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咋成致命"殺手":水母毒素毒性強且成分複雜

2020-12-04 半島網官網
  

中科院海洋所研製的"解毒藥"可有效治療海蜇蜇傷。

  

水母刺絲囊觸發示意圖。

  一名外地來青大學生和一名八歲男孩被海蜇蜇傷後先後殞命的消息引發強烈關注,市民在震驚和心痛之餘,更對水母的毒性之大疑惑不解。海蜇蜇傷為什麼能嚴重到致命,為什麼連換多家醫院都沒有有效治療的辦法?8月6日,記者來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室,相關專家詳解

水母毒素

生物活性及臨床表現。目前除神經毒性外,水母毒素還具有溶血性、皮膚壞死、肌肉毒性,肝臟毒性等多種毒性。   

海洋生物中,水母毒性最強

  島城市民常說的海蜇屬於水母。水母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強的海洋生物之一,據此前報導,一隻澳大利亞箱水母的毒素足以毒死60位成年人,如中了箱水母的毒後,0到4分鐘內不緊急處置的話,致死率相當高。

  我國每年有數萬人遭受水母蜇傷的痛苦,患者短時間內會出現皮膚紅腫、痙攣、瘡疹、肌肉疼痛等症狀,重者則出現呼吸困難、休克甚至死亡。而造成蜇傷的最根本原因是水母毒液。

  「與蛇毒、蠍毒、蜘蛛毒素相比,水母毒素非常特殊,結構組成、生物活性都相當複雜。」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於華華副研究員一直從事水母毒素的相關研究。於老師介紹,針對水母傷人事件屢有發生,生物學家們利用生物技術對水母毒素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水母毒素的提取、分離純化及生物活性研究等方面。

  於老師介紹,儘管國外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對水母毒素進行研究,但由於水母採集相對困難,水母毒素對熱不穩定,且易自身聚集或與分離介質結合,分離純化難度較大,國外對水母毒素的研究明顯滯後於其他常見有毒動物毒素。   

毒素複雜,具有多種生物活性

  迄今為止的研究報告表明,不同的水母種類,其毒素的活性、強度也有很大差異。

  於老師介紹,由於水母毒素成分的複雜性和結構的新穎性,使得水母毒性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包括溶血性、酶活性、神經毒性、皮膚壞死、肌肉毒性、肝臟毒性以及對心血管系統的活性等。

  於老師介紹,溶血活性是指毒素能夠導致紅細胞破裂並伴隨著釋放出血紅蛋白的現象,蜂毒、蛇毒都有這樣的活性。水母毒素溶血活性的強弱除了與水母的種類有關之外,還與血紅細胞的來源有一定的關係,即使同一種水母毒素可能對不同的紅細胞的敏感程度會有所差異,甚至有一定的專一性。除此之外,溫度、ph值都會影響溶血活性。

  水母毒素的心血管毒性是水母毒素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前有研究發現,發現霞水母毒素具有心臟毒性,可使培養的大鼠心肌細胞死亡。

  水母毒素的神經毒性主要體現在對膜電位的影響上,有專家從箱水母中提取出神經毒性蛋白,發現將此蛋白注入螃蟹體內,可導致螃蟹出現抽搐、癱瘓等神經毒症狀。

  皮膚致炎毒性是水母毒素最常見的毒素活性,可引起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炎症成分洩漏引發皮膚紅腫發炎。   

當心海蜇「斷手」也能蜇傷人

  於老師介紹,海洋中的水母多達上萬種,其中100餘種對人類有毒性。而青島沿海主要的傷人水母為沙海蜇和霞水母。

  水母移動緩慢,沒有主動攻擊性,造成市民遊客被蜇傷的原因主要是意外接觸水母觸手,觸手表面布滿能夠分泌毒液的刺絲囊,而在每個刺絲囊的外側頂端都有一個針形觸發器,一旦外界刺激接觸到觸發器,刺絲囊就會彈射出來,將毒液注射到接觸者體表,以達到防禦或捕食目的。

