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入收尾階段 正進行分段試水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7月9日,丹江口均縣鎮,漁民在水庫裡養魚的網箱面臨拆除。為保證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丹江口水庫今後將禁止網箱養魚。本版攝影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7月8日,丹江口鋁業工人在清理老廠房即將拆除的生產線。

  十城記之一丹江口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傳說中的滄浪之水,就在背靠武當山、懷抱丹江水的丹江口。

  丹江口建城近3000年,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上遊,漢江穿境而過,有「中國水都」之稱。境內的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

  南水北調全線通水後,肩負保護好水源及環境重任,這將推動這座古城的轉型,或者說是新生。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進入到收尾階段,正在進行分段試水。

  1277公裡的輸水總乾渠,將丹江口水庫和北京市首尾相連。水源地的水質狀況,直接影響到沿線數千萬人能否用上放心水。

  7月10日,全國政協召開的雙周協商座談會,對水源地做出了令人放心但有所保留的評價:現在丹江口水庫水質總體良好,基本符合通水水質要求。

  此時,一場關係上千戶農民利益的取締網箱養魚行動,即將在水源地展開。

  網箱養魚將成歷史

  7月9日,凌晨4點左右,丹江口市均縣鎮。

  58歲的葉明成和老伴像往常一樣,開著一輛老款黑色別克到水庫邊,划船給自己養殖的80多箱魚撒餌料。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葉明成開始摸索網箱養魚,後來因此致富,成了當地的「養魚大王」。

  如今,這條「致富之路」,正在走向終點。

  為保證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丹江口水庫今後將禁止網箱養魚。

  丹江口曾是全國最大的網箱養魚基地。均縣鎮位於水庫中心,三面環水,地形適宜網箱養魚,形成過「百裡萬箱」的壯觀場面。

  葉明成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網箱養魚興起,政府鼓勵農民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水養魚,養魚致富」。

  「前些年,我每年的純利潤能有四五十萬,從去年開始不行了,中高檔魚不太好賣。」葉明成的網箱裡,養的是淡水經濟魚翹嘴鮊,市場價最高時每斤超過50元。

  他所在的關門巖村有600多戶村民,約一半村民搞起網箱養魚。

  關門巖村地處古均州舊址,在172米淹沒線下。2010年,該村整體移民至附近新建成的安置點。走進安置點,迎面是一塊褐色石碑,背面刻著屈原的詩作《漁夫》。

  最快在8月,丹江口就會啟動取締網箱養魚的行動。

  該市水產局副局長熊志邦告訴新京報記者,全市有2000多戶漁民採用網箱養魚,如果取締,將涉及5000多個勞力,間接影響到兩萬多人的生活。

  葉明成說,不許網箱養魚,家裡還有幾畝地可以種橘子,但橘子利太薄,每年收入最多不超過1萬元。

  經歷兩年艱難選擇

  穿過關門巖村舊址,再下一段緩坡,即可到達丹江口水庫。

  7月9日下午,天空晴朗,水面清澈。從高處望去,寬闊的水域散布著上百塊長方形的網箱。

  在漁民孫國榮的養殖區,新京報記者看到,每個網箱由鋼架和網片構成,魚苗在箱籠裡生長。網片上掛著泡沫質地的綠色漂浮物。

  孫國榮今年46歲,從七八年前開始網箱養魚。他划船遊走於水面,每天撒一次餌料。同種類魚,撒餌和自然生長相比,產量至少提升十幾倍。

  在漁民眼中,餌料是增產催化劑。在水質監測者看來,如果投餌過多,殘餌中的有機物在氧化分解後,將增加水中的氨氮含量。

  此前媒體曾報導稱,丹江口水庫總氮超標。

  現行水汙染防治法規定,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

  為確保一江清水送北方,丹江口市2012年8月發出通告,嚴禁在丹江口水庫新增投餌網箱,已下水的網箱不得投放魚苗,並限期拆除。

  當時,孫國榮在村委會門口看到這份通知。他和其他漁民一樣,觀望一段時間後,覺得政策歸政策,在政府沒有具體行動前,還得照舊養魚,於是繼續向網箱投放新魚苗。

  進入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入衝刺階段。2月,國務院公布《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要求丹江口庫區由當地省人民政府組織逐步拆除現有網箱養殖、圍網養殖設施。

