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西經濟日報 05月13日)
從2008年底離開繁華喧鬧的首都北京,張勇勇回到家鄉高平,他將靈魂融入泥土,將激情注入窯爐,潛心研究琺華復燒工藝。
十二年裡,他通過刻苦鑽研,不斷地拜訪名師,終於研究出琺華釉,讓起源於山西、興盛於山西、失傳300年的璀璨民間藝術重新煥發出生機。
與琺華器結緣,潛心研究琺華復燒工藝
高平琺華始於元末,興於明,止於清,失傳於清代雍正年間,是一種以藍、綠、黃、紫、白等多種釉色為基調的低溫彩釉瓷器。
說起與琺華器的緣分,張勇勇歷歷在目。「太吸引人了!它充滿著神秘感,華麗而不庸俗。」至今,張勇勇仍清楚地記得他第一次在古玩市場見到琺華器時內心的震撼
2008年始,對古代技藝心存念想的張勇勇,帶著復原琺華工藝的心願和使命感,從北京回到家鄉山西高平,和朋友一起開始到處搜尋資料,走訪懂得相關技藝的老工匠,遍訪國內外的博物館探究琺華器形,籌備復燒琺華器。
2016年,有同樣追求的十幾個年輕人組成團隊,創建了晉城地區燒制琉璃成就最高的窯爐——朝元窯。
靠著「十年磨一劍」的意志,張勇勇和他的團隊苦心孤詣。琺華斷燒已久,釉色配方失傳,他們就自己調製;由於燒制歷史短暫,傳諸於世的琺華器鳳毛麟角,他們就跑遍國內外的博物館,研究琺華器形;為了創作出琺華精品,他們創建了2米高的朝元窯,是目前晉城地區琉璃製品最高大的窯爐。
復燒琺華,再現失傳300年的燒制工藝
在燒造—失敗—繼續燒造的反覆中,他們不斷地總結經驗,直到2017年5月,釉色基本調製成功,復燒琺華終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懸空式燒製法標誌著琺華工藝在復燒的基礎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也給張勇勇和他的設計團隊帶來了莫大的信心,他們將現代的設計手法和傳統的技藝結合在一起,在尊古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細化工藝。
琺華雖然由琉璃演變而來,但琉璃多為綠黃色,色彩單一,而琺華則色彩豐富,綠、黃、白、藍、紫等均有。「釉色是琺華最主要的藝術價值所在,藍有寶石之藍、綠呈翡翠之綠、黃則為金箔之黃、紫現紫晶之紫。」張勇勇說,琺華最大的特點是隔釉見胎,開芝麻紋片,在色釉上比琉璃更純正豐富,色澤純淨透亮,歷久而彌新。
被稱「山西三寶」之一,讓世界重新認識這項民間藝術
近幾年,張勇勇帶著復燒的琺華作品參加了全國各地展覽,受到廣泛好評,這給張勇勇和他的團隊帶來了極大的信心,他們不斷更新傳統技藝,努力讓這項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在第四屆山西省文博會上,張勇勇和他的作品《琺華蓮池鴛鴦紋罐》斬獲「金獎」,琺華器同絳州澄泥硯、平遙推光漆器被稱為「山西三寶」。
2018年5月,第五屆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發來邀請,請朝元晉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製作禮品送給外賓。「我們設計的禮品是琺華牡丹瓔珞紋梅瓶。」張勇勇說,瓶身頸部的十二個如意紋,象徵月月如意,瓶身肩部飾有一周瓔珞紋,立體感強,而主體則採用了國花牡丹,象徵富貴繁盛,底部的福山壽海,也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紋飾。
2018年10月,在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五屆年會上,張勇勇帶去參展的這件琺華工藝品被當作國禮贈送給了與會各國政要,受到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讚揚。
論壇閉幕後,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專程發出感謝信:「貴單位所創作的琺華牡丹瓔珞紋梅瓶,因其典雅的氣度、精湛的工藝,傳達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獲得了與會各國政要的一致讚許。」
(來源:晉城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