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並非都是坦誠相見,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心懷叵測之人。可由於自身知識文化、閱歷的差異,加上此等人的心思一般隱藏較深,要想一眼辨出,確非易事。
那麼,有沒有成功案例或者經驗可以讓我們在認人識人方面少走彎路呢?曾國藩的一些識人技巧,也許會幫助我們解開這種困惑。對心懷叵測之人,他可是一眼就能看出。
01
清朝末期,曾國藩帶領的湘軍經過十多年浴血奮戰,終於消滅了太平軍,這對大清王朝來說,是一件比天還大的好事,這就意味著,滿人的天下還能坐的再長遠一點,還能繼續享受他們的榮華富貴。
當然,老百姓也不喜歡戰爭,也都喜歡過上和平的生活。可一些戰爭狂偏偏不這樣想。都慫恿曾國藩謀反,也坐上龍椅,自己當皇帝。
此時的曾國藩,手握40萬湘軍,而且都是經過戰爭洗禮後留下來的,不僅能徵慣戰,還異常勇猛。
知道曾國藩有裁軍的想法後,一些幕僚和將軍開始不滿意了。都認為,現在的朝廷已經腐敗不堪,再保下去也沒什麼意義了,將來大清的江山依舊會落入他人之手,與其拱手送人,還不如現在就據為己有。
對時局變化把握很準的曾國藩自然有自己的思考。他深深知道,朝廷雖然腐敗,但還沒到摧枯拉朽的地步。另外,湘軍經過多年發展,死傷嚴重,大後方湖南已經再無財力和人力支撐,而湘軍欠餉嚴重,內部派系林立,軍心不穩。加上太平軍餘黨未滅,如果自己造反,必定形成天下軍閥混戰的局面,民不聊生。
自己雖然擁有40萬湘軍,其實已經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了。起兵謀反,不僅不能成功,還會讓自己的千古功勳,毀於一旦。也讓自己的家族走上危險的道路,像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一樣,斷子絕孫,屍骨無存。
曾國藩的一些手下下,深知曾國藩的心思,在他的面前自然不敢多說,於是,紛紛遊說曾國藩的親弟弟曾國荃。
02
湘軍的成功,有一半可以說是曾國荃的功勞。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從最開始組建湘軍,到後來消滅太平軍,一直都是曾國荃衝鋒在第一線。
作為湘軍的前軍統帥,曾國荃自然知道將士們的想法,而且,他在戰爭中成長起來後,心也越發膨脹了。加上大清最精銳的部隊掌握在自己手中,曾國荃的脾氣比以往更大,總覺得大清的江山,應該有他們兄弟倆的一半。
於是,一些將士投其所好,就對曾國荃說道:「九帥,如果大清沒有你們兄弟倆,早就落入太平軍手中了,而且,我們在幫滿人保江山的時候,朝廷連餉銀都拿不出,為什麼不奪了滿人的江山,自己當皇帝。再說這江山本來就是我們漢人的,白白讓滿人坐了幾百年,現在完璧歸趙,有何不可?」
曾國荃在家裡排行老九,他的手下都習慣稱他為九帥。當然,這些有想法的將軍還添油加醋,把湘軍的優勢說的比天還大,好像江山唾手可得。
最開始時,曾國荃還不為所動,覺得朝廷對他們一家都不薄,封侯封爵,全都齊了。可勸告的人多了,他的心裡也蠢蠢欲動。決定找機會勸勸大哥曾國藩。
03
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倆攻打下天京,消滅太平軍後,功高蓋主,自然有一些嫉妒的大臣心懷不滿,覺得這天大的功勞不能全讓曾國藩兄弟倆佔了。
更讓曾國藩兄弟倆氣憤的是,居然左宗棠也在慈禧面前告他們的黑狀,認為曾國藩兄弟倆將天京攻下後,不僅私吞了寶藏,還將太平軍的一些匪首放跑,罪不可赦。
左宗棠作為曾國藩提拔起來的人,況且有如此多的成見,可想而知,朝廷其它大臣的嫉妒之情。
慈禧太后也是一個精通政治的人,每收到一份大臣的彈劾奏摺,就下發一份問責上諭,並連同大臣的彈劾奏摺一起加急送給曾國藩。
這讓曾國藩如坐針氈,不知道慈禧太后和朝廷的具體意思。一天,曾國荃去看望大哥曾國藩時,看到朝廷發的幾份問責上諭後,很是氣憤,情不自禁地勸告曾國藩:「大哥,我們帶兵打仗,死了多少兄弟,吃了多少苦頭,可朝廷總是不問青紅皂白,看到彈劾我們的摺子就指名道姓責罵咱們。我們何不殺入京城,自己坐江山?」
曾國藩一聽這話,就知道曾國荃一定是受人蠱惑了。心平氣和地安慰自己的兄弟:「九弟,你可知道?如果造反,成功的話,有多少人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如果失敗,恐怕曾家幾百年香火,就斷送在我們手中了。」
曾國藩認為,曾國荃一定是受心懷叵測的人慫恿。可此時自己的九弟已是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不好直接批評,於是委婉提醒。
「九弟啊。切莫受心懷叵測之人蠱惑。心懷叵測之人,一般都是唯恐天下不亂,一心慫恿別人謀反,而自己好從中漁利,或者站在旁邊看熱鬧。」
「這樣的人,如果他們真有野心,無論在任何朝代,都可以自己揭竿起義,為何要我們呢?那是因為他們怕自己深受其害,而只想別人為他們衝鋒在前。勝利了,他們能分到一杯羹,享受榮華富貴;失敗了,對他們沒有任何損失,無非就是失去了時間。」
「這樣的人,心腸十分歹毒,不得不防啊!當一個人在光環照耀下時,更應該清醒。凡是勸我們謀反的人,都是一些小人。真正為我們作想的人,難道不知道此時的國情嗎?」
曾國藩一席話,讓曾國荃恍然大悟,原來,那些想讓他們做出不忠不義的人,都是一些居心不良的小人。從此以後,凡是有人勸他謀反時,他都嚴厲斥責,毫不留情地趕出大門。(圖片為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