  「一個6米×6米的網箱,成本2000塊。」孫國榮估算,自己有將近100個網箱,成本合計約20萬元左右。魚苗成本則需另算。

  他說,如果不再允許網箱養魚,政府起碼應該足額補償成本。

  「取締網箱養魚,農民會面臨著一個很艱難和痛苦的過程。」丹江口市副市長劉軍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不僅要取締,還要給農民們找出路。」其中包括資金扶持轉產轉業、技能培訓、納入社保等。

  地方政府面臨第一道難題:給漁民的補償款,由誰來出?劉軍說,丹江口市正在想辦法籌措資金。

  為保水源棄「黃金」

  丹江口遭遇的尷尬,不止出現在養魚業。

  黃姜被譽為「藥用黃金」,從中提取的皂素是醫藥合成激素的重要基礎原料。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丹江口所在的十堰市,政府大力推廣黃姜種植,很多姜農因此脫貧。

  丹江口市經信局副局長吳梁剛說,該市曾有20多萬畝土地種植黃姜,但黃姜加工產生的廢水卻對水源帶來嚴重汙染。

  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水源地保護幾乎同時啟動,丹江口開始淘汰黃姜種植加工業。

  吳梁剛記得,2006年上半年的一天,他和4名同事來到江北的一家黃姜粗加工作坊,勸其關停。「當時,一個工人拿著十字鎬要挖我們的汽車……你把人家企業關了,等於把人家飯碗給砸了。」

  後來又經過幾輪溝通,幫助小作坊另謀出路,才最終關掉。

  不只是黃姜加工,對水源汙染嚴重的小冶金、小造紙、小製革、小化工等企業,近年關停了100多家。

  「關停」不只是小企業的命運,當地曾經首屈一指的大國企——漢江丹江口鋁業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關閉了2萬噸電解鋁生產線。

  吳梁剛說,關起來相對容易,但難在職工安置。

  7月8日下午,丹江口鋁業廠區,第二、四電解鋁車間已經停產,工人正在清理設備,為下一步拆除廠房做準備。

  上世紀八十年代,利用水電的低價優惠,丹江口發展了很多高耗能產業。丹江口鋁業一度躍入省內行業前三,最高峰時有4000名職工。由於水源保護和電解鋁行業不景氣,從2007年至今經過多次職工分流,目前在職僅1000多人。

  今年3月,200多名職工轉崗或提前退休。在丹江口鋁業家屬區,記者遇到了今年提前退休的老李。老李50歲,在職時每月收入1600塊左右,退休後只有900多塊,他想以後再找份工作。

  老李說,不少提前退休的工友,正計劃著外出打工。

  得失之間的「水都」

  站在大壩上,腳下是一庫清水,丹江口市原南水北調辦副主任丁力先展開一張庫區淹沒區域示意圖。這張圖他隨時帶在身上。

  大壩加高后,水庫面積將由745平方公裡,增加到1050平方公裡。

  水,已成為這張城市的名片,「中國水都」、「飲源頭水,遊武當山」等字樣隨處可見。

  丹江口市市長李翔接受新京報書面採訪時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舉世矚目,只要打好飲水探源、生態養生等「水」品牌,大力發展水體旅遊、生態文化旅遊業,必然會進一步提高丹江口市知名度和美譽度。

