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沽民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恍惚記得前幾年,每當江南水鄉初霜降臨之際,烏鎮是多麼熱鬧繁榮。
當時的烏鎮網際網路大會,是中國乃至世界新經濟領域的一大盛事。
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之所以舉世矚目,一來是參會之人,二來是所談之事。
就在幾年前,中國處在網際網路產業發展最迅猛的年代,有著無窮無盡的話題。從網購通信到衣食住行,從點外賣、騎單車,到買藥買菜,總之網際網路邏輯能夠滲透得到的地方,都一個個成為巨頭們爭奪廝殺的戰場。而參會之人,網際網路大佬,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這個行業的走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現在,網際網路行業的主戰場是「社區團購」這個概念。按照過往的延長線,此次烏鎮網際網路,應當會引發一場「社區團購」的大論戰。
然而今年,不一樣了。
這些年,網際網路巨頭在中國經濟的話語權越來越重,從最早的網購和通訊,後來發展為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到現在已經涉及到許多G端業務。
然而站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上,從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大爆發,到年底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實現,社區團購這個顯得有點「新瓶裝舊酒」的概念,遭遇著史上最嚴重的考驗。
去年10月底烏鎮大會上的丁磊飯局,只有李彥宏和丁磊兩個人。當時「十月小陽春」,兩人都穿著短袖。席間,孫丕恕加入進來,李彥宏說了句:
「今天有點冷,咱們喝熱的吧。」
當時看似摸不著頭腦的一句話,放在今天卻一句成讖。
前有平臺經濟反壟斷條例徵詢意見,後有人民日報的一篇重磅評論《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夾在中間,小到社區團購這個細分領域,大到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未來走向,都平添了幾分渺茫與不確定性。
秋風起,落葉飛,凜冬將至。
1
贏家通吃的幻覺
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模式,時至今日已經沒有什麼秘密了。大致分為三步:
1 補貼用戶,燒錢搶佔市場份額
2 持久戰,把競爭對手耗死
3 補貼退坡,提高抽成,變現盈利
社區團購,目前正處在第一階段。因為有錢可以少,所以會引來巨頭和資本的「鷹視狼顧」,一時間,在資本的催熟下會誕生大量無序競爭的公司,如雨後春筍。目前社區團購即將向殘酷的第二階段過渡。
之所以網際網路經濟這種高消耗低效率的遊戲能夠持續存在,樂此不疲,是因為玩家都堅信一個幻覺:
贏家通吃。
儘管無數明眼人和無數失敗的例子告訴這個市場的玩家,贏家通吃只是童話裡都是騙人的。但在流動性極度寬鬆的這些年,資本與巨頭仍然按捺不住往網際網路經濟裡面砸錢的衝動。
曾經的淘寶已經天下無敵,卻半路殺出了一個PDD,農村包圍城市;大樹底下不長草,卻可以長蘑菇。
2016年底,滴滴以為幹掉了Uber就一統天下了,沒想到美團悄悄滴推出叫車服務,火燒滴滴老巢。
共享單車的廝殺以ofo撲街、戴威跑路宣告摩拜的勝利,然而兩年不到的時間裡,街上已經充滿了美團和青桔單車,摩拜哪去了?
……
這個市場永遠不會贏家通吃。
你可能說,微信不是一直佔據SMS領域的龍頭?但我要告訴你的是,微信為了維護自己的優勢地位,每年要投入多少成本和人力,並且對於可能冒頭的競爭者,採取了多麼殘酷的手段去打擊。當年子彈簡訊、聊天寶啥的命運,還記得嗎。
有人說網際網路經濟是資本密集型企業。事實上它們並不同於傳統的資本密集型,因為它們的資本不適用於購置土地廠房設備機械,而是用來「燒」——即補貼用戶和商家。
這樣的模式天生沒有任何護城河,誰獲得了融資,誰就能把用戶「燒」來,繼而擴大市場份額;相反誰失去了燒錢的機會,誰就萎縮倒閉。
所以,從本質上,網際網路經濟並不是贏家通吃。甚至再露骨一點,這種玩法,根本就沒有贏家。資本褪去,一地雞毛。
2
「幾捆白菜」與「星辰大海」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他的《騰訊傳》中提到一個觀點:美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創始人喜歡思考如何改變世界,而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更多的對於賺錢盈利有著一種焦慮。近期,輿論將社區團購模式推上了風口浪尖,認為他們搶了底層老百姓的飯碗。
以上這些,都是網際網路經濟的「燒錢模式」的必然結果。
燒錢模式,使得網際網路公司無法做到真正的「贏家通吃」,而因此,它們必須要持續做兩件事:
1 擴大市場份額
2 跨界
誰也不能,或者說不敢停下擴張的腳步。
因為你沒有護城河,你必須跑起來,甩開競爭對手一個身位,你才有可能過幾天雲淡風輕的日子。然而你稍一鬆懈,競爭對手馬上又追上來了。
這就是網際網路行業的殘酷現實。
