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鑰匙如何打開三把鎖——新疆沙雅縣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

2021-01-11 經濟日報

千畝呈一色,萬畝一展平。盛夏時節,走進棉花種植大縣——新疆沙雅縣的鄉間,廣袤的棉田一眼望不到邊,風起時,田野泛起滾滾綠波,一直綿延到天際。

從「補丁田」到「大條田」,從碎片化耕種到集約化經營,沙雅棉田的變化,主要源於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的牽動。2017年6月,沙雅在渭幹河灌區啟動這一項目,涉及7個鄉鎮132個村,總投資12.92億元,覆蓋50萬畝農田。截至目前,已完成計劃內全部任務,灌區水利信息化綜合應用系統正有序推進。

三年多來,該項目有效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生態環境改善和相關產業集聚。可以說,當地用一把鑰匙,打開了三把鎖,開啟了現代農業加速發展之門。「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試點項目的內涵和外延已不單是一項水利工程,還撬動了農業、經濟、生態等領域一系列變革。」沙雅縣縣長夏帕克提·吾守爾說。

打開第一把鎖:破解耕地碎片化

將近13.5萬塊面積在1至5畝的「補丁田」,整合成100至300畝的「大條田」,涉及項目區內近2.18萬戶。沙雅將土地平整作為開展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的先手棋,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廣全程機械化作業、先進適用技術創造了條件。

「2018年開始,我家的12畝地就流轉給利華公司了,每畝地每年700元流轉費。」作為第一批參加土地流轉的農戶,伊裡亞斯·沙依普一家嘗到了從土地中解放雙手的甜頭。他的大女兒和兒子成了「雙薪農民」,除了土地流轉費,還應聘成為管地工,有土地管理費收入。

沙雅縣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由企業運作實施,其中21萬畝由沙雅縣利華創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負責。公司總經理趙振新介紹,試點項目的實施不僅讓農民得實惠,企業原料供應也得到了保證,而且能夠確保原料質量穩定。

以試點項目為契機,沙雅縣推動農業從傳統農戶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試點項目區已組建種植業合作社82個、勞務服務合作社39個、家庭農場15個。

為讓農民成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沙雅縣根據不同經營模式,確定相應分配方式。對「農戶+合作社」模式,以土地入股量分紅和田管勞動量支付報酬;對「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採取「保底收益+勞務費+增產提成」形式,讓農戶享受收益;對「農戶+家庭農場」模式,則採取「保底收益+勞務費」分配形式。

破解了耕地碎片化,沙雅農業提質增效明顯:項目試點區棉花品種從過去的100多種統一到3個品種,機械採收率由2017年的5.2%躍升至95%,比人工採摘畝均至少節約450元,每公斤價格則較其他產棉區高出0.3元。與項目實施前相比,去年畝均增產90公斤,畝均增收600元左右。

打開第二把鎖:突破生態瓶頸

沙雅縣域內雖然有塔裡木河流域和渭幹河流域兩大灌區,卻長期「喊渴」。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要嚴守水資源紅線,必須擰緊「水龍頭」;另一方面,要確保群眾生產生活用水、農業灌溉用水、生態林灌溉用水等,用水需求較大。如何破解生態瓶頸?沙雅縣認為,最根本的途徑在於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並將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作為重要抓手。

在海樓鎮克孜勒塔木村,一條土渠曾是「全村的希望。「為了地裡放水的事,過去沒少和鄰居吵架。」村民伊裡亞斯·沙依普告訴記者,縣裡發展高效節水,推廣節水滴灌,不僅節省了近一半的水費,每畝地少用了半袋化肥,而且棉花的產量提高了100多公斤。「這不等於我們又多了幾畝地嘛!」

測水到鄉、到村、到項目區,核算到用水戶,是沙雅縣推進試點項目建設,完善節水工程體系的重要原則。瞄準節水目標,沙雅縣在試點項目區建設現代農業水利管理信息平臺,採用了「泥沙全過程處理、一池多系統、水肥一體化、磁化水灌溉、低壓小流量」等高效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推動從粗放用水向制度節水轉變。

每家農戶都比以前節約,全灌區農業節水量就很可觀了。統計顯示,去年試點項目區每畝實際用水比2017年減少82立方米,渭幹河灌區引水總量減少2200萬立方米。受益於推廣測土配肥、水肥一體化,每畝平均節肥30%。農業生產節省的水資源,使得有更多水量可供調度,該縣將試點項目年度限額結餘水量,優先用於新增人工生態林和自然生態灌溉。

與此同時,沙雅縣還以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為依託,大力推廣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加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目前,試點項目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殘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

打開第三把鎖:巧解產業集聚難題

經濟日報記者在沙雅縣採訪了解到,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的深入實施,催生了相關市場需求,吸引了一批棉紡、農機製造、節水設備等相關聯的企業落戶,產業聚集效應初顯。