  去年,香港英皇集團計劃在丹江口市鳳凰島投資50億元,建設「英皇·武動十堰」項目,用4年時間將其打造成為亞洲最大規模的武術文化創意旅遊景點。

  「合作意向都籤了,後來因為環保問題,不能在丹江口建,英皇只好另選地點落地。」丹江口市旅遊和外事僑務局副局長柯國軍說,現在無論發展什麼項目,環保都是第一位考慮的。

  位於丹江口市右岸新城區的滄浪海旅遊港已初具規模,夏天的傍晚,不少遊客和市民來到這裡納涼。這個緊鄰水庫的景點,有十餘家餐飲企業。

  「餐飲企業的廢水和垃圾,全部經過處理後排放到下遊,絕對不許排進水庫。」談起庫區水質保護,柯國軍不敢馬虎。

  水質等環保問題今後將直接關係到丹江口官員的「烏紗帽」。過去,對丹江口市官員的考核,與其他地方並無不同,都是偏重GDP等經濟指標。

  「從去年開始,丹江口市官員政績考核體系重新調整,生態指標比經濟指標更重要。」副市長劉軍說,對水源地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官員比以往顯得更有底氣。

  一批產業被淘汰的同時,生態農業、旅遊休閒產業、低碳環保的新興產業等,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正如丁力先感慨,1990年以來的20年,是丹江口為南水北調不斷付出的20年。

  同時,也是為自己、為子孫後代打造著一個適宜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空間的20年。

  ■ 同題問答

  答題人

  丹江口市副市長劉軍

  分管城鄉規劃建設、環境保護等

  新京報: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參與到南水北調工程的相關工作?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劉軍:最早從1999年開始參與到南水北調,我當時在鄉鎮任職,工作涉及庫區生態保護,後來直接接觸到移民工作。這些年來感觸最深的,我覺得南水北調在庫區人民心中是一件很神聖的事。

  新京報:你認為當地為南水北調工程作出了哪些貢獻?

  劉軍:我們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都要改變原來的節奏,最直接的影響是蓄水位加高,大量土地被淹。也有很多精神層面的影響,比如很多老百姓移民,可以說是拋家舍業。

  新京報:南水北調通水後,會給當地帶來哪些改變?

  劉軍:肯定會提升丹江口的知名度、關注度,提升整個城市的人文精神面貌,推動旅遊業發展。

  新京報:全線通水之後,你認為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當地還會做什麼?

  劉軍:最優先考慮環境因素,發展模式轉型將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然,環境搞好了,能享受碧水藍天,大家都是直接受益者。

  新京報:通水後,丹江口如何保障水質安全?

  劉軍:工業上嚴控排放,引進項目時,要實行最嚴格的環評;農業上,從肥料到工作方式,都要做到綠色環保,減少面源汙染。

  ■ 記者手記

  調水不易且用且珍惜

  7月6日下午,天氣酷熱,我在丹江口水庫大壩上採訪,暴曬了半小時。低頭看看水位線,庫區水面剛剛超過141米。這片南水北調的水源地估計和我的狀態一樣——乾渴。

  就在3天前,南水北調中線開啟「水龍頭」,進行充水試驗。此時,丹江口水庫水位141.31米。

  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水位。新華社此前報導,中線首次充水試驗,水庫水位需達到143米以上。

  「今年水量比較偏枯。」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對我說。他現任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2003年南水北調開工後,他應邀參加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

  漢江是長江最大的直流,丹江口水庫位於漢江中上遊。

  在當地人看來,丹江口水庫最近幾年一直處於缺水期。過去,水多需要洩洪的時候,大壩閘門全開進行發電,這種場面近幾年很少出現。

  最極端的情況出現在2011年。當年5月,丹江口水庫降至135.23米,比139米的死水位還低3.77米,庫岸出現大面積龜裂。

  走在大壩上,可以看到一塊宣傳欄醒目地立在中間。它將大壩形容為「超越自然的神奇之手」,「調動江水北區,滋潤乾渴大地」。

  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這隻「神奇之手」由162米加高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也從157米提到170米。

  對於「水量偏枯時,水庫會不會無水可調」的擔憂,鄭守仁院士明確解答了我的疑惑:經過七、八月的夏汛和九、十月的秋汛,漢江中上遊起碼要經歷幾次較大的降水,屆時丹江口水位達到調水的最低條件——150米,不會有太大問題。

