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和敬驛站的老年澡堂有專用浴缸和將老人放入浴缸的吊車
張輝站長介紹適老化改造的櫥櫃,老人不用上高。這種改裝服務現在驛站也提供,但使用者不多
驛站的上門清掃,工作人員在張殿鵬老人家裡服務
隨著一所所養老院建成、一個個社區老年驛站設施完善,如今專門面向老年人的服務越來越多。上門助浴、接送上下樓、清掃房屋乃至修腳、量血壓、掏耳朵等服務,都有養老機構提供。
不過記者調查發現,為老服務種類雖然多,但是「掙錢」並不容易,很多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都在賠錢。養老機構想方設法豐富服務、尋找其中利潤點的同時,老年人的消費觀念也需要改進。
養老服務 有特色種類齊
現在的養老院都能提供什麼服務?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只要是老年人需要的,大都能提供。
家住東城區東花市南裡的張殿鵬老人,今年89歲高齡,身體不錯,而且家住樓房,本就有個挺寬敞的廁所兼浴室。在他家的浴室裡,也安裝著熱水器、暖風機等設備。可他每個星期還是會去社區的老年驛站洗個澡。
「我覺得家裡還是有點兒冷,不像驛站的澡堂子,總是特別暖和。」聊起驛站,老人對那裡已經相當熟悉,因為每天遛彎他都要去驛站轉一圈,看看有沒有老街坊在,然後一起聽聽戲聊聊天。
與家裡浴室不同,驛站裡的澡堂子,除了有噴頭、暖氣機等設備,還有專供行動不便老人淋浴用的浴椅;特殊的浴缸從側面開門,無法自如活動的老人通過一人高如同吊車的機器,也可以坐進浴缸。
「這些設備咱都有,有時候會有老人上門使用,而這些設備很少有家庭會買,更沒地方安裝,只有專業的養老機構裡才能找到。」誠和敬東花市南裡東區養老驛站的站長張輝女士說。
老人所需要的服務,在這裡都能找到,常設如老年餐、康復訓練;有些則是定期開設,如老年特色課程、健康諮詢。更新鮮的,這裡還有一個為老人拍攝口述歷史的房間,已有老人來讓工作人員把鏡頭對著自己,錄下自己年輕時候經歷的奇聞趣事。
事後算帳 「賠錢買賣」挺多
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多年無法上下樓,而養老驛站也能為他們解決這個問題。東花市南裡東區等幾家養老驛站,就提供「爬樓機」的服務,也就是將一臺電動的、能沿樓梯上下的「輪椅」,運到老人家門口,再由工作人員攙扶老人坐上去,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將老人運送到樓下。這樣一次服務的價格約在百元上下。
與之價格類似的,還有「上門助浴」服務,既工作人員上門幫老人洗澡。
提起這項服務,金泰頤壽軒敬老院的經理張亮談到,按標準上門助浴工作需要兩個工作人員帶著必備的工具到老人家裡,一次便要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
張輝女士也說到,上門助浴服務,對於驛站來說是個「不賺錢的買賣」。而且各處養老驛站裡,提供的「賠錢服務」還遠不止這些,向老人開放空間、提供棋牌書籍乃至熱水,無疑都需要人力成本和空間。
還有更多的服務項目雖然收費,其實利潤低微甚至賠錢。例如兩家養老機構都提供老年餐服務,專業的營養師配置菜譜,專業的廚師掌勺,一份餐的價錢大都在十多元至二十元,便宜的甚至不到十元。張亮管理著幾家養老驛站、養老院,他感覺無論走到哪裡,這都是需求最大的養老服務項目。
而其他的需求如浴室洗澡,則可能因地而異,比如在平房區冬季洗澡的需求會相當大,而在樓房區則相對小,不一定能成為贏利點;上門為老人量量血壓,一般都不收費。
右安門街道養老照料中心及周邊驛站提供的上下樓出行服務,每次收費50元;助浴服務每次90元。「好在我們轄區不算大,工作人員在路程上不會花掉太多時間。即便如此,從錢上算也肯定是賠。」翠林二裡養老服務驛站站長張超男介紹,中心、驛站及幾個站點提供老年餐服務,每天不下800份,「這個數量,也就打個平手,談不到賺錢。」