  除了在水中,還有人在沙灘上也被蜇傷,這多為水母衝落在海灘上或者被捕捉後遺留下的觸手所致,短時間內接觸到皮膚後同樣會造成蜇傷。除此之外,一般雨後蜇傷情況增多,這是因為暴風雨時水母觸手上的刺絲囊被水浪衝落到水中,人們接觸到刺絲囊後,同樣可以觸發刺絲囊的觸發器,導致蜇傷。

  大型水母的觸手很長,引起的皮疹多呈線狀、條帶狀、鞭痕狀、纏繞狀或者鋸齒狀,數條至數十條不等,這是因為觸手是長條形狀的緣故。若全身多處被刺蜇,則可有倦怠、肌肉痛及不安的感覺,還可出現呼吸急促、胸悶、口渴、冷汗及不眠等。對毒素敏感者,出現呼吸困難、肺水腫和血壓下降,甚至死亡。   

■治療 去除殘存刺細胞最關鍵

  被水母蜇傷後最重要、最有效的物理急救方法就是立即除去附著在皮表的殘存刺細胞 。例如用幹布或幹沙將局部用力擦試乾淨,把尚未釋放的刺細胞徹底清除。也可用木片把附著的刺細胞或觸手刮除,還可用無菌生理鹽水衝洗傷口以防止刺細胞激活。刺細胞失活後,可塗抹剃鬚膏、蘇打及滑石粉等1小時以融合刺細胞,然後用鈍器(如湯勺)刮擦,也可用黏附性好的膠帶,之後揭掉。

  物理療法只能有效降低水母毒素侵入體內的量,一旦毒素進入循環系統,身體其他臟器會很快出現異常。由於水母毒素毒性強結構複雜,不同患者表現差異大,因此一般診所和醫院接診蜇傷嚴重的患者後往往是無從下手。   

已製成蜇傷藥超9成患者治癒

  因正處水母傷人高發期,6日中午,記者來到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室時,於老師正在緊張配製外用水母蜇傷藥物。記者看到,藥物被裝進一個個容量為100ml的棕色試劑瓶裡,瓶子標籤上寫著水母蜇傷治療劑(試用品),擰開後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飄出。

  據了解,這其中有從海洋生物中提取的阻滯劑、解毒劑、抑制劑等成分,是一種新型、高效、廣譜的水母蜇傷治療藥物。「從研製完到現在已經試用了6年多了,現在常去海水浴場的市民都知道我們有這種藥物,經常有被蜇傷的市民或者浴場工作人員來求藥。」

  於老師介紹,由於藥品是免費試用,且效果反饋良好,因此每年八九月水母蜇傷高發期,前來求藥的人是絡繹不絕。然而該藥物配製過程較為繁雜,目前都是實驗人員手工配製,每天只能制30瓶左右。

