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師:儒釋道是一家?這是對佛教的極大錯解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三教一家、五教合一」的結論邏輯上說不通(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多聞能遮惡」。通過多聞之後,才能知道、簡別什麼事是壞的,什麼是善的。善的要多做,壞的惡的就要遮止。我們經常聽到人們這麼說:「一切宗教都好,都是教人做好事,不要做壞事。」這個話,有的人麼,認為:很對!宗教都好。所以社會上有「三教一家」,「五教聖人」一類的,就出來了。中國過去就有把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說是一家的;近代更有把五大宗教合起來,自詡五教聖人,說這五種宗教都好,體系也是一致的。這樣的人,把完全不同體系的學說,竟以主觀努力,強為調和,混為一談,真可以說是糊塗透頂了的。說到底,這種人除了在名詞上找到某些似乎相似之處外,可以說三教、五教、那一教都沒有搞清楚。到底什麼叫佛教,更是認識不清。

佛陀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假使說儒教、道教也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話,一佛世界,一佛教化已足,釋迦牟尼佛就沒有必要再出現於世了。儒、道二教,也應一教已足,不必二教同時教化了。已經有了正法了嘛!大家照這個法去修就可以了。正因為,無論道家、儒家,都沒有般若的智慧,不能出離生死,它們都是世間法,有漏的,流轉生死的。他們根本不知道一切法自性空,生死流轉也是執著才有,而本性是空,所以世間能出離、生死可還滅。依他們的方法,那再怎麼去修,仍舊在三界裡面打滾,且莫說三界,只好說,僅在欲界裡打滾,還得要受很多的苦,連色界無色界還沒法去呢!

三界裡面欲界最苦,欲界裡面天人善趣的時間短,惡趣的時間極長,那麼生在裡面流轉,苦是受不完的多。所以,慈父佛陀,悲愍眾生,出現於世,轉大法-輪,就是教我們徹底離苦,怎麼能說是一樣的呢?完全是各不相同的!

若堅執一樣,試問學道教的,有哪一個證了阿羅漢果的?更不要說成佛了。老子證了阿羅漢果沒有?沒有!莊子證了沒有?也沒有!道家的祖師老前輩都沒有證,後來的怎麼會超過他們的前輩祖師呢?阿羅漢尚且都證不到,成佛更談何容易!

我們再舉一個歷史公案,在東漢時,漢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臣僚,奏曰:「西方有神,名之曰佛,其形高大,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蔡愔等往天竺,問佛道法,迎請高僧……結果請來了二位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並帶來了佛經,這是歷史上佛法第一次進入中國。但我們中國一向是崇尚道教,那道教就不服氣,他們說,你們請了印度的高僧來了,但我們的道,比他們的高,要求比法。兩位尊者亦不害怕,對漢明帝說,他們要比就比好了,於是築了兩個高壇,這一邊,把佛經疊起來,整整齊齊的擺好。那一邊,道家的書也擺在一起。然後當場試經,用火來燒。先燒佛經,兩位尊者有神通,佛經一點也燒不掉。次後燒道籍,儘管道士們畫符念詞,道家的書還是燒起了,最後燒完了,燒成灰了,沒見了!老道沒有辦法,頂不住了,只好認輸。佛教就這樣開始,在中國興起來了。如果道教的經跟佛教一樣的,可以成佛的話,它怎麼燒得掉呢?道士修了也該得神通嘛!他的書也該燒不掉!但是,事實上是燒掉了。這就是說佛教、道教高低絕對不是同一的。

儒教更不同,它不講出世修行,只是世間教育一類的,它提倡忠孝,講仁義道德。教世間行善,是對的,但是它每逢過年祭祀祖先,就要殺掉活的畜生來祭,所謂三牲,殺牛、馬、羊三種畜生,殺了祭祖,這是說皇帝太廟裡祭祖,每個皇帝每年都這麼祭,這個他們認為極好,孝嘛!是實行孝道。但是從佛教的眼光看,殺生,好不好呢?把活活的生命殺掉祭祖,是給他們祖先增福,還是累害了他們呢?為了他們殺生,他們就背上了殺生的罪。固然,是子孫殺,殺者有罪;但是為了他們祖先而殺,累使他們祖先也背上了罪,兩方面都要墮落受苦,這是孝敬父母、報父母恩嗎?他們沒有三世業報智力(佛陀十力之一),痴,不懂!

