲彈機的應急反坦克迫擊炮,採用插杆式設計,打算用來對付登陸的德國坦克。刺蝟彈就是在此基礎上開發的,而陸軍方面則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皮阿特步兵反坦克武器。

所謂插杆式迫擊炮,就是沒有炮管,炮座上只有一根發射杆,如果了解過我國的89式三無榴彈發射器的朋友應該對這種結構不陌生。炮彈的尾管套在發射杆上以便定向,發射藥裝在尾管頭部,點火後推動炮彈離開發射杆。所以刺蝟彈在沒有裝彈的時候,發射器就是很多朝不同方向伸出的杆子,看上去像是刺蝟一般,這就是這種武器得名的原因。

裝填中的刺蝟彈和發射杆

古迪夫的團隊用24根發射杆組合在一起,通過調整發射杆的角度並用點火電路控制每根發射杆的發射順序,24枚刺蝟彈會飛出200多碼後同時落下,並且排列成一個直徑30米的圓圈或30X40米的橢圓。只要潛艇被圈上就註定被多枚刺蝟彈同時打擊,絕對難以逃脫。刺蝟彈使用碰炸引信,撞到潛艇外殼才會起爆,如果沒撞到就一直下沉到海底,這樣就保證了發射船的安全。

刺蝟彈打擊範圍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的德國IXC型潛艇,全長76米,被散布直徑為30米圓形的刺蝟彈群覆蓋,至少會被4枚刺蝟彈直接命中。

然後,他們就去找錢。

當時英國既缺錢又缺物資,但是不缺點子,有的是人提出各種各樣的腦洞發明,總不能誰想出個什麼都給錢吧?

剛好前面說的布萊克擲彈機的發明人請動了邱吉爾視察,古迪夫和手下的戴維斯上尉聽到風聲也趕去現場。雖然憲兵拉了警戒線不準閒雜人等進入,但是戴維斯從車窗裡伸出一疊不相干的文件向他們揮舞,就這麼混了進去。

邱吉爾看完了反坦克表演之後看了看表,說道:「吃午飯的時間到了。」周圍的人自動站成一排恭送首相。古迪夫站在隊伍最後擋在路上,還在東張西望想讓戴維斯做講解,戴維斯早沒影了。切爾韋爾勳爵替古迪夫做了引見,他只能自己向邱吉爾介紹他的偉大發明。邱吉爾面帶微笑聽完,又看了看表,說:「對不起,我現在沒時間來看這個武器。我們已經遲到了。」

接著老傢伙轉身要上車,誰料他女兒從後面把他手拉住,嬌嗔道:「爹地,我們必須去看看戴維斯上尉的投彈機。」「當然沒問題。」於是邱吉爾的車隊向海軍雜項武器發展局的試驗場開去。

接下來邱吉爾就完全忘了午飯的事了。24枚刺蝟彈飛向天空,短暫停頓後高速落下。地面上早用白色膠帶圍出了一艘德國潛艇的輪廓,同時落下的炮彈在目標周圍打得塵土飛揚。「再來一次。」老傢伙下令道,目標第二次被彈群覆蓋。「再來一次。」第三次被彈群覆蓋。

刺蝟彈落水效果

第二天,龐德海軍元帥召見古迪夫,資金問題解決了。

接下來的技術問題還很多,包括刺蝟彈的引信在撞擊海面的時候不能爆炸,而在以任意角度接觸潛艇表面的時候必須可靠引爆;彈型必須保證入水後立刻垂直下降,而不是沿彈道繼續擴散等等。但更多的是來自海軍和國防部下屬研究機構的內部傾軋,畢竟只要看他們組織的名稱就知道他們是什麼地位,對於這幫人撈過界還走上層路線還能拿到錢有的是人看不慣。

韋斯科特號上的刺蝟彈發射器

但無論如何,刺蝟彈最終還是開發完成了。1941年末刺蝟彈被裝到驅逐艦韋斯科特號(HMS Westcott)上,在利物浦灣找了艘沉船做試驗,果然大獲成功。

刺蝟彈口徑為178毫米,射程200—259米,裝有13千克TNT炸藥,能在潛艇耐壓殼上炸出半米到一米的大洞。後來改為裝填16千克魚雷用的託佩克斯水下炸藥,威力更大。採用雙重引信,撞擊海面的時候解除保險進入待命狀態,撞擊潛艇的時候第二重引信起爆。近距離爆炸衝擊波也能啟動這種引信,因此往往造成大規模連環爆炸,給潛艇增加附加傷害。刺蝟彈入水後的下沉速度比深水炸彈快3倍,到達61米深度只需要9秒鐘,留給潛艇逃跑的時間非常有限。刺蝟彈的裝藥比深水炸彈少得多,因此爆炸聲音也小,不影響聲吶工作。發射後三分鐘就可以完成裝填,反潛艦可以連續發動攻擊。