三年來,利華棉業、正倫實業、新疆天玉種業、守信種業、缽施然智能農機製造、潤邦節水矩形渠道裝配製造、通慶塑業節水管材等龍頭企業相繼落戶,沙雅已初步形成了種、肥、水、農機製造等一體化循環產業鏈。項目實施以來,先後有16家投資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前來投資,實現投資42億元。

沙雅缽施然智能農機有限公司坐落在該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主要生產採棉機、播種機、殘膜回收機等,自2018年3月落戶以來,年產值從8000多萬增長至3.4億元。據公司人事行政部高級經理吳永丞介紹,公司發展勢頭良好,今年與新疆農業大學、新疆理工學院籤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並申請掛牌「缽施然工作站」,計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企業工作。

「市場前景看好,現在每天從廠區拉走100車貨物。」新疆玉象胡楊化工有限公司也位於沙雅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是一家硝基複合肥大型生產企業。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蘭光松介紹,「尿素、硝基複合肥日產量均在1000噸以上,日出貨量在2500噸左右,滿負荷出貨量在3000噸以上。」

此外,試點項目的實施讓近2.7萬名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轉移從事二三產業,2019年試點項目區農民比項目實施前人均增收4600元以上,比全縣農民人均收入高1700元以上。縣長夏帕克提·吾守爾說,試點項目實施以來的三年,也是沙雅縣城鎮化加快發展的三年,新註冊個體工商戶超過1萬戶,城鎮新增人口2萬餘人,工業園區擴容達10平方公裡。(經濟日報記者 喬文匯 通訊員 鄧麗娟)

