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勇:讓失傳300年的琺華工藝重現

2020-11-30 華夏經緯

(據山西經濟日報 05月13日)

  從2008年底離開繁華喧鬧的首都北京,張勇勇回到家鄉高平,他將靈魂融入泥土,將激情注入窯爐,潛心研究琺華復燒工藝。

  十二年裡,他通過刻苦鑽研,不斷地拜訪名師,終於研究出琺華釉,讓起源於山西、興盛於山西、失傳300年的璀璨民間藝術重新煥發出生機。

與琺華器結緣,潛心研究琺華復燒工藝

  高平琺華始於元末,興於明,止於清,失傳於清代雍正年間,是一種以藍、綠、黃、紫、白等多種釉色為基調的低溫彩釉瓷器。

  說起與琺華器的緣分,張勇勇歷歷在目。「太吸引人了!它充滿著神秘感,華麗而不庸俗。」至今,張勇勇仍清楚地記得他第一次在古玩市場見到琺華器時內心的震撼

  2008年始,對古代技藝心存念想的張勇勇,帶著復原琺華工藝的心願和使命感,從北京回到家鄉山西高平,和朋友一起開始到處搜尋資料,走訪懂得相關技藝的老工匠,遍訪國內外的博物館探究琺華器形,籌備復燒琺華器。

  2016年,有同樣追求的十幾個年輕人組成團隊,創建了晉城地區燒制琉璃成就最高的窯爐——朝元窯。

  靠著「十年磨一劍」的意志,張勇勇和他的團隊苦心孤詣。琺華斷燒已久,釉色配方失傳,他們就自己調製;由於燒制歷史短暫,傳諸於世的琺華器鳳毛麟角,他們就跑遍國內外的博物館,研究琺華器形;為了創作出琺華精品,他們創建了2米高的朝元窯,是目前晉城地區琉璃製品最高大的窯爐。

復燒琺華,再現失傳300年的燒制工藝

  在燒造—失敗—繼續燒造的反覆中,他們不斷地總結經驗,直到2017年5月,釉色基本調製成功,復燒琺華終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懸空式燒製法標誌著琺華工藝在復燒的基礎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也給張勇勇和他的設計團隊帶來了莫大的信心,他們將現代的設計手法和傳統的技藝結合在一起,在尊古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細化工藝。

  琺華雖然由琉璃演變而來,但琉璃多為綠黃色,色彩單一,而琺華則色彩豐富,綠、黃、白、藍、紫等均有。「釉色是琺華最主要的藝術價值所在,藍有寶石之藍、綠呈翡翠之綠、黃則為金箔之黃、紫現紫晶之紫。」張勇勇說,琺華最大的特點是隔釉見胎,開芝麻紋片,在色釉上比琉璃更純正豐富,色澤純淨透亮,歷久而彌新。

被稱「山西三寶」之一,讓世界重新認識這項民間藝術

  近幾年,張勇勇帶著復燒的琺華作品參加了全國各地展覽,受到廣泛好評,這給張勇勇和他的團隊帶來了極大的信心,他們不斷更新傳統技藝,努力讓這項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在第四屆山西省文博會上,張勇勇和他的作品《琺華蓮池鴛鴦紋罐》斬獲「金獎」,琺華器同絳州澄泥硯、平遙推光漆器被稱為「山西三寶」。

  2018年5月,第五屆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發來邀請,請朝元晉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製作禮品送給外賓。「我們設計的禮品是琺華牡丹瓔珞紋梅瓶。」張勇勇說,瓶身頸部的十二個如意紋,象徵月月如意,瓶身肩部飾有一周瓔珞紋,立體感強,而主體則採用了國花牡丹,象徵富貴繁盛,底部的福山壽海,也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紋飾。

  2018年10月,在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五屆年會上,張勇勇帶去參展的這件琺華工藝品被當作國禮贈送給了與會各國政要,受到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讚揚。

  論壇閉幕後,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專程發出感謝信:「貴單位所創作的琺華牡丹瓔珞紋梅瓶,因其典雅的氣度、精湛的工藝,傳達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獲得了與會各國政要的一致讚許。」

(來源:晉城在線)