保存至今的刺蝟彈

最初的MK.10型發射器採用一組託架6個發射杆,一共4組託架。託架間相互連接,通過底座上的齒輪組能夠繞縱橫軸運動以補償船隻搖晃的影響。戰爭後期英國人在博福斯高射炮底座上改裝的MK.15型發射器,自帶陀螺儀,更適合惡劣海況下使用。

刺蝟彈落水後形成的圓圈

1942年刺蝟彈正式投產,到年底已經有100多艘船裝備。但後來發現實戰中很少使用這種武器,直到當年11月才第一次開胡,據說被拿來祭刀的是一艘維希法國潛艇(這件事我沒有核實)。以至於英國海軍要求驅逐艦返航後艦長要匯報為什麼沒有在戰鬥中使用刺蝟彈。

調查結果發現早期的刺蝟彈還不成熟,加上船員對新武器保養不熟悉。刺蝟彈發射器在大西洋的惡劣海況中經常受到海浪衝擊,點火電路很容易出問題。發射的時候經常出現不發火,打出的彈藥不能排出形狀,因此無法抓住潛艇。而刺蝟彈爆炸聲音小也被船員甚至很多船長看作缺點,相比刺蝟彈打出去以後無聲無息,大家還是更願意看到深水炸彈投下後的巨響和水柱,能夠讓人感受到威力並激發戰鬥熱情。

武器的可靠性和人員訓練在43年初都得到解決,英國海軍不打算慣著手下,在強制要求使用刺蝟彈後,殺傷效率果然如同預期。有一種可能涉嫌誇大的說法,從沒有一艘潛艇在被刺蝟彈攻擊後生還。因為刺蝟彈不適合對付深度超過120米的目標,德國海軍的對策是研究聲自導魚雷,這樣潛艇不必上浮到潛望鏡深度就可以發動進攻,以此迴避刺蝟彈的攻擊。

按英國海軍的統計,深水炸彈攻擊對潛艇的擊沉比例是60.5比1,而268次刺蝟彈齊射擊沉了47艘潛艇,比例為5.7比1。

刺蝟彈攻擊U-853號潛艇

美國海軍於1943年引進刺蝟彈,很快投入太平洋戰場,日軍潛艇在刺蝟彈攻擊下同樣束手無策。最出名的是創下反潛戰紀錄的護航驅逐艦英格蘭號(USS England DE-635),一周內擊沉6艘日本潛艇,全部使用刺蝟彈完成。

戰爭後期英國人又開發出兩種反潛迫擊炮,而美國人則在刺蝟彈基礎上搞了火箭增程,命名為捕鼠籠。

蘇聯水兵為不衰號驅逐艦裝填刺蝟彈

蘇聯在二戰中從英國獲取了一批城級驅逐艦,獲得了刺蝟彈的實物和使用經驗。在此基礎上,可能還參照了美制的捕鼠籠,蘇聯開發出RBU系列火箭深彈。也就是直至今日俄羅斯、印度等國以及中國艦艇上安裝的火箭深彈,從淵源上看最初都來自刺蝟彈。

刺蝟彈在戰爭中也被用於其他用途。諾曼第登陸時就曾將改換引信的刺蝟彈裝備在突擊登陸艇上,用來清掃海灘上的地雷和障礙物,可以開闢出100碼寬度的通道。在戰爭末期,澳大利亞還在瑪蒂爾達II型坦克後部加裝7管刺蝟彈發射器,打算用來對付日軍強化陣地。1945年5月樣車投入試驗,對掩體的打擊效果非常出色,但不久後日本投降,這種車型沒有投入量產。

