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畝呈一色,萬畝一展平。盛夏時節,走進棉花種植大縣——新疆沙雅縣的鄉間,廣袤的棉田一眼望不到邊,風起時,田野泛起滾滾綠波,一直綿延到天際。
從「補丁田」到「大條田」,從碎片化耕種到集約化經營,沙雅棉田的變化,主要源於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的牽動。2017年6月,沙雅在渭幹河灌區啟動這一項目,涉及7個鄉鎮132個村,總投資12.92億元,覆蓋50萬畝農田。截至目前,已完成計劃內全部任務,灌區水利信息化綜合應用系統正有序推進。
三年多來,該項目有效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生態環境改善和相關產業集聚。可以說,當地用一把鑰匙,打開了三把鎖,開啟了現代農業加速發展之門。「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試點項目的內涵和外延已不單是一項水利工程,還撬動了農業、經濟、生態等領域一系列變革。」沙雅縣縣長夏帕克提·吾守爾說。
打開第一把鎖:破解耕地碎片化
將近13.5萬塊面積在1至5畝的「補丁田」,整合成100至300畝的「大條田」,涉及項目區內近2.18萬戶。沙雅將土地平整作為開展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的先手棋,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廣全程機械化作業、先進適用技術創造了條件。
「2018年開始,我家的12畝地就流轉給利華公司了,每畝地每年700元流轉費。」作為第一批參加土地流轉的農戶,伊裡亞斯·沙依普一家嘗到了從土地中解放雙手的甜頭。他的大女兒和兒子成了「雙薪農民」,除了土地流轉費,還應聘成為管地工,有土地管理費收入。
沙雅縣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由企業運作實施,其中21萬畝由沙雅縣利華創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負責。公司總經理趙振新介紹,試點項目的實施不僅讓農民得實惠,企業原料供應也得到了保證,而且能夠確保原料質量穩定。
以試點項目為契機,沙雅縣推動農業從傳統農戶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試點項目區已組建種植業合作社82個、勞務服務合作社39個、家庭農場15個。
為讓農民成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沙雅縣根據不同經營模式,確定相應分配方式。對「農戶+合作社」模式,以土地入股量分紅和田管勞動量支付報酬;對「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採取「保底收益+勞務費+增產提成」形式,讓農戶享受收益;對「農戶+家庭農場」模式,則採取「保底收益+勞務費」分配形式。
破解了耕地碎片化,沙雅農業提質增效明顯:項目試點區棉花品種從過去的100多種統一到3個品種,機械採收率由2017年的5.2%躍升至95%,比人工採摘畝均至少節約450元,每公斤價格則較其他產棉區高出0.3元。與項目實施前相比,去年畝均增產90公斤,畝均增收600元左右。
打開第二把鎖:突破生態瓶頸
沙雅縣域內雖然有塔裡木河流域和渭幹河流域兩大灌區,卻長期「喊渴」。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要嚴守水資源紅線,必須擰緊「水龍頭」;另一方面,要確保群眾生產生活用水、農業灌溉用水、生態林灌溉用水等,用水需求較大。如何破解生態瓶頸?沙雅縣認為,最根本的途徑在於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並將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作為重要抓手。
在海樓鎮克孜勒塔木村,一條土渠曾是「全村的希望。「為了地裡放水的事,過去沒少和鄰居吵架。」村民伊裡亞斯·沙依普告訴記者,縣裡發展高效節水,推廣節水滴灌,不僅節省了近一半的水費,每畝地少用了半袋化肥,而且棉花的產量提高了100多公斤。「這不等於我們又多了幾畝地嘛!」
測水到鄉、到村、到項目區,核算到用水戶,是沙雅縣推進試點項目建設,完善節水工程體系的重要原則。瞄準節水目標,沙雅縣在試點項目區建設現代農業水利管理信息平臺,採用了「泥沙全過程處理、一池多系統、水肥一體化、磁化水灌溉、低壓小流量」等高效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推動從粗放用水向制度節水轉變。
每家農戶都比以前節約,全灌區農業節水量就很可觀了。統計顯示,去年試點項目區每畝實際用水比2017年減少82立方米,渭幹河灌區引水總量減少2200萬立方米。受益於推廣測土配肥、水肥一體化,每畝平均節肥30%。農業生產節省的水資源,使得有更多水量可供調度,該縣將試點項目年度限額結餘水量,優先用於新增人工生態林和自然生態灌溉。
與此同時,沙雅縣還以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為依託,大力推廣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加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目前,試點項目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殘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
打開第三把鎖:巧解產業集聚難題
經濟日報記者在沙雅縣採訪了解到,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的深入實施,催生了相關市場需求,吸引了一批棉紡、農機製造、節水設備等相關聯的企業落戶,產業聚集效應初顯。
三年來,利華棉業、正倫實業、新疆天玉種業、守信種業、缽施然智能農機製造、潤邦節水矩形渠道裝配製造、通慶塑業節水管材等龍頭企業相繼落戶,沙雅已初步形成了種、肥、水、農機製造等一體化循環產業鏈。項目實施以來,先後有16家投資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前來投資,實現投資42億元。
沙雅缽施然智能農機有限公司坐落在該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主要生產採棉機、播種機、殘膜回收機等,自2018年3月落戶以來,年產值從8000多萬增長至3.4億元。據公司人事行政部高級經理吳永丞介紹,公司發展勢頭良好,今年與新疆農業大學、新疆理工學院籤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並申請掛牌「缽施然工作站」,計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企業工作。
「市場前景看好,現在每天從廠區拉走100車貨物。」新疆玉象胡楊化工有限公司也位於沙雅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是一家硝基複合肥大型生產企業。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蘭光松介紹,「尿素、硝基複合肥日產量均在1000噸以上,日出貨量在2500噸左右,滿負荷出貨量在3000噸以上。」
此外,試點項目的實施讓近2.7萬名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轉移從事二三產業,2019年試點項目區農民比項目實施前人均增收4600元以上,比全縣農民人均收入高1700元以上。縣長夏帕克提·吾守爾說,試點項目實施以來的三年,也是沙雅縣城鎮化加快發展的三年,新註冊個體工商戶超過1萬戶,城鎮新增人口2萬餘人,工業園區擴容達10平方公裡。(經濟日報記者 喬文匯 通訊員 鄧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