相關焦點

  • 15000銀元從法國人手中買回,《永樂年制》一束蓮鴛鴦戲水紋琺華釉...
    陳重遠先生在《古玩史話及鑑定》書中寫到:「 琺華釉色彩鮮豔,有黃綠藍紫紅之分,黃的像松香,綠的像祖母綠,紫的像玫瑰紫,藍的有深藍、淺藍,法華的名字較多,琺華、琺花、發藍、發翠、粉花等,後來統稱為琺華或琺花。
  • 吉光鳳羽,琺華之魅
    吉光鳳羽,琺華之魅 ——訪青年藝術家單明敏 琺華彩,又稱琺華器,是一種低溫釉陶瓷,是我國民窯中風格獨具的陶瓷產品。據《飲流齋說瓷》中介紹:「琺花之品萌芽於元,盛行於明,大抵皆北方窯。」
  • 曾讓許三多轉吐、勁爆卻失傳的「大迴環」重現集訓隊啦
    失傳多年的「大迴環」重現集訓隊(鄭重提示:以下動作非專業人士切勿模仿)近日在76集團軍新畢業幹部集訓隊中,某旅學員秦偉東在單槓訓練科目上為大家演示了單槓一至八練習全套動作,尤其是單槓八練習科目驚豔全場,失傳多年的「大迴環」重現集訓隊。
  • 湖北陽新布貼工藝面臨失傳危機
    然而就是這樣一朵傳統的本土藝術奇葩,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昨日,記者走進陽新陵園社區,年近七旬的李婆婆正在一針一線地製作布貼。李婆婆從小就學了一手布貼的好手藝,能剪能畫能繡,工藝十分精美。聽到記者的誇讚,老人笑得很開心。但老人又感到有些失落。她說,現在年輕人幾乎沒有人願意學習布貼,只顧著外出打工掙錢。眼看先輩們留下來的寶貝就要失傳,她很心疼。
  • 失傳多年的「大迴環」重現集訓隊
    失傳多年的「大迴環」重現集訓隊。近日在76集團軍新畢業幹部集訓隊中,某旅學員秦偉東在單槓訓練科目上為大家演示了單槓一至八練習全套動作,尤其是單槓八練習科目驚豔全場。飛機航拍訓練動圖新《軍事體育訓練大綱》頒布以來,恢復了單雙槓和木馬等器械體操訓練,器械體操是我軍傳統的練兵項目,對力量強度、身體協調性,有著較高要求。
  • 雞毛撣子傳統手工扎制工藝瀕臨失傳
    明朝中期,這裡就開始扎制雞毛撣子,由於工藝好,遠近有名,漸漸地人們就把隋莊叫作「雞毛隋」,並且延續下來。但現在,村上只有八九戶人家從事該行業,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    老人一邊用手撥弄著雞毛,一邊說,雞毛撣子的製作工序比較複雜,「扎制雞毛撣子需用活公雞身上的尾毛、背毛、頸毛,俗稱『三把毛』。經過選毛、排把、消毒、晾曬、挑揀分類、塗膠、上杆綁毛等十幾道工藝,最後還得加上精美的手柄和包裝。
  • 時隔近300年的沙漠湖泊重現,11種野生動物已入住
    但是從如今的科學報告來講,這個情況整體上來說還是變差了,所以保護的力度還不夠,但也有好的,例如我國在改變生態環境方面做出的貢獻都比較大,「沙漠造林」也是獲得了世界的高度點評,並且在今年,美國宇航局(NASA)通過衛星觀察數據,也對我國做出的貢獻表示稱讚,在近20年之中,我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佔全球總量的25%,居全球首位。
  • 當中國古代幾近失傳的螺鈿工藝遇到潤揚古箏,竟然會這樣……
    有這麼一種工藝,明清時它風靡大街小巷,比彩繪精妙,比鑲嵌華麗,比雕刻更驚豔,漆器、家具、首飾上都被廣泛應用,它是統裝飾藝術瑰寶,傳於海外,它有個美麗的名字:螺(luó)鈿(diàn)……是不是被螺鈿工藝品的高顏值所吸引,讓我們一起走進它的前世今生,感受奢華的魅力!
  • 失傳千年的五弦琵琶長啥樣?唐代傳世孤品複製成功
    失傳千年的五弦琵琶長啥樣?最近的一次展出是2015年11月,轟動一時。早已盼望著一睹其風採的陳豔,當時卻因時間衝突遺憾錯過,而下一次展出又遙遙無期。從事音樂考古的她,擔負著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使命,決定原樣複製。在搜集了正倉院唐代琵琶的完整數據和資料後,通過一個揚州樂器製造公司,嚴格按照原型工藝製作,歷時一年半終於成功複製,了卻了兒時夙願。「不愧是盛唐的琵琶,一派華麗氣象!」
  • 槍手新主場300戰200勝 何時重現海布裡輝煌?