「有了利潤,我們才能給社區裡的老人提供更多免費的服務,互相促進、良性循環。」張輝說
節約成本 保證服務運轉
東花市街道養老工作的負責人劉文君介紹,如今養老的高齡補貼標準,已經上漲到8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100元,90歲以上500元,百歲以上800元。而東花市南裡的誠和敬養老驛站,其房租也是由街道辦事處提供的。可見政府對養老工作的重視程度。
據張輝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養老驛站剛剛開設的時候,提出上門服務等需求的老人,每個月不超過100人次;如今,每個月驛站服務的人次上漲到500次左右。粗略計算,每次服務的價格平均近百元,這些收入加上驛站內的服務,政府還按照服務人次和項目等給予「流量補貼」,基本已經可以維持驛站的運營。
東花市南裡東區的驛站還使用了志願者「積分」制度,一些來服務的志願者不掙錢,取而代之的是積分,積分可以換取驛站的服務。一個800平方米的驛站,常設人員不過四人,而每天來往的志願者,既奉獻愛心,也便利了自家需求,節約了人力成本。
「得益於政府對老齡工作的重視,2013年起,養老成為國家戰略,各級政府出臺大量扶持和推進政策,對養老服務水平的要求也一下子提高上來,養老迎來了快速發展。」張亮介紹,金泰頤壽軒會讓自家的養老院順便服務於附近的養老驛站,以節約人力。右安門街道設一個養老照料中心下轄四家驛站,模式也類似。「如果單靠驛站作為提供服務的站點,無疑將會產生較大的人力成本。」
不僅養老機構需要掙錢,工作人員也需要掙錢。張亮認為,目前養老行業從業人員薪酬待遇普遍不高,從業者社會地位也應該進一步得到提高,這些都有待社會重視、多加引導。
即便如此,養老院還是願意提供服務,「社區居家服務是養老發展的必然趨勢,政府現在對驛站服務還有相應的補貼支持。上門服務的同時也宣傳了企業形象,作為國企,考慮到社會對這些服務的需求,還是要儘量堅持下去。」
養老補貼 大多買了包子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不少社區,老人們的補貼真正花在養老服務上的比例並不算大。有研究人員曾表示,社區裡的點心鋪、包子鋪,是養老補貼花銷的大戶。
「政策一直在完善,今年新實行的『失能補貼』,就更提倡去購買養老的護理服務。」張超男說。而張亮認為,引導老人們具有與時俱進的消費觀念,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是一項重要的任務。「現階段社區居家很多服務相對依賴著政府的補貼,但無論是老人還是養老服務企業,靠著政府補貼都不是長久之計,而是一定要市場化發展。」
隨著一代代人老去,「花一些錢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便捷舒適」,將是越來越多老年人認可的事情。按照現在的人口增長趨勢判斷,至30年之後的2050年前後,中國將迎來老齡人口數量的高峰。
「現在的養老工作,一定程度也面對著55歲到70歲的居民,他們現在身體還好,但未來需要服務,我們也是在培養這個群體的消費觀念。」張超男坦言,「我做了五年養老工作,感覺這件事情要做好,一定要堅持下去,服務人員和老人之間需要時間互相了解彼此。」
「面對我國老齡化的問題,大家都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些。」在張亮看來,養老工作一年年都在進步,所謂便利、宜居,觀念也在逐漸提升,「好的養老機構,不再是建築上的高端,而是更加個性化的體驗、更加專業化的服務,比如把醫養結合服務做得更加深入,為老服務內容做得更加豐富。」(記者 張碩 文並攝)