目前中國而言,擴大市場份額,對於城市而言,已經幾乎沒有空間了。目前城市尤其是白領人群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已經被網際網路經濟擼過一遍了,沒有什麼油水和空間了。恐怕只有買藥這種極度細分的領域,才能給網際網路公司一點「鷺鷥腿上的精肉」吃吃。
所以,必須下沉,必須爭奪三四五六線居民餐桌上這「幾捆白菜」。
說出來可能不信,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那段時期,就連騰訊也曾經一度想要把流量最高但不盈利的QQ賣掉,存錢過冬。
還是那個喜歡仰望星空的Pony站長一句話,「把QQ養起來」,才保住了這個後來變現能力超強的產品,乃至衍生出至今使騰訊能夠在一眾網際網路企業中獨領風騷的微信。
事實上,中國人並非不關心科技創新,而是模式使然。科技創新的盈利周期偏長,即使順利的話,一般也要5到7年;但許多新經濟公司背後的資本往往等不了這麼久。
只有像阿里、華為、百度這些「老牌」網際網路企業,他們在盈利模式長期穩定下來之後,公司創始人力排眾議,拍板砸錢去做技術研發的,運行的過程中還要頂著巨大的壓力,最終才能夠在高科技上面,有一點點建樹。而近期在社區團購領域廝殺的這些網際網路「後浪」,還遠遠沒有達到這一階段。
須知科技「憋大招」是非常難的,非常燒錢的。
科技創新那錢燒下去,真的有可能什麼都沒有;不像燒錢補貼用戶,最起碼還能獲得些MAU、DAU,數字上好看,對投資人有個交代。
3
從效率到公平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一個觀點,2021年開始,中國經濟社會的天平,將從「效率」一端向「公平」的一端回擺。
在這個大趨勢下,社區團購對社區底層生態的破壞效應,與社會公平就顯得背道而馳了。
一方面,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大量補貼消費者,製造「低價」的假象,實際上就是價格戰,破壞了市場機制形成的市場生態。說白了,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兜售貨品,就是傾銷。
另一方面,透過補貼來搶佔日常家庭消費的下沉市場,這個生意模式會讓許多的老實巴交的從事小規模零售業的社區人口失去工作,例如社區門口的便利店和雜貨鋪。
您可能會說,現在這些便利店和雜貨鋪是受益者啊。但是請想想,這些便利店或雜貨鋪在社區團購的產業鏈條上處在什麼位置?他們就相當於外面裡面的騎手小哥、或者是共享出行裡面的快車司機。他們在產業鏈上沒有任何話語權,只是靠著補貼,嘗到了甜頭。
當初滴滴Uber大打補貼戰的時候,北京Uber司機靠各種手段獲取補貼,月入兩三萬的不在少數。美團餓了麼燒錢大戰的時候,送餐小哥只要勤快點,多接單、多刷補貼,月入1萬的也是大把。今天,這些人在哪裡,你們活得還好嗎?
現在,同樣的把戲來到了社區團購領域,充當「送餐小哥」或者「自駕司機」的角色,變成了一個個社區便利店或夫妻雜貨鋪,他們獲得了一個光榮的名字:
團長。
現在,已經有不少「團長」通過自身的勤快(疊加平臺補貼)月入上萬,實現致富的例子。但我還是那句話,他們的命運也會和「送餐小哥」們一樣,隨著未來補貼收緊或抽成提高,就撲街了。
這種例子我們見得還少嗎?
因此,在這個時間點上,叫停社區團購,或最起碼在一定程度上給社區團購降溫,是有必要的。殊不知,現在廝殺得越激烈,燒的錢越多,將來補貼退坡甚至提高抽傭比例的力度就會越狠,到那時現在月入1萬的「團長們」就欲哭無淚了。
這裡還有個潛在的坑。騎手小哥也好,共享出行司機也好,他們都是流動的,一旦產生糾紛,他們自身是安全的;但社區團購而言,這些團長都是固定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一旦用戶因為訂單或者貨品質量問題產生糾紛,那麼團長那裡就會成為社區不安定因素。
這些問題在當下,都被燒錢帶來的短暫繁榮掩蓋了,等到資本需要回報率的那一天,所有問題都將爆發出來。這就擊穿了社會公平和穩定的底線。
所以,社區團購叫停,最起碼是降降溫,是非常必要的。
4
結語
最近秋去冬來,有時晚上加班到9點多,走出公司大樓,一陣冷風吹來,我摟緊衣扣。
這時,大概率會看到共享單車「調度」的場景。那些貨櫃車裡裝滿了從城市各個角落裡面運回的美團單車,穿著美團黃袍的員工,把一輛輛小黃車運下來,排在畫好白線的區域裡……
這密集緊湊的無聲的場景,令人恍惚。之前停在這裡的有過ofo的小黃車,有過摩拜的小紅車,不知什麼時候,一夜之間就成了美團單車。不知道在未來的什麼時候,美團這些小黃車又會不見了,換來一群什麼顏色的車。
之前那些車,誰知道去了哪裡?就仿佛一群犯人,被捆綁上車,一夜之間,都秘密處決了。
我們這些都市閒人,看這一幕幕仿佛走馬燈般,它們的背後是網際網路巨頭之間波譎雲詭的廝殺:正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燒錢模式未有少許間歇,然而全球流動性收緊的大趨勢已經愈發明顯;疊加網際網路平臺經濟反壟斷的大背景。此時,這場網際網路巨頭之間剛剛打響的社區團購遭遇戰,註定將演化為一場持久戰,而且相當殘酷。
從佔據市場高光到滑落神壇,對於傳統行業可能要半個世紀;然而對於資本催熟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講,幾個月足矣。
北風吹起,徹天凍地。「社區團購」的這個冬天,會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