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僅孕育了城市的風骨和氣質,更為經濟和產業賦能,帶動企業開枝散葉,茁壯成長。
2020年,在文化領域令人驚喜地湧現大量新興業態: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線上休閒娛樂、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等行業既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又拓展新的消費場景。
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帶動文化產業的結構性變化。文化不僅是人的精神追求,也是重要消費內容。一流城市一定是文化城市,文化產業也必是一流城市的先導產業。在上海打響「文化品牌」的道路上,文化產業逐漸提質增量,成為城市發展中的一抹亮麗色彩。
本文圖片均為人民視覺資料圖
「直播」為原點,內容產業煥發生機
根據阿里巴巴4月初發布的《淘寶直播新經濟報告》顯示,在國內一線城市中,上海的淘寶直播無論是用戶觀看數量還是各類品牌的參與規模,均為全國第一,上海已成為具有旗艦意義的「品牌直播第一城」。
任何品牌都繞不開上海這塊「新零售第一陣地」,「帶貨達人」李佳琦曾說,「品牌直播第一城」名副其實,上海的老字號和新品牌給他帶來很多故事。在佳琦直播間,老字號玉澤面膜曾在一場直播中售出156萬片,新品牌拉麵說也曾打出一場賣出70萬盒的「戰績」。據初步統計,截至今年5月10日,佳琦直播間共賣出了4.5億元的上海貨。
以「文化」為引擎,也推動直播行業發展。疫情之中,「破圈」成為上海書展的關鍵詞。「雲首發」「雲逛書展」「雲看活動」三種新模式,332場不同類型的線上活動,阿特伍德續作《證言》中文版發布會在B站進行實時現場的視頻直播;華東師大出版社在現場搭建「大夏直播間」。世紀出版集團的青年編輯們組成的「乘風破浪團」在書展期間分主題為讀者「雲薦書」......傳統書業嘗試以直播模式,與作家在線互動,打破地理和空間的局限,實現輻射力和影響力的深度擴展,探索「線上線下同步、圈內圈外共享的未來書展模式」。
同時,以「直播」與「文化」為原點,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內容產業煥發勃勃生機——數碼答主「藍大仙人」在知乎上寫下《2020年智能電視選購攻略》後,通過這篇文章促成超過四千萬的電視機銷售額,並被央視採訪,成為個體經濟的成功案例。數碼答主「墨魚」今年22歲,通過推薦筆記本電腦獲得10萬元的月收入。
網絡文學進入「黃金時代」,數字IP加速轉化
上海是網絡文學的發源地和推動者,歷經20餘年的發展,以網絡文學為源頭的IP改編產業鏈逐漸豐滿和完善,網絡文學正迎來其發展的黃金時期。上海市網絡作協主席血紅曾在上海兩會上表示,上海在文學IP轉化上很有優勢,源自上海的IP改編劇《慶餘年》獲得白玉蘭獎,背後亦是文創行業在探索以網文IP為源頭、書影聯動、上下遊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今年,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在上海開幕,迎接五湖四海的網文作家、譯者、學者,共議「網文出海」。隨著上海不斷打響「文化品牌」,大量文學作品得以孵化、開發、衍生,觸達更廣泛的受眾,也讓一個個新生代潛力作家脫穎而出,為上海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活水,也為上海邁向「全球影視創製中心」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
無論是《慶餘年》還是《全職高手》,這些IP的「破圈」給人們達成的共識是——網絡文學已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文化名片,其文化魅力和創作模式具有全球推廣的市場潛力。當蜘蛛俠、鋼鐵俠等英雄成為世界粉絲情感載體的同時,中國網絡文學也通過一個個故事塑造和不同形式的傳播,讓越來越多本土IP破土而出,成長為飽含中華民族特色、與全球用戶產生情感共鳴的文化符號。
根據《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市場規模達到了4.6億元,海外中國網絡文學用戶數量達到3193.5萬。在起點國際的創作平臺上,有超過10萬名創作者同時在線寫作,創作網絡文學作品超16萬部。
值得矚目的是,在國內網絡文學IP改編市場中,上海佔比超過70%,覆蓋影視劇、遊戲、動漫、圖書、音頻、話劇、文旅等主要類別,初步形成完整產業規模。隨著優秀海外網絡文學作家和作品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網絡文學正邁入「生態出海」新階段。
「後浪」漸湧,「個體經濟」成新藍海
「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我看著你們,滿懷敬意;我看著你們,滿懷感激。」在鏡頭前,老戲骨演員何冰奉上深情的演講,飽含情緒的語調和熱烈豐富的畫面,今年「五四」前後,名為《後浪》的視頻刷屏,讓無數人被點燃。
作為朝陽產業的文化產業,正逐漸成為人才的蓄水池,也成為拉動經濟的一抹新引擎和亮色。在「個體經濟」時代,個體從業者只要有一臺手機或電腦就可以加入,不需要經過長期專業的培訓,基本實現了零門檻。
在抖音博主劉明學看來,內容創作滿足了人們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自媒體給了眾多草根一個舞臺。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足夠的機會展現自己,而通過內容創作,草根有了一個無限展示自己價值、才能的舞臺,並且通過變現得到金錢,反過來又滿足了生存需要。」
在B站「50後」UP主梁永安看來,哪怕是復旦大學教授,也希望能上B站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年輕人們多做交流,讓年輕人的生活更美好一些,讓他們不要互相競爭、「內卷」,看開一些,讓他們體會到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而在小紅書的90後讀書博主梅楨看來,做博主對個人成長來說是一個很漲見識的機會,能和不同行業的人有交流,這種能力對於以後的工作也都是共通的。
不同形式、豐富多彩的個體經濟創作,已成為文化行業的一抹新亮色。文化產業是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綜合文化實力的重要標誌。近年來,上海發布「『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和「上海文創50條」等助力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在「文創50條」中指出,未來5年,上海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15%左右;到2030年,上海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8%左右,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業中心。
上海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對於上海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需要打造創新生態、促進文化消費,通過對數字創意時代世界級大城市群的文化消費升級研究,探索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這些都是上海將著力發展的方向。在交通大學教授單世聯看來,在以追求美好生活為主題的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也必須逐步完成從經濟取向向內容取向的轉變。在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的觀察中,隨著疫情的發展,數字與文化的融合變得更深,跨界賦能使得產業迸發新的機遇。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