如果平心靜氣,不帶絲毫偏見地去把五大宗教的教義,一一深透的去研究一番,不難看出,最精深博大、慈悲平等,而且和科學最符合的只有佛教了。所以說三教合一、五教一家,這些理論實在是荒謬透頂的。弄到後來,什麼一貫道、***等非儒非釋非道的東西都跑出來了,這些都是害人非淺的邪門外道。

所以,我們如果真正的想遮止一切惡業,修集一切善法,只有從佛教裡面去探討,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佛教對善惡的標準是絕對客觀(科學)的,它絕不是從教主的主觀願望出發,而來決定孰善孰惡的標準的。佛教裡面講什麼是善呢?做了這個事情,依客觀上的因果—或者說依據宇宙的自然法則,能夠感受到樂報的,那就是善法;如果做了那種事情,客觀的規律,將來要感受苦報的,那就是惡法。這樣,不是根據人們的主觀意志所決定,而是根據客觀自然發展的規律來決定的,那應該說是最正確的真理了。這個真理只有智德圓滿的佛陀才能說得出來。

我們凡夫的眼光,目光短淺,看不到那麼遠,那麼細,過去、未來的不知道,現在的也只能看到五官所能認識的這一點點。眼睛看到的光波只能是從紫外線到紅內線中間那一段,紫外線以外,紅內線以內的就看不到了;耳朵聽得到的聲波也只有一段頻率的聲波,再高的,再低的都沒法聽到了。那麼,我所接觸的,眼耳鼻舌身所接觸的外境,都是有限的,還有很多的,就沒法去認識了。因此反映到我們的思想範疇,也是有限的,我們的考慮能力因此也受到限制,再加上我們有一個牢不可破的執著,認為一切法是實在有的。一切法本來沒有自性,依緣起而顯現,而凡夫總是執著以為它是有自性的,於是哲學上多元論,一元論,唯心論,唯物論,有神論,無神論,泛神論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個執著,是一付帶歪曲性的有色眼鏡,我們從這付眼鏡來觀察世界,結論都是歪曲的,都是帶著變掉原色的。

所以,我們凡夫的智慧來觀察世界,永遠是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的,只能夠近似或者說靠近客觀真理,可以靠近一點,就很不錯了,完全符合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不可知論,由戒生定,從禪定中生起般若智慧,照破實執無明,以真現量觀察,是可以知其真相的。

【法師簡介】智敏上師,浙江上虞多寶講寺住持,生於1927年。15歲閱佛經後當即吃素。1954年跟隨能海上師上五臺山,同年秋天由清定上師剃度。文革期間法師因遭受折磨,以致雙足腐爛,由同學護送回上海,經醫院截肢才得保住生命。期間法師仍堅持每天朝暮課誦,懇切禮佛。法師一生堅持不做經懺佛事,實行持午,不設晚餐,並堅持要使正法住世,必需先培養如法比丘的理念,至今不倦培養僧才不倦。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上師開示如上。