  在丹江口採訪時,我去了幾戶庫區移民家裡,看到有人家用臉盆收集生活汙水衝廁所。這讓我有些意外,也很慚愧。一位當地官員告訴我,丹江口人對水是有感情的,為保證這一庫清水付出很多,所以才會倍加珍惜。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時深感「節約用水,從我做起」不只是簡單的口號。首席記者 關慶豐 湖北丹江口報導

相關焦點

  • 湖北運用三維雷射掃描技術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湖北運用三維雷射掃描技術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進入倒計時,在這項宏偉工程中,測繪地理信息技術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對該項工程丹江口庫區進行地質災害體調查項目中,湖北省國土測繪院將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引入其中,為該項工程提供高質量的測繪保障服務。  在地質災害體調查項目中,傳統的測繪方法受到地形複雜等因素的限制,得到的數據往往不夠精準且耗時長。
  • 河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始安裝「安全閥」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劉瑞朝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添了一個「安全閥」和「穩定器」,解決南水供應的供水安全。記者從河南省水利廳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沿線第二個調蓄工程、我省第一個南水北調調蓄工程——觀音寺調蓄工程,已經正式開工建設了。
  • 建設正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有望十一前開園
    連日來,丹江口市城區內的丹江口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施工現場熱火朝天。大型施工機械、忙碌穿梭的施工工人隨處可見。據了解,目前每天有200多名工人和十多臺機械設備在該園區內搶抓施工進度。據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位三官殿辦事處境內的蔡灣村四組的右岸新城區旅遊港附近,緊鄰南水北調中線標誌性建築、控制性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總佔地面積1046.83畝,其中一期紀念園佔地546.83畝,二期移民文化體驗中心佔地500畝,計劃總投資4.2億元,園區以中線工程走向進行規劃,將沿線12個受水區知名景點一線串珠,包括許昌的三國勝跡、南陽的醫聖祠、焦作的雲臺山、安陽的殷墟遺址、天津的大沽口炮臺等景觀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你去過嗎?見過才能明白它的偉大
    河南省的南陽有個超級工程,它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發源地,如果在此行中沒能到渠首一探究竟,對許多吃水的人來說,應該是一種遺憾。南陽之旅中,我特意安排了這一站,並不是因為它的風景很美,而是因為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項目。
  • 南水北調中線惠及5300多萬人
    新華社鄭州2月15日電(宋曉東、張存有)記者15日從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累計輸水20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5300多萬人,極大地提升了沿線百姓在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方面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5秒可注滿1個標準遊泳池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孟向東刁良梓 通訊員 康帆5月9日,記者從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獲悉,當天上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的入渠流量每秒達420立方米,這是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 日照海洋館進入「收尾」階段 海豚表演館已開始試水調試
    齊魯網日照3月26日訊3月26日,記者從日照海洋公園了解到,隨著春季天氣轉暖,日照海洋公園項目建設進入白熱化階段,目前主場館水電設備安裝、外幕牆裝修、池體防水施工基本完成,各池體亞克力安裝、造景施工和館內裝飾裝修進入收尾階段。
  • 5秒鐘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南水北調中線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在南水北調中線起點,長江水通過丹江口水庫,穿越閘門,歡騰北上。5月9日,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計算,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這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輸水能力和效益發揮上得到了巨大提升。   中線工程建成通水以來運行穩定,經受住了設計標準流量350立方米每秒以及汛期、冰期輸水的考驗。
  • 一渠清水北送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調查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調查特約調研組打開中國地圖,俯瞰萬裡平疇,一條蜿蜒北上的人工明渠,從秦巴山間出發,跨江淮、穿黃河、依太行,縱貫南北,一路穿行1432公裡,將一渠清水送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這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 襄陽鳳雛大橋進入收尾階段 高空拆除「貓道」