澳大利亞的瑪蒂爾達/刺蝟樣車

相關焦點

  • 灰獵犬號擊沉3艘潛艇,被稱為神劇,二戰美軍1艘驅逐艦擊沉了6艘日本...
    你還別說,當然有,而且還是6艘潛艇。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美軍開始生產條約型驅逐艦,到二戰結束美國的艦隊驅逐艦共有509艘,而且這不包括1917年度生產的266艘老式驅逐艦。而且為了應付護航軍艦不足的問題,美國海軍在1941年8月開始建造體積更小、價格更便宜的護航驅逐艦,到1955年該批次的訂單結束共建造了6個級別563艘護航驅逐艦,這些護航驅逐艦不僅美軍自己使用,也在戰爭期間援助給英國使用。
  • 教你畫圈圈,英國皇家空軍識別徽標變遷~
    教你畫圈圈,英國皇家空軍識別徽標變遷~1915年9月26日在法國北部被擊落的英國第12中隊的BE2c。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雙方的地面部隊習慣於向所有會飛的東西開火射擊,這促使各國航空部隊在飛機機身上繪製醒目的敵我識別標記。德國空軍使用「鐵十字」作為己方的識別標記,這已經成為一種著名的象徵。
  • 英軍航母的絕唱,馬島海戰為何成為英國海軍最後的遮羞布?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軍隊的整體實力出現下滑,馬島戰爭中,英國海軍更是到了不得不將運輸船改裝成直升機航母、徵用民用船隻參加兩棲作戰的地步,就連兩艘主力航母「無敵」號和「競技神」號都只達到了輕型航母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這兩艘航母的用途嚴重有違航空母艦的使用初衷,這兩艘航母也成為了英國海軍最後的遮羞布
  • 二戰中,那裡誕生了多少新奇武器?
    《007》電影中,風流倜儻的英國特工詹姆斯·邦德開飛機、駕坦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他屢屢從險境中逃生,除了聰明的頭腦、矯健的身手,還需要各種高科技裝備。007強大的源頭,正是神秘的軍需官Q先生。二戰中,英國真有這樣一個部門。它招募大量能工巧匠,用奇思妙想創造武器,為打敗法西斯貢獻了重要力量。
  • 二戰德國海軍軍艦命名來源,帶你一次認全二戰德國海軍
    二戰德國海軍艦艇總數不多,但海軍面臨著繁重的作戰任務,波羅的海,大西洋,北海到處都有德國海軍戰鬥的身影,每艘德國海軍的戰艦都經歷過炮火的洗禮在戰史留名,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德國海軍艦艇的命名規則和具體名字。
  • 僅生產600架,卻獨佔二戰時英國海空軍三分之一戰果
    英國之所以能稱霸海外,全憑著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直到二戰前期英國依舊擁有唯一可以把海軍和部隊部署到全球各地的海軍力量,也離不開各類先進的軍事裝備。據統計,1940年開始服務於英國海軍的「管鼻鸌」戰鬥機,短短五年間就佔據英國艦隊的航空兵在二戰中三分之一的擊落戰果,史無前例。
  • 二戰英國花級護衛艦,德軍有U艇狼群,英國有花級土狗群
    二戰剛剛爆發時,德軍的U艇就開始肆虐海上航線,給嚴重依賴海外物資輸入的英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儘管不久後英國就開始集中商船,U艇也立即變化戰術,展開著名的「狼群」攻擊。為了應對「狼群」,英國特意研製了花級護衛艦,這些性能平平的護衛艦根本無法參與到正兒八經的海戰中,是不折不扣的「土狗」,但就是這樣一群「土狗」,成為保護綿羊(商船)的重要艦船。護衛艦這種艦種由來已久,早在風帆戰艦時代就存在了,那時候也是為了保護海上商隊,相比於正規的海軍戰艦,護衛艦的作戰性能要差得多,它只需要跟隨商船將它們順利護送到港口就算成功。
  • 沒能趕上二戰的「直升機母艦」——美國海軍「拳師」號航空母艦
    "下餃子"這個詞被我們所熟知是因為美國海軍在二戰時大規模建造了24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其下水速度之快就像我們煮餃子一樣。雖然說美國海軍大量建造的埃塞克斯級航母在太平洋戰區發揮了骨幹作用,有效遏制了日本海軍的行動,但是由於訂單數實在過多,以至於部分埃塞克斯級航母在1945年中旬或下旬下水,甚至還有在二戰結束才完工下水,給急於在戰後裁減軍隊的美國帶來了不少麻煩。
  • 馬來海戰中,英國海軍為何被日本海軍按在地上摩擦
    馬來海戰中,英國海軍敗給了日本海軍,而且輸得一塌糊塗。大英帝國因為這場海戰飽受詬病,英國海軍也被貼上了無能的標籤。實際上,這場海戰本身就是一場實力不對稱的戰役,英國海軍被擊敗並不奇怪。二戰爆發後,德國席捲歐洲,所向披靡。在法國戰役中,英法聯軍敗給了德國,法國舉旗投降,英國狼狽逃回本土。法國投降後,英國只能以一己之力獨自對抗德國和義大利。
  • 它是蘇聯的反潛巨熊,曾在對抗美國海軍中立下汗馬功勞!