相關焦點

  • 一代高僧智敏上師在多寶講寺安詳示寂 世壽91歲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訃    告當代弘揚俱舍第一人、浙江省佛協諮議委員會委員、深受社會各界尊敬、廣為弟子愛戴的多寶講寺住持上智下敏上師,於2017年8月5日(農曆六月十四日)晚上8時因病在多寶講寺安詳示寂。
  • 視頻丨智敏上師:五十二載弘揚俱舍 培養和合僧才
    鳳凰佛教專訪智敏上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曹立君)編者按:2017年8月5日晚8時,智敏上師因病在多寶講寺安詳示寂,世壽91歲,戒臘62夏。2014年9月,鳳凰佛教曾在上虞多寶講寺與智敏上師進行了2個多小時的深度對話,智敏上師為我們講述了他的出家因緣和半個世紀的求法之路。一代高僧遠去,天地含悲,祗樹凋落,鳳凰佛教再次編發該次對話,以此緬懷智敏上師。以下為文字實錄。五十二載弘揚俱舍培養合格僧才鳳凰佛教:上師您看您走過這麼長的道路,您有遺憾嗎?
  • 什麼叫根本上師?怎樣才稱得上是佛教密宗的上師?
    什麼叫根本上師?自己有控制不住的、特別的信心出現,以這樣的信心依靠這位上師,這位上師關注弟子,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一直關注這個弟子,這就是根本上師。知道嗎?這樣才是根本上師。
  • 佛教:很多人為求福報供養善知識,3種方式認清真正的活佛和上師
    近些年,藏傳佛教的很多活佛和上師,經常到漢地來弘法,許多佛教徒都對依止和供養這些善知識趨之若鶩,有人是為了修行求解脫,而有人是為了求得現世的健康財富,總體來說,這是非常令人隨喜的,有些人若沒有接觸這些上師,也不可能皈依佛門,也不會去修行。
  • 上師也喝酒,他是最具創新精神的仁波切|覺者:佛教是我的哲學,我的...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秉承藏傳佛教最優良的傳承和教育,享譽世界,是當今世界公認最創新、最具創意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導師之一,兼上師和導演於一身,曾任貝託魯奇電影《Little Buddha》顧問,並編寫和執導過兩部佛教主題的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和《旅行者與魔法師》。
  • 《家師逸事》:聽藏傳佛教「上師」講故事
    雖然藏傳佛教要求「視師如佛」,但這裡面是有很多哲學內涵的。,有關「上師」的各種傳聞段子也一直不少。幾年前,信仰藏傳佛教張梅曾問自己的上師,能否把他講的那些故事說給其他人聽。老師很痛快,「沒有什麼不可以。只是你最好加上這句:我的老師曾經這麼這麼講給我,依照記憶,我就是這麼聽來的。」從2005年開始,張梅開始陸續記錄師父與自己的對話,初心是娛人悅己,內容五花八門。《家師逸事》中,「兩地」主要收錄風俗文化方面的趣聞;「禮物」涉及藏文化;「遊舞」講奇人異事;「乘願」可視為名人八卦。
  • 「上師」與「法師」有什麼不同嗎?
    「法師」和「上師」毫無高低級別上的差異。很多時候,兩詞也都是可以相互取代、交換使用的。不必過於敏感以為「法師」就是貶義。這隻源出於對「上師」一詞的誤解。「上師」一詞並不狹義指高級師父或者密法師父,也不一定指自己的師父。
  • 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在德國送別地位崇高的藏傳佛教上師
    夏瑪仁波切是地位較高的噶瑪噶舉派上師,僅次於噶瑪巴大寶法王泰耶多傑,而且是藏傳佛教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一位代表。他在全球範圍內弘揚佛法,並在歐洲、美國和亞洲建立了眾多人道主義慈善基金會。 上師圓寂後,藏傳佛教的許多高僧和不丹王國王室都發來了弔唁信。
  • 上師、仁波切、活佛、法王之間的關係
    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20-01-28 08:51:00很多人對藏傳佛教感興趣,但真正了解它的人並不多!曾有一個朋友眉飛色舞的跟我說:「我拜了活佛為師,準備跟他修行藏傳密宗!」我問道:「你上師是哪系的傳承?」他說:「不知道,反著別人都稱呼他——仁波切!」
  • 獲得幸福,從遇見上師開始
    在《普賢上師言教》中已經講得很明確。顯宗和密宗,大乘和小乘,對善知識的要求各有不同,現在就簡單地講講大乘善知識的最低標準。 不造作的菩提心 為何需要這樣的菩提心呢?因為,如果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利益眾生的念頭。我們接近上師、跟隨上師,就不一定能找到出路,而且有可能造下種種惡業,這是很危險的。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教你如何依止上師