    5月13日,襄陽鳳雛大橋上部結構「貓道」(施工時的便道)拆除工作完成過半,鳳雛大橋工程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據介紹,「貓道」拆除是懸索橋施工的一大難點,整個施工都是在高空上作業,施工難度大。5月13日,襄陽鳳雛大橋上部結構「貓道」(施工時的便道)拆除工作完成過半,鳳雛大橋工程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
  • 給大壩「穿衣戴帽」,讓管道「上天入地」,南水北調工程到底有多牛?
    2 這是一個超乎想像的宏偉工程 南水北調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 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 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鈕新強院長介紹
  • 「三大主題」推進財務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
    本站訊 8月26日至27日,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在石家莊召開財務集中核算、預算管理和資產清查工作研討會,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總會計師陳新忠主持會議。   本次研討會圍繞全局中心工作,強化統籌部署,突出創新提質,落實「雙精維護」要求,財務資產部詳細講解了預算監管系統二期開發情況,安排布置了下一階段預算管理工作和資產全面清查試點任務;河北分局、河南分局分別就財務集中核算試點和預算管理工作有關經驗和建議做交流發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確保海榆中線改建工程春節前通車
    本報海口12月29日訊 (記者侯小健)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海榆中線永興至楓木段改建工程正加快推進,截至今年11月,已累計完成投資
  • 松花江百裡長廊長白島段溼地水生態修復工程進入收尾階段
    近日,我市松花江百裡長廊長白島段溼地水生態修復工程進入收尾階段,部分完成區域已向市民開放。 據悉,松花江百裡長廊長白島段溼地水生態修復工程全長1330米,包括人工溼地工程、生態保護工程、飛鳴湖生態護岸工程、鳥嶼防護工程等九項工程。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大部分工程已經完成。
  • 河南第一個南水北調調蓄工程已正式開工建設 「南水」供應下遊增加...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劉瑞朝本報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添了一個「安全閥」和「穩定器」,解決南水供應的供水安全。記者從河南省水利廳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沿線第二個調蓄工程、我省第一個南水北調調蓄工程——觀音寺調蓄工程,已經正式開工建設了。
  • 石家莊:南水北調中線水將是飲用水源 勿釣魚遊泳
    從今年6月份開始,南水北調中線邯石段開始充水試驗,沿線鄉村有了一條讓村民欣喜不已的「玉帶」。昨日,石家莊南水北調辦公室工作人員深入沿線鄉鎮,向村民發放安全宣傳手冊。同時提醒大家,中線總乾渠坡陡水深,而且未來將是飲用水源,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沿線渠道不能釣魚、遊泳。
  • 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這是11月10日拍攝的淮安水上立交樞紐工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
  • 副中心北京學校中學部工程進入收尾階段,今年9月秋季開學將啟用
    蔡代徵/攝 資料圖位於城市副中心的第四所以「北京」命名的學校即將展露全貌:目前北京學校中學部和共享區的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正在進行水電以及土建裝飾細節的完善,為今年9月開學做著最後的準備。這些細節修整完工後,學校將進行教學設備、教學儀器的安裝和調試,學科專業教室也將進行最後的豐富。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域的北京學校,由小學部、中學部、共享區三大部分構成。2018年8月,北京學校小學部率先開工,並於2020年投入使用;2019年3月,北京學校共享區與中學部也正式開工,由共享區、中學部、宿舍等11棟單體建築組成。
  • 南水北調,不只調來好水
    這一刻,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也意味著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6年來,南水一刻不停、奔流北上。東線,自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提水,沿京杭大運河及平行河道逐級翻水北送,以世界最大規模泵站群實現「水往高處流」,累計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中線,南水出陶岔、過啞口、飛渡槽、鑽暗涵,跋涉1432公裡潤澤京津冀豫,累計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394億立方米,記錄著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6年來的點滴。回望這6年,數字背後,南水為北方帶來的,遠不只水。
  • 守護南水北調核心水源 東方園林亮劍丹江口水庫綜合水體治理
    近日,有關方面表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首次實現向北方30條河流進行生態補水,共有12條天然河道得以恢復,截至5月29日,該工程已完成輸水1417億立方米,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四省市累計4200萬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