相關焦點

  • 太原市晉源區魚菜混養項目試點成功
    原標題:太原市晉源區魚菜混養項目試點成功   1月13日,記者走進太原市晉源區三家村「魚菜混養」大棚,看見一排排生菜、油菜長勢正旺。
  • 國家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高產節水優質冬小麥新品種石...
    黃淮麥區是我國小麥主產區,也是水資源匱乏區,迫切需要高產、節水小麥品種。石麥19號和石優20號是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育成的冬小麥新品種,具有高產、抗旱、節水等突出優點,先後五次通過河北省和國家審定,品種審定區域覆蓋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天津、北京等廣大麥區,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 自來水通了 新疆沙雅縣紅旗鎮多勒昆村村民的心「甜」了
    原標題:自來水通了 新疆沙雅縣紅旗鎮多勒昆村村民的心「甜」了亞心網訊(通訊員秦麗華 王剛)「我們終於喝到沒有鹹味的自來水了,謝謝法院的幹部們,現在喝著的自來水真是甜在我們的心裡了!」新疆沙雅縣紅旗鎮多勒昆村5組村民阿不都·熱依木一家歡呼道。
  • 沙雅縣多舉措為冬小麥越冬護航
    天山網訊(記者鄧麗娟 通訊員艾克熱木報導)連日來,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各鄉鎮(管委會)積極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冬小麥苗情普查,加強技術指導,幫助農民因地制宜抓好冬小麥田間管理,為糧食豐產豐收奠定良好基礎。
  • 土地加入「託田所」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今年以來,兗州區搶抓承擔農業生產託管服務試點項目的契機,大力推行農業生產託管服務。通過嚴格篩選,全區確定了4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試點項目。兗州區農經服務中心主任高永成介紹,通過農業生產託管,讓農戶、村集體和服務組織都得到了實惠。小孟鎮體仁寨村村民仇士儉,4.5畝家庭承包地加入「託田所」,與去年相比,今年種植玉米小麥,每畝降低成本46元,每畝增加收入170元。
  • 「紅娘」搭橋 三方受益 河北武邑旱作雨養闢出百姓增收路
    河北武邑旱作雨養闢出百姓增收路。圖為武邑縣梓揚種植專業合作社搶抓墒情種植高粱。近年來,河北武邑縣作為河北省旱作雨養種植示範項目的試點縣,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紅娘」將農戶與合作社(農業公司或經營大戶)密切聯繫起來,形成了旱作雨養項目和土地流轉、土地託管相結合的新模式,實現了農業種植結構優化調整、農村集體經濟壯大、土地流轉加速、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發展的良好局面。農戶土地入股村集體,安心就業開闢增收新天地。
  • 開展四水同治 高效利用水資源
    近年來,通過開展四水同治,高效利用水資源,逐步實現城鄉居民飲水質量和服務的均等化。12月23日上午,在南水北調西部調水工程現場記者看到,工人師傅們正在進行管片的吊裝作業。據了解,南水北調西部調水工程是民生工程,也是省重點項目,工程完工後將實現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中鐵五局安陽市西部調水工程項目負責人 程國龍:「整個項目我們管段全長49.6公裡,我們中鐵五局承建36公裡。
  • 東莞高埗:高效節水噴灌省心省力 農戶增產增收喜笑顏開
    這些白色噴管是菜農蘭豔紅一年前新裝的高效噴灌裝置。「自從裝了噴灌裝置,今年菜地的淋水施肥工作輕鬆了許多。」蘭豔紅補充說到,只要菜地接了水管,打開噴灌裝置開關就會自動噴灑,等於請了一個免費的工人。一年前,蘭豔紅家的7畝菜地還是採取傳統的人工噴灌方式,不僅耗時耗力,而且人工灑水時很容易將種子衝走,導致種苗不均勻,蔬菜種植間距和生長情況不一。
  • 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建議—新聞—科學網
    但在增產一定幅度的情況下,要進一步高產高效,水分還是限制因素,在有限水資源狀況下,甘肅通過地膜雙壟溝栽培等技術實現玉米高產高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農田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物水分利用效率就成為未來發展方向。但目前遇到的問題是塑料地膜汙染嚴重,需要大力發展可降解地膜或者其他覆蓋技術。 2000年前後,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特別是以新疆膜下滴灌為代表的現代節水農業。
  • 新疆基質栽培在溫室中應用效果技術研究取得突破 沙漠溫室無土種出...
    近日,新疆農業大學林學與園藝學院副教授吳慧團隊開展的「基質栽培在和田地區沙漠溫室蔬菜生產中的應用示範與推廣」項目取得突破,集成適宜新疆沙漠溫室的蔬菜基質栽培綜合管理技術,充分挖掘出沙漠溫室的生產潛力,讓沙漠溫室裡長出環保生態蔬菜變為現實,這對於推進新疆非耕地設施農業的發展,增強全疆設施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具有積極意義。
  • 邢臺市今年計劃推廣節水型鱸魚養殖1萬畝
    全市今年計劃推廣節水型鱸魚養殖1萬畝魚兒水中遊 致富不用愁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邢雲 通訊員楊永麗)芝士蛋黃焗鱸魚、龍蝦汁水蛋蒸鮮鱸魚……10月15日,由邢臺市農業農村局、市總工會、市人社局主辦的邢臺市首屆加州鱸魚烹飪技能競賽,在南和區農業嘉年華開賽。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
    回顧「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貢獻。現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詳情】,為大家逐一介紹。 NO.
  • 邢臺市發展高效現代漁業 小鱸魚滿載致富夢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為進一步促進全民增收,邢臺市研究制定了《促進全民增收三年行動計劃》,將發展高效現代漁業列入「千斤糧、萬元錢」工程,作為工作重點多措並舉,強力推動,使漁業發展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動能和重要抓手。6月初,邢臺市確定重點推廣節水型鱸魚養殖項目。
  • 調研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發展情況
    原標題:調研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發展情況    1月8日,省政協副秘書長應楚洲一行來我市調研「稻鱔共育」項目,圍繞綠色生態種養殖技術推廣、推進「稻鱔共育」新模式、農旅結合等實地調研
  • 做足「農」字文章 走好融合之路——來自新疆第一人口大縣莎車的...
    於是,莎車縣脫貧攻堅的「鑰匙」,聚焦在「農」字上。涓涓細流,匯聚成河。隨著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各方扶貧力量精準發力,一系列「三農」現實問題得到破解。葉爾羌河衝積扇平原中上遊的「農」字文章和農業盛景,內涵逐漸豐富起來,畫面愈加多彩起來,農業資源盤活了,農村面貌更新了,農民收入增加了。
  • 雲南省勐庫華僑農場高效生態茶園建設項目
    建設項目名稱·標準·規模     1.1 名稱:勐庫華僑農場五九隊高效生態茶園建設工程     1.2 標準:恢復自然生態環境進入農業生產良性循環     1.3 規模:1000畝        2.
  • 手機一點活水就來了 嘉善農田智能灌溉系統方便又節水
    這可能是未來我們農業建設的一個大趨勢。」嘉善縣西塘鎮地甸村村委會主任陶宏斌介紹,這款灌溉系統是把智能灌溉的設備安裝到農田後,就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看到土壤情況,及時清楚地掌握給作物灌溉的時間以及所需灌溉量。同時還可通過電腦端控制田間的閥門和水泵開關進行定時定量灌溉,從而節省水資源並滿足作物生長需求。「今天我們進行新系統的測試使用,最近以晴好天氣為主,土壤較幹,雖說晚稻即將成熟,但也需要水的滋潤。」
  • 田間當課堂 棚圈助增收 ——記哈密市農業農村局專家巡迴服務隊
    >今年以來,哈密市農業農村局以「科技服務進村入戶、促進農牧民增產增收」為主題,圍繞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工作需要,組建了3支由30名專家為骨幹的農業農機技術、畜牧養殖、動物疫病防治巡迴服務隊,深入各鄉(鎮)村為農牧民做好技術服務工作。
  • 臨夏縣農業總產值達15.6億元
    臨夏縣緊緊圍繞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增收致富的有效抓手,不斷鞏固壯大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不僅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也培育形成了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據統計,截至目前,臨夏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5.6億元,較2014年增長45.79%,基本結束了農戶單打獨鬥的「小農經濟」。該縣積極搶抓重大戰略機遇,積極謀劃爭取項目資金,全力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入資金11.6億元,建成以滴灌、噴灌為主的高標準農田1.5萬畝,日光溫室和鋼架大棚7220座,易地搬遷日光溫室223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