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國企改革按下「快進鍵」。隨著「雙百行動」取得巨大進展,國企改革在深水區不斷突進,開始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階段。疊加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的影響,國企改革攻堅任務更重、形勢更為複雜。要成功啃下「硬骨頭」,尤其需要一身「硬功夫」。
作為國內最大的農糧央企,中糧集團近年來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聚焦「企業治理」和「激勵約束」兩大難點問題,展開了一系列改革創新,練就了一身「硬功夫」。去年,中糧集團創造了營收4924億、利潤總額126億的成績,突顯出國企改革尖兵的本色。
公司治理的「真刀真槍」
深化國企改革,關鍵是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則關鍵是要將黨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與董事會「戰略管理、科學決策、防控風險」有機統一起來,即將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兩個「一以貫之」真正落到實處。
近年來,中糧集團在推進公司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真刀真槍」動真格。
一方面通過多次修訂章程,在制度層面明確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中糧集團明確劃定黨組與董事會、經理層權責邊界:黨組作為領導機構,集中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並通過黨組前置研究討論,對相關重大問題進行有力把關;董事會作為重大經營管理事項的決策機構,集中發揮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的作用;經理層作為集團執行機構,集中發揮謀發展、抓落實、強管理的作用。
好的制度關鍵是要落地見效,「緊起來、嚴起來」。中糧集團以實際行動遵守制度,尊重製度,不斷促進集團黨組和董事會、經理層之間的良性互動,既立足保障集團黨組堅定行使決定權、把關權、監督權,又堅決防止集團黨組簡單機械、包攬一切。
去年,中糧集團黨組研究通過的集團三年高質量發展目標,在提交董事會審議時,有外部董事毫不客氣地指出:集團制定的主要目標與行業水平、全球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對此,中糧集團黨組沒有簡單機械地堅持己見,而是實事求是接受不同意見,又與經理層對發展目標進行反覆研究論證,多次修改完善,最終在提交董事會審議時獲得一致認可。有外部董事深有感觸地表示,集團黨組高度重視我們的意見建議,這件事充分體現出黨組和董事會之間的良性互動,真正實現了黨的領導和法人治理的有機融合。
激勵約束的「真金白銀」
堅持黨管幹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有機統一,是對兩個「一以貫之」的重要落實,也是激發國企活力的關鍵保障。
長期以來,國有企業中普遍存在的「鐵飯碗」「大鍋飯」等意識,已經成為影響國企效率,限制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的嚴重阻礙因素。對此,中糧集團以「激勵約束機制」作為關鍵突破口,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改革。
從2018年開始,中糧集團在部分專業化公司率先推行三年任期經營目標責任制。結果為「較差」或「不稱職」的,將進行提醒談話,並可提前結束任期,而經綜合分析研判確屬不宜繼續擔任現職或者不勝任的,則將遵循市場化原則,採取調整崗位、降職、免職、解聘等方式予以調整。
中糧集團的這一制度並非「光說不練」。飼料業務因為業績不達標連續兩年被亮「黃牌」,主要負責人降級,業務管控關係也相應調整。
同時,「真金白銀」的激勵力度遵循市場化原則也不斷加大。三年任期經營目標責任製作為在年度薪酬基礎上新增的激勵,將根據三年任期淨利潤加總值的實現情況來決定激勵力度。業績優秀者最高可獲得九倍獎金。
中糧集團堅持選人用人市場化改革,從市場化選聘、市場化激勵、市場化退出三個層面加強制度設計,加快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確導向,實現領導人員「憑業績說話」,能上能下、市場化流動。
在中糧集團看來,全面把握市場化的本質要求,就是要充分認識到市場化必須是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市場化薪酬、市場化退出,是權責利相統一的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實行三年任期經營目標責任制,就是市場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依靠制度約束、強調契約精神,通過「真刀真槍」的市場化選人用人和中長期激勵約束不斷為國有企業注入市場活力,逐漸鍛鍊出一支政治素質好、專業能力強、擔當作為勇、工作業績實的能打硬仗的隊伍,不斷創造價值。
當前,經過一系列制度設計和探索實踐,中糧集團已形成「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薪酬待遇能高能低」的靈活機制,「中糧沒有『鐵飯碗』,中糧堅決不搞『高級大鍋飯』」成為鐵規和共識。管理層被激發出更多幹勁,企業釋放出更多活力,中糧集團多年來的國企改革成效越來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