  於老師介紹,從藥物研發完成至今,先後有超過500人試用了該藥品。「93.3%的患者基本治癒。」

  文/圖 記者 景毅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相關焦點

  • 箱水母的毒性有多強?大數據告訴你答案
    也有人認為是箭毒蛙,亞馬遜叢林裡的原始部落人還曾用箭毒蛙的毒素塗在箭頭上,凡是被射中的人或動物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性。也有人認為是雞心螺,因為科學研究表明雞心螺的毒素中含有上百種複雜成分,科學家至今都還未研發出一種專門針對雞心螺毒素的特效藥。以上所說到的生物確實在毒性方面有各自的特點,但它們都並非地球上最毒的生物。那麼,最毒的生物是什麼呢?
  • 水母,最大的浮遊生物,美味的海蜇
    還不止,最大的水母,身體長度是成人的兩倍!說水母或許大家不熟悉。每年過年吃的海蜇知道不?水母的「傘蓋」,是俗話說的「海蜇皮」,「海蜇頭」是傘下面的三胚層。具體地說,最外層的表皮層,最內層的胃皮層,和表皮層與胃皮層之間的中膠層。據說最好的海蜇是「三礬海蜇」,來自五六十年前鎮海區澥浦漁民或漁行摸索出來的醃製加工工藝。
  • 青島常見四種海蜇:春生冬死 壽命長不過一年
    」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環境科學專家張學雷博士介紹,我們平時所說的海蜇就是水母,青島水族館內有專門的水母宮,這些水母在燈光的照耀下異常夢幻美麗,但美麗的外表下面的觸角卻有密集的刺絲囊,裡面含有毒液。    記者了解到,四種水母中,沙海蜇和霞水母的個頭會長得很大,可以長到直徑一米,毒性也比較強,我市被海蜇蜇傷的例子中基本上都是這兩種水母所為。
  • 方法不當小心致命毒素:怎麼吃龍蝦等水產品
    人食用一定量的組胺後會中毒,嚴重時可能致命。 海蜇海蜇是海生的腔腸動物,生物學名為「水母」。在我國分布於渤海到南海北部。日本、朝鮮海域也有分布。海蜇個體直徑通常為250-500毫米,傘部呈半球形,膠質厚而硬。
  • 妖魔化的澳洲水母好可怕!我在雪梨看水母
    9月份正是澳洲的春天,漫步達令港,無意中低頭看向水面,竟然有白色透明的水母就在水面浮遊著,個頭有如桌球大小,數量驚人。然而進入十月後,那些出現大量水母的水域似乎就不見了水母的蹤跡。偶爾清晨跑步中,靠近水岸邊能看到1-2隻小水母在那裡飄搖著。它們都去哪兒了?水母雖美,但是在這小小的身體裡卻藏有劇毒!水母在澳洲絕對是一個妖魔化的東西。
  • 方舟:喜歡吃生物毒素的古巨龜,是名副其實的水母殺手
    古巨龜需要和平馴服,我們只需餵它吃生物毒素、飼料就可以馴服它了。古巨龜的口味有點兒重,它喜歡吃的食物裡有生物毒素,而生物毒素是製作強效麻醉鏢的原材料之一,它的麻醉效果比麻醉劑都要好,真不知道古巨龜是怎麼吃下去的(不同於常人的消化系統)。
  • 海蜇皮就是水母?水母躲過5次物種大滅絕,有毒也得被吃
    我們知道,地球生物進化經歷了十幾億年的歷史,從最早的單細胞動物,逐漸進化成了現在繁榮的生物圈。在地球歷史上,曾出現過5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有許多曾經非常強大的物種都滅絕了,比如恐龍等。然而還是有一些生物頑強存活,有的甚至一直繁衍到了今天。
  • 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十大水母名單出爐!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十大水母排名榜單揭曉!
    它們可以在任何海洋中找到,澳洲方水母就被人類列為了世界十大毒王之首,只要是被澳洲方水母的觸鬚刺到的,除非立即救治,否則就必死無疑。不僅如此,中毒後還會受到極大的疼痛,在水中被蟄到,沒有人救助就會沉入海底。小編為大家盤點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十大水母。
  • 世界上最毒的水母,僧帽水母(劇毒水母/蟄一下可致命/急救方法)
    水母是海洋中常見的生物,水母也分很多種類,有的水母無毒可以觸碰,但有的水母卻有劇毒!僧帽水母被稱是世界上最毒的水母,被僧帽水母蟄到毒素會迅速在血液中擴散,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衰竭死亡。因此在海邊看見這種彩色水母,記住千萬別碰!
  • 僅指甲蓋大小的劇毒水母,毒性比眼鏡蛇強百倍,能殺人於「無形」
    水母常見,特別是在海洋水域中,外形上,水母就像一把透明傘,邊緣長有一些須狀的觸手,長的可達二三十米,有的水母顏色多變,有的水母還能發光,成片的水母非常的漂亮,水母出現的時間很早,約六億五千萬年前就有水母存在。目前,全世界水域中有超過250中水母,世界上最大的水母是越前水母,其傘蓋直徑可達3米。而最小的水母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伊魯坎吉水母(也譯為伊魯康吉水母)。