    隨後圖-95用他的表現向蘇聯軍方證明它的設計非常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除了圖-95達到了戰略轟炸機的優秀指標之外,蘇軍的海上偵查和反潛戰主力就是由圖-95轟炸機演變而來的,它就是著名的圖-142反潛偵察機。
  • 海帶纏潛艇都不算啥,美軍準備用石斑魚反潛,並沒有聽上去簡單
    不過,世界頭號海軍強國美國居然真的想出了類似的反潛作戰技術。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公布的一項軍事科研項目顯示,美軍目前正在研究利用海洋生物的「應激反應」,通過發出叫聲從而偵測潛艇的行蹤。在美軍的計劃中,就包括了石斑魚。眾所周知,自潛艇用於海戰以來,反潛作戰也就應運而生。目前來說,反潛作戰模式基本還是分為海上反潛、空中反潛和水下反潛三類。
  • ——60年代英國護衛艦設計研究與取捨
    冷戰中的皇家海軍一直處於一個較為尷尬的地位:一方面二戰結束後其(時至今日也是)仍是北約第二大海軍力量,也是全世界範圍內為數不多的具備全球部署能力的海軍之一;另一方面,儘管英國的國防部與軍工部門絞盡腦汁設法保留大英帝國的海上優勢,並儘可能多而全地在英國軍艦上應用先進的技術裝備與設計建造方式,這支海軍仍然在國力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在數量與質量上一再縮水。
  • 二戰時德國潛艇「狼群戰術」屢屢得手,後期為何突然偃旗息鼓?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陸海空三軍中,最弱的要數海軍,在當時勉強可以算作二流海軍。但是正是這樣一支海軍,卻在某一時刻幾乎讓大英帝國俯首稱臣。而憑藉的便是U型潛艇以及「狼群戰術」。二戰時納粹德國的海軍將領鄧尼茨首創了這一套「狼群戰術」,而他也曾了著名的頭狼。正是在他的率領下,德國潛艇在二戰初期猖獗一時,讓盟軍遭受了重大損失。潛艇的狼群戰術,其實就是多艇集群攻擊,這一戰術酷似狼群的捕食,因此被鄧尼茨命名為狼群戰術。
  • 二戰十大戰列艦,比比海軍戰鬥力
    二戰十大戰列艦,比比海軍戰鬥力戰列艦曾經是人類創造出的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二戰,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今天為大家盤點二戰中最為強勁的十艘戰列艦。
  • 美日之外的第三極,二戰中英國艦隊航空兵使用的英式艦載機
    熟悉二戰歷史的讀者肯定聽說過德國空軍司令戈林的名言:一切會飛的東西都歸我管。其實任何國家的獨立空軍,對飛行器的管轄權都是出自本能的敏感,在英國也不例外。從1918年4月1日到1939年5月24日,英國海軍航空兵是不存在的,一切飛機和飛行員都屬於皇家空軍。
  • 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裡,德國潛艇的那些黑科技都是真的嗎?
    到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拉開帷幕,這時德國海軍潛艇才剛剛發展了短短四年,總共才只有57艘潛艇,其中適合遠洋作戰的潛艇才區區22艘,可以說,在潛艇方面,德國海軍還沒有擁有應付戰爭的足夠力量,正如鄧尼茲在1945年6月接受審判時所承認的,「早在戰爭爆發時,我們就已經被打敗了,因為德國並沒有在海上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這麼點潛艇,只夠刺一下英國人!」
  • 一隻貓擊沉了四艘英國戰艦,元首都想給它頒個鐵十字勳章
    許多西方國家的海軍艦船上都有養貓的傳統。這些艦貓除了能抓老鼠之外,也是象徵著「幸運」的吉祥物。是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上一隻普通的艦貓。1941年,俾斯麥號被擊沉,「不沉的山姆」很幸運地被英艦哥薩克號救起。 「不沉的山姆」轉而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改名為「奧斯卡」。
  • 講武談兵丨我國何時才能擁有大型遠程噴氣式反潛巡邏機?
    不過,筆者卻因此常常感慨:何時我國海軍也能夠擁有類似圖-142、P-8A、P-1和「獵迷」MRA.4這樣的大型遠程反潛巡邏機?大型遠程噴氣式反潛巡邏機必不可少長期以來,反潛一直是我國海軍最為明顯的短板之一。在2000年之前,無論是我國海軍水面反潛艦艇,還是航空反潛裝備,在性能和數量上都遠遠落後於蘇俄及歐美海軍。
  • 二戰納粹的第7潛艇編隊究竟有多厲害?
    作者:雕鴞 在長達68個月的大西洋海戰中,德國潛艇部隊給同盟國造成的損失簡直令人髮指。這其中,德國海軍第7潛艇編隊的戰績在德國幾十支潛艇部隊中最為突出,堪稱全世界最成功的潛艇部隊,沒有之一。
  • 「歐洲野牛」已成中國海軍利器
    文 | 笑 飲 「海軍某登陸艦大隊拓展氣墊艇作戰使用邊界條件——突破極限 向戰衝鋒」,這是昨天(8月16日)《解放軍報》頭版的一條特寫,配的圖是一艘高速奔襲的「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