    阿森納新主場迎來300場的200勝騰訊體育3月12日訊 足總杯第6輪,阿森納主場迎戰黑馬林肯城。這是槍手在酋長球場踢的第300場比賽,而他們也取得了其中的第200場勝利。67%的勝率很高,但與曾經的「海布裡時代」相比,「酋長球場時代」的兵工廠差得太遠,至今只奪得兩個足總杯冠軍,忠實擁躉們不禁要問:昨日輝煌何時才能重現?說「新主場」,那是因為與海布裡相比,酋長球場的歷史只有11年而已,但對於當代的槍迷來說,11年的時間已經夠久了。11年來,阿森納在這裡已經有過299次出場,取得199勝61平39負的成績,進623球失235球,勝率為67%。
  • 非遺傳人成功複製古代蝴蝶杯 重現「千金之寶」
    非遺傳人成功複製古代蝴蝶杯 重現「千金之寶」 2015年03月02日 15:12   來源:山西日報   參與互動
  • 少數民族純天然的服裝製作,工藝精美如藝術品,是白族手工的精髓
    白族人穿的傳統服飾,材料都是取之於大自然,從絲織布到扎染最後經過刺繡拼接才能完成一套服裝的製作工程,這看似簡簡單單的程序,但實際操作起來來可不是普通人隨隨便便就能完成的,必須要經過一定程度的學習才能入門,要製作精美得花上幾年或者幾十年的製作經驗才能創作出來,就光光這裡面的染色工藝就已成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說明這已是瀕臨失傳的手工藝了,就更別說整套服裝製作的程序
  • 烙花、火筆畫與鐵畫等,這些古樸的民間工藝,是藝術樸素表現手法
    在5000年的歷史文化中,誕生出眾多獨具特色的藝術品,是中國匠人精神的詮釋,更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一、南陽烙花南陽烙花是河南傳統的民間工藝,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鬱的地方色彩,自清代問世以來,在國內外久負盛名,被譽為一枝獨秀,故南陽被稱為烙花之鄉。烙花是用特別的烙具在木、紙、絹上面烙繪出各種圖畫。
  • 「縮骨功」唯一傳承人王保合:苦練60年,寧可失傳也不教給他人
    導語:「縮骨功」唯一傳承人王保合:苦練60年,寧可失傳也不教給他人引言在漫長的歷史演替進程中,我國璀璨的文化呈現出源遠流長的面貌,歷經多年歲月的錘鍊仍舊曆久彌新,形成了穩定的文化體系01提及這種功夫,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會想到一個身材瘦弱的老者,他就是王保合,他是「縮骨功」唯一傳承人:苦練60年,寧可失傳也不教給他人,其中原因為何呢?
  • 蔚縣青砂器——瀕臨失傳的手工藝
    蔚縣青砂器是用純手工的傳統製作工藝,其製作過程比較精細。首先工匠們將當地的矸子土拉回來碾碎,再用一個斜立式細篩子過一遍,而後與一種土砂配製後放到一個地窖裡,用放水浸泡七八個小時,次日早上五六點鐘和成泥。隨後,工匠們在浸泡好的撤矸子面裡一邊用腳踩一邊添配料,使原本比較軟的矸子泥變硬,然後拿到磚面上來回揉搓,使泥勁道,這樣捏出來的砂鍋才結實耐用。
  • 失傳千年的古代神秘的發明--天聖銅人
    失傳千年的古代神秘的發明--天聖銅人針灸作為中國獨有的醫學療法,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工作和生活中,用智慧揣摩創造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式,特點是不靠吃藥,只在病人身體的某個部位用針刺入,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通過刺激穴位和經絡達到治病救命的目的
  • 《宜蘭踩印展》展現宜蘭、臺南8位職人美好工藝
    近日於宜蘭礁溪老爺開展的《宜蘭踩印展Step by Stamp》,把印章與傳統工藝、職人技藝文化相結合,把百工器具轉化成一顆顆特色印章!《臺南踩印-老城文化隨步印記》,此次巡迴至宜蘭,在插畫家湯士賢、建築師黃高樁策展下,再度用蓋印章帶領你我,創進職人精彩的世界。
  • 古代"千金之寶"蝴蝶杯重現世 非遺傳人成功複製(圖)
    原來,曾轟動海內外的古代飲器蝴蝶杯,就在這個院裡重現於世。如今,這個被美譽為「千金之寶」的蝴蝶杯,即將走入市場,不少人聞訊前來一睹蝴蝶杯真容。  周磊住在21號院內,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蝴蝶杯的唯一傳人。這幾年,他辭去工作潛心研習蝴蝶杯的製作,並一直為蝴蝶杯再次受到矚目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