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飢餓這一機體內部線索對個體的進食量僅起部分決定作用。對於飲食障礙患者來說,機體內部信號與進食行為之間的作用機制尤其令人匪夷所思。
神經性厭食症
當一個人的體重低於他(她)期望體重的85%,但仍然非常擔心變胖時,就會被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的病人表現為毫無節制地狂吃,然後用嘔吐、濫用瀉藥、絕食等方式來清除體內的過多熱量。患有神經性厭食症的病人也可能同時患有神經性暴食症。他們可能先暴飲暴食,然後把吃瀉藥來當作防止體內吸收過多熱量的手段。這兩種病症都具有嚴重的醫學後果。更嚴重的情況會導致餓死。
暴食症
當一個人經常毫無節制地狂吃,但又不像神經性貪食症患者一樣採取措施清除體內過多的熱量,就會被診斷為暴食症。暴食症患者在瘋狂進食的過程中會覺得自己失去了控制,暴飲暴食讓他們非常痛苦。
飲食障礙形成的原因:遺傳因素。
有證據表明,患飲食障礙的傾向可能受遺傳影響。有研究對若干對雙胞胎女孩進行追蹤,從11歲開始直追蹤到18歲。研究者對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進行對比。數據顯示:隨著年齡增長,遺傳的作用越來越大。在追蹤研究的7年間,即從青春期中期到晚期,同卵雙胞胎的發病率往往保持相似,而異卵雙胞胎之間的差異則會逐漸增大。這種模式表明,遺傳作用在青春期會逐漸增強。
研究者還採用雙胞胎研究來考察影響飲食障礙風險的人格因素。例如,研究者發現,完美主義得分較高的女性雙胞胎(如過度關注錯誤或對行為持懷疑態度)被診斷為厭食症的機率也更高。
飲食障礙形成的原因:追求「完美」體型
如果這種追求完美的一般動機促使個體去追求「完美」的體型,其後果可能就是患上飲食障礙。事實上,高水平的形體不滿,即對自己體重、體形和外貌的不滿,是個體患進食障礙的風險因素。對很多飲食障礙患者來說,形體不滿與他們的實際身體狀況無關,卻與他們錯誤的身體感知相關。即使別人已經覺得他們瘦得可怕,厭食症患者還是經常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太胖。當觀看自己的照片時,厭食症患者負責從外界獲取準確信息的大腦區域幾乎沒有活動。
飲食障礙形成的原因:媒體
女性對自己理想體重和體形的期望會受文化規範和媒體的影響,例如,將自己的體形和喜歡的明星做消極對比的女性更易患飲食障礙。可能由於媒體提供的消瘦女性形象更名。
近十年來,清瘦的、肌肉發達的男性形象在媒體中如雨後春筍,這一現象使得研究者開始關注媒體對男性的影響。一般來說,當男性看到理想化的男性形體形象時,自己的形體不滿會增強。如「我認為身材好的男性穿衣服更好看」,「我希望自己擁有雜誌上內衣模特那樣的好身材」。儘管其中的因果關係還需進一步證實,但這些研究結果支持了最初的推測:媒體所呈現的男性形體的變化導敗男性飲食障礙的發病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