  • 箱形水母的致命毒液發現「解藥」
    箱形水母的致命毒液發現「解藥」 原標題:   含有劇毒的澳大利亞箱形水母 (資料圖片)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研究人員最近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論文報告說,他們利用基因組篩查方法,發現一種已有的藥物,可阻止被具有致命毒素的澳大利亞箱形水母蜇傷後出現的部分症狀
  • 神秘的海洋-----水母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大名鼎鼎的「水母」啦!「水母」出現的歷史甚至比恐龍還要早。其身體主要成分是水,這樣使它們不但看起來呈透明狀,而且還具有漂浮作用。在它們遊動時,會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遠遠望去,就好像一頂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遊。
  • 青島海域四種常見水母 生長周期短一般壽命不超過一年
    」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環境科學專家張學雷博士介紹,我們平時所說的海蜇就是水母,青島水族館內有專門的水母宮,這些水母在燈光的照耀下異常夢幻美麗,但美麗的外表下面的觸角卻有密集的刺絲囊,裡面含有毒液。    記者了解到,四種水母中,沙海蜇和霞水母的個頭會長得很大,可以長到直徑一米,毒性也比較強,我市被海蜇蜇傷的例子中基本上都是這兩種水母所為。
  • @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泛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
    盛夏來臨,大部分市民都選擇到海邊遊玩,享受海澡、撿拾好看的石頭、抓點小螃蟹等等,但是大傢伙在遊玩之餘,除了防止溺水,還要重點提防一種海洋生物——水母。它們有毒,如果被它蟄傷,輕者出現過敏症狀,重者可能致命。
  • 最強的動物毒素是什麼?
    其毒液的毒性比響尾蛇強300倍,比眼鏡王蛇強50倍以上。儘管擁有駭人聽聞的致命武器,內陸太攀蛇卻很少使用,它們生性害羞,見人就逃,但這並不影響它「陸地第一毒蛇」的稱號,因為它是「不咬則已,一咬驚人」!內陸太攀蛇每咬一次受害者,一次排出的毒液能毒死20噸的獵物,這相當於20萬隻小白鼠、100個成年人或兩頭非洲大象的重量。
  • 水母,海洋中的隱形殺手!夏天下海小心它!
    我回答他是海蜇。回到家,孩子自己去查了百度,發現原來海蜇就是水母,大驚失色(去年在海邊被水母蜇過),有種要中毒的感覺!為了安慰他(也許會更害怕?),今天就發幾個關於水母的郵票來欣賞一下吧!水母(jellyFish):水母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遊生物。水母外形就通常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的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
  • 黃麴黴毒素B1毒性太強!寵物如何避免中毒?
    黃麴黴毒素B1(Aflatoxin B1簡寫為AFB1)是二氫呋喃氧雜萘鄰酮的衍生物,含有一個雙呋喃環和一個氧雜萘鄰酮(香豆素)。黃麴黴毒素B1對包括人和若干動物具有強烈的毒性,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對肝臟的損害。在天然食物中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危害性也最強,國家質檢總局規定黃麴黴毒素B1是大部分食品的必檢項目之一。
  • 盤點動物界中最具毒性的十大致命生物!
    如果你在海中遊泳時不幸被燈水母的「武器」(觸角)纏住,就如同被幾十條燒紅的鞭子同時抽打一般,讓你在極其疼痛中,飽受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的摧殘,然後很快斃命。  雖然人類必須被至少10米長的觸角纏住,才會被注射能致命的毒液量,可一隻燈水母就有60隻觸角,而且每隻觸角長達9米,其刺絲囊滿滿地排列在上面,所以人類在海裡一旦被它的觸角粘上,通常是必死無疑。
  • 水母是海蜇的一種?一般人分辨不清,它們並不是同一種生物
    一直認為水母就是海蜇的人看到這怕是要愣住了,在心裡想著:水母不是海蜇的一種嗎?怎麼可能呢,它們不都是一樣的生物嗎,怎麼會不是一個品種呢?我要明確告訴你,水母真的不是海蜇中的一種,但是海蜇卻是水母的一種。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怎麼會有這樣一種關係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