    尤其是遇到高級的修法,如果沒有上師的引導和加持,內在的證悟是不可能獲得的。書本、文字語言不起任何作用,全靠上師加持。如果沒有善知識,根本無法修行,所以我們務必要觀察。佛教一般是往內觀察,不主張觀察別人,但如果要依止對方為上師,就必須觀察。不要迷信那些自稱高僧大德、活佛轉世、瑜伽師、空行母等等的人,佛教講依法不依人,要依止對方,首先要看對方是否有教法——懂不懂佛理。
  • 類烏齊寺登真活佛圓寂顯瑞相 帕確活佛撰文憶上師
    佛教在線西藏訊 登真活佛在2012年2月10日(藏曆)蓮花生大師的吉祥日子圓寂。當天早上,上師叫帕確活佛修持達隆上師瑜珈行。當我念到破瓦時,上師說好了,這時太陽剛升起,上師說:「把我扶起來我要打坐」,我說:「上師您病的這麼嚴重還是好好休息吧。」上師說我可以的,我們就扶他起來突然心跳加速,1分中230,然後就停止呼吸。醫生來了說要搶救上師,,要把身體平躺著,我就跟醫生說不要動這是在入定,最後醫生說他從來沒有見過遺體還能這麼立坐著,真不可思議。
  • 《普賢上師言教》:顯密圓融的殊勝妙法
    編輯推薦 《普賢上師言教》所教授的是大圓滿前行引導,在密法大海中比前行更高深的密法還有很多,但如果前行不能圓滿,後面的正行也無法起修,因此說舍此更無餘法能獲得圓滿解脫。內容簡介《普賢上師言教》一書內涵廣博,顯密圓融,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從顯宗修心,到密宗基礎,一直到大圓滿,可以說是寧派最基本的修行之路。在傳統的寧瑪派修學體系中,《普賢上師言教》是以邊講邊傳的形式,在一百天之內,無論化身、堪布,還是普通僧人,每天都要依本書來修行。
  • 深入剖析:從本質對比本教與佛教
    佛教皈依:漢傳佛教的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藏傳佛教的皈依則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上師是從佛陀開始至今從無間斷的傳承,他擁有佛陀親傳的教法、具有親證教法的證量、是佛的代言人,代佛傳法,普度眾生;佛是圓滿覺悟的標準;法是得以解脫的至寶;僧是踐行佛法的行者。這是本教皈依的對境。從皈依的性質和本質來看,佛教和本教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 上師行儀二三事:這樣的恭敬不是裝出來的
    相信很多道友都有體會,在見到自己的上師時,都會不自覺地展露出虔敬和謙卑,這並不是裝的,也不是看到別人彎腰行禮就模仿一下而已,這應當就是恭敬心的一種表現吧。下文整理了一些早年皈依並親近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友們的文章,願能讓大家從不同側面了解我們敬愛的上師。2003年5月,上師希阿榮博堪布帶我們去看望在成都醫院住院的偉大聖者——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 智敏上師:佛教明明戒殺 文殊菩薩為何高舉寶劍?
    我也是經常碰到一些居士來問:「我本來在做事情什麼的,心理很平靜,感覺不到有什麼煩惱,靜坐了之後,各種各樣的,奇奇怪怪的念頭都會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無始以來,我們煩惱的種子很多,在平時,你心裡的妄念很多,把它蓋住了,顯不出它的形象來。
  • 切勿草率依止上師,要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師!
    ——他覺得這就是上師的法相,這是十分草率的。要依止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師:如今正值五濁惡世,眾多續部中講的所有法相樣樣俱全的上師,雖說難以尋覓,但我們也要依止一位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師。一、相續清淨:從來沒違犯過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如果他是出家人,至少要具備出家人的別解脫戒;若是在家人,法王如意寶講過,也要具有圓滿的居士戒。
  • 藏傳佛教中的「象鼻財神」
    在藏傳佛教中,除了之前介紹過的「五姓財神」和「多寶天王」以及兼有掌管財務的「白拉姆」之外,還有一尊女性財神,這就是象鼻財神。象鼻財神源自印度教,據說在佛教創立之前,就被印度民眾廣泛崇拜,同時也是印度教的歡樂神。
  • 讓自己和上師心靈相契
    弟子與上師之間心靈相契很關鍵,很多道友也非常希望自己能與上師相應。那麼,使自己與上師心靈相契的方法是什麼呢?對上師要有無偽的敬信心,要經常憶念和祈禱上師。恭敬心和信心是依止上師的非常關鍵的要素。我們不要認為自己沒有在上師身邊,甚至在地球的那一邊,因為離得太遠了,所以上